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細品《銀錠橋畔》,感受老北京“嚮往的生活”

本文約4200字,預計閱讀時間為11分鐘

什刹海在地安門迤西,

荷花最盛,六月間仕女雲集。

凡花開時,北岸一帶風景最佳,

綠柳絲垂,紅衣膩粉,

花光人面,掩映迷離。

真不知人之為人,花之為花矣。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

除了清代對什刹海的記述,在近代文人筆下的什刹海,則多了一份靈動與煙火氣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筆下的什刹海是“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所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裡。”的地方,而在邢正德老爺子筆下的《銀錠橋畔》,住在什刹海變成了多少人“嚮往的生活”。

正陽文庫《銀錠橋畔》的作者邢正德老爺子講述的什刹海往事更多了一份親切

在銀錠橋畔住了一輩子的老爺子

邢正德老爺子是書局的老主顧,世居什刹海的邢大爺根據自身經歷,回憶創作完成了這本書,並手繪完成了這本書的插圖。

自2010年起,邢老爺子嘗試以北京老百姓的視角,將自己居住在什刹海地區的所見所聞記錄成冊,形成了這本18萬字的《銀錠橋畔》。本書內容包括北平的和平解放、後海南岸的市井風情、胡同裡的五行八作,護國寺廟會、街頭巷尾的軼聞趣事,還有那些已經消失了的手藝,以及邢老爺子家中親情及童年生活的樂趣。

更加寶貴的是老爺子手繪的百餘幅插圖,真實還原了當年侯仁之先生所說的“什刹海是京城最富人民性的市井寶地”。

邢正德先生,生於1941年,現年78歲,久居什刹海後海南岸,可以說是老北京的“活地圖”,怹對這一地區多年來的變化也頗為熟悉。

邢大爺的祖父當年在隆福寺開古玩鋪,父親在輔仁大學任教員,早先邢老爺子在鋼鐵研究總院任工程師,1995年退休。

怹經歷了日本投降,和平解放北平及新中國的誕生,而今晚年幸福的生活在什刹海湖畔。

有人說一個城市若失去記憶,就像老年人患上老年癡呆。北京在快速的城市發展中,城市風貌日新月異,如何留住老北京的城市記憶,是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感謝邢老爺子歷時數年撰寫的這本書,用文字記述下了舊事,用畫筆描繪出了鄉愁。

50年代的德勝門,顯得那樣高大,這兒是北城人出城進城的必經之地

50年代的什刹海,秀麗而祥和

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城,有城牆、城門樓、箭樓,城牆外邊是一圈鐵路線。出城一看一片綠,有河、有樹、有草地、有菜地、有麥子地、有葦塘。出城一片全是土路,車過之後塵土飛揚。

邢老爺子手繪的50年代什刹海地區的地圖

50年代的北京城裡沒有什麽工業,只在西邊有一個石景山鋼鐵廠。邢老爺子曾隨父親參觀過那裡,看見過高爐出鐵。那時鋼鐵廠的每幢房子的正面都有一個石刻的年號,大約是建房的年月。

1949年以前的什刹海

50年代的北京城裡樓房很少,大多是解放前建的。平房很多,有錢人住四合院,老百姓就住大雜院。那時人口少,空房很多,找間房住很容易。

煙袋斜街煙鋪的大煙袋

50年代的北京城裡汽車很少,小轎車更少。大街上跑的很多是牲口拉的大敞車、人拉的排子車、三輪車、自行車。偶爾能看到一輛四輪的馬拉轎車。公共交通有汽車和鐺鐺( diang)車。

義溜胡同邢記合婚處

50年代北京的胡同都是土路,刮風三尺土,下雨一街泥。所以,有錢人家大人孩子都得有一雙黑色的橡膠雨鞋。

胡同裡的電線杆子都是木頭的,在埋入地下時,將埋入部分刷上瀝青;上面有一個燈傘,有一個15瓦的小燈泡,夜間有那麽一點亮兒。

50年代的什刹海銀錠橋

胡同裡有新建的公用自來水。胡同的牆邊常能看到一些糧店扔出來的石磨。房角常能看到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條,偶爾還能看到一口井和一個磨盤、碾子。

50年代的胡同裡有很多手工作坊和鋪子,這些鋪子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像油鹽店、雜貨鋪、小酒鋪、早點鋪、肉鋪、納鞋鋪、糧店、澡堂子、井窩子、切面鋪、飯館、茶館、茶葉鋪、煤鋪、中醫診所、藥店、棺材鋪、杠房等。

合作社裡的糧櫃

50年代北京城裡的人,男的穿的大多是大褂兒,女人穿的是旗袍或右邊扣袢兒的褂子。

後來,男的就大多穿四個兜兒的中山裝了。孩子那時是無論男女,穿雙肩背帶褲的很多,女孩兒穿裙子也很多。

有錢人穿的是西裝,褲子不系腰帶用背帶。

什刹海附近的古玩鋪子

50年代的冬天,老百姓家可吃的菜很少,那時一入冬,家家都要大量地存貯大白菜,需把一家人一冬天吃的菜都存起來。冬天常吃的就是熬白菜、炒白菜、醋白菜、涼拌白菜絲兒等,過年就吃白菜餡子。

做馬蹄兒燒餅的鋪子

那時,一入冬政府會組織大批人力,用卡車把白菜拉到城裡,由合作社以極便宜的價格賣到各家,並送貨上門。冬儲大白菜是京城入冬的一景。

50年代的什刹海附近,冬日校園裡還有炸丸子攤兒

那時家家的屋簷下都放有幾個小水缸,入冬買回來大量的雪裡蕻、蘿卜、水疙瘩用大鹽醃起來以做鹹菜供冬天食用。

50年代北京城裡家家做飯都是用燒煤球的爐子,爐子一般就放在平房屋簷下面的台階上,火爐子白天用,每天早上現籠火,晚上滅掉,第二天早上再籠。

和煤球爐子配套的家夥有火鉤子、火筷子、拔火罐兒、支鍋瓦兒、水壺、水氽兒、小鐵鏟、通條、鐵簸箕、引火用的刨花、劈柴和煤球兒。冬天做飯取暖用花盆爐子,需在屋內裝煙筒。

“籠火”是早年間家裡的主婦們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能

50年代北京城裡各家吃飯用的碗大多是大紅花兒碗、藍邊兒碗、藍花大粗海碗和粗瓷藍花碗。

家裡用的盆兒一般都是上了綠釉的瓦盆兒,個兒有大有小,大的洗衣服用,小的洗菜、和面、放吃的,後來瓦盆兒就被鋁盆兒、搪瓷盆兒代替了。

那時,家裡用的鋁製品特別多,鋁鍋、鋁盆兒、鋁便當兒、鋁杓子、鋁水壺、保溫瓶、蒸鍋等。北京人管鋁製品叫“鋼種”。

醇親王府牆外的洋貨攤兒

50年代北京下雨天兒人們打的傘是油紙傘,那傘是用竹子、小線兒和桐油刷過的紙做的。好一點的傘就是黃色的油布傘,再好就是金屬把兒的黑布傘。

50年代北京城裡的政府機關都在大門上方用水泥塑個五角星刷上紅漆,以示為政府機關。

那時在各派出所的大門上方都裝有一個大紅圓燈,隔老遠就能看到。在大街的拐彎處及十字路口上方均拉上鋼絲,上吊一八方形紅燈,以示注意。

50年代的北京城,您在家待著,門外胡同裡的吆喝聲兒不斷,磨剪子的、賣瓦盆兒的、賣小金魚兒的、賣菜豆餅兒的,拾掇桌椅板凳的、鋦鍋箍漏鍋的、賣熏魚兒的、賣扒糕涼粉兒的、換洋取燈兒的、賣豆兒紙的、賣冰棒兒的、修搓板兒的、賣果子乾兒的、賣水蘿卜的、賣夜壺的……你來我往,從天亮到天黑,無冬歷夏、連綿不絕。

什刹海附近的納鞋鋪

50年代北京城裡老百姓用的手紙是一種灰色的挺厚的再生紙,既沒漂白,也沒消毒,北京人管這種紙叫“豆兒紙”。後來,公家的合作社賣成卷的白衛生紙,於是人們就不用它了。

連接什刹海西海(積水潭)和西小海的小岔河

50年代北京城裡出來進去的都是老北京人,見了面兒,一張嘴:吃了嗎您?您哪兒遛遛?好些日子沒見了,您挺好的?滿嘴京腔京味,聽著覺得那麽順耳。

小酒鋪裡的酒友

50年代的北京城裡每家都有一份月份牌兒,每天撕一張。大部分人家還買一本皇歷、買一張灶王爺灶王奶奶、過年買幾張年畫兒。

50年代老北京過年的場景

50年代北京城裡給剛出生的嬰兒用的尿布都是用家裡的舊衣服舊布鉸的,一尺多長一塊長方形布,布要軟和的,洗淨用開水燙過晾乾疊起來備用。

北京人管這種尿布叫褯子,夏天洗淨的褯子可以在院子裡曬乾,冬天就不行了,要搭在烘籠兒上,放在火爐子上烤乾。

冬天在屋裡烤褯子,屋裡必然會有一股尿騷味,無論是家裡的大人還是來串門兒的街坊,聞到這股味兒都會覺得這很正常,甚至會覺得聞到這味兒很溫暖、很溫馨。

“上板兒”。出於安全考慮,當時的買賣字號打烊之後都要在窗戶外面蓋上一塊木板,現如今已經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鋁合金的卷簾門

50年代北京城裡有錢人家的屋頂是白灰抹的灰頂,而一般老百姓家都是紙棚頂。

紙棚頂是用黍秸稈兒在房頂上扎上架子,在架子上製一層大糙紙,再在大糙紙上糊一層大白紙即可。

老北京堂屋的擺設

平房的窗戶下邊是玻璃窗,上邊是木製的窗欞,冬天在窗欞上糊上白紙,夏天在窗欞上糊上冷布,再加上可以卷起放下的卷窗,卷窗用高麗紙做,用小線兒固定住。

50年代北京城裡各家平房的地面大多為磚鋪的,有大方磚也有砌牆磚,講究點兒的有水泥地,有錢人家地面鋪的是水泥花磚地,個別窮人家的屋地是土地。

50年代北京城裡居民用水有幾種情況:一種是院裡沒有自來水,吃水由井窩子每天送水,後來公家在胡同裡裝上了自來水則自己用桶到街上接水,回家倒在自家水缸裡。院裡有自來水的則可以隨時打水倒入自家水缸備用。水缸大的有一米高,小的一尺高。

護國寺廟會的中國戲法兒

50年代北京城裡孩子們玩的遊戲有拍洋畫、拍三角兒、彈瓷片兒、彈球兒、踢球等,女孩兒玩跳皮筋、跳房子、拽包兒、抓拐等。

50年代北京城裡的孩子喝涼水、吃生黃瓜、生西紅柿,天天吃,既不感冒也不拉稀,顯得挺皮實。

邢老爺子筆下的老北京四合院,雖然樸實但格外祥和

50年代北京城裡講究點兒的成年男人理發時都要吹出個型,特別要在前面吹出一個又高又大的蓬兒來,孩子們管這種頭叫“飛機頭”。

為了使髮型結實、耐久,理發的師傅在洗完頭稍吹乾後,在頭髮上用梳子抹上頭油,然後用熱風吹,直吹得頭髮冒煙、吱吱亂響、發出一股燎豬毛味兒,頭髮定了型,師傅的吹風機才離頭髮稍遠一些,吹定型的時候頭皮一塊兒挨燙那是保不齊的。

鑫園澡堂的大門

50年代北京城裡的女孩兒梳辮子的很多,小姑娘都梳倆小短辮兒,扎著紅頭繩。大姑娘則梳單根的大辮子,辮子又粗又長垂在身後,姑娘走起路來背後的大辮子也跟著一左一右地搖晃。

50年代挖防空壕的場景,在胡同裡這種事兒一般都是“看的多,乾的少”

而今的北京城,樓房、汽車、空調、人,多得到處都是,讓你想躲都躲不開。

這一切讓人感到熱、亂、躁,讓人頭暈、血壓升高,總想找一個清靜涼快,有山、有樹、有水、沒人的地方,坐在樹蔭下,泡一杯釅茶,看著眼前水中浮遊的野鴨,耳邊放一曲“二泉映月”……

德勝門水關

就那麽坐著,去去心裡的浮躁、煩惱、心火,讓那顆心慢慢平靜下來。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50年代的北京,環境的那身份清涼、靜謐,人心的善良純樸,天是那麽藍、水是那麽清、人是那麽親,擱現在這就是“嚮往的生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