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9.2分,國外真實版《小歡喜》

本文作者是撰稿人@林一君

電影將我們的生命延長了三倍

教育,是中國無論哪個階層都十分關注的問題,而教育所伴隨的壓力與矛盾也隨之而來。

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就講述了幾組家庭在孩子高三一年裡的故事,承包多日熱搜。

家長將孩子送往學校,渴望他們獲得一個良好的教育,從而成長為擁有完善知識體系和健全人格的好青年;

家長拚命給孩子補課,報各種輔導班,卻發現孩子與孩子之間的成績仍然有著一定距離;

家長思考著怎樣幫助孩子使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但很多時候往往力不從心。

今天小萬想跟大家聊聊另外一部關於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它通過呈現不同國家的教育發展現狀,並結合當地的歷史背景、文化特色等多方面情況來探討教育所引發的焦慮問題,讓觀眾在追溯自己童年成長脈絡的同時,對於教育有一個更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該片一經推出就引起觀眾熱烈反應,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2分

影片共有6集,每集50分鐘,主持人周軼君同時擔任這部紀錄片的導演、製片人。

主創團隊選擇每集對準一個國家來進行拍攝,他們走訪了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

在敘述中加入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家長、教師等教育相關者直接的對談,來尋找不同國家教育之間的差異。

《他鄉的童年》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用一種開放式的態度來探討不同國家的教育發展,它不過早下定論,也不用一個標準化的答案來評判對錯,而是通過白描式紀錄的手法呈現了一段段令人難忘、飽含思哲的教育探索之旅。

影片第一集就來到了日本,環海的邊緣,狹窄的國土,曲折的海岸線,塑造了這個櫻花國度。

日本人重視集體教育,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和分工,但他們更追求在一個大集體下人們共同努力和勞作。

藤幼兒園,以獨特的圓形設計聞名遠近,孩子們可以在幼兒園的任何角落走動,在最大程度上釋放孩子的天性。

設計師手塚貴晴、手塚由比夫婦認為圓形近似於“禪”,禪的理念就是空無,你在其中能感受到自由、隨心所欲。

而他們設計的靈感也來源於女兒的畫,他們的女兒總是在畫圓。

於是他們以“圓”為理念,在這裡,孩子可以選擇自己與他人的距離,也可以選擇自己去哪裡玩耍。

教室門口會放洋蔥、土豆等,草坪保持它原來不平整的模樣;

校長會故意來“搶”孩子的午餐,讓孩子增強自己的保護意識;

故意去掉洗手池的接水槽,從而讓孩子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甚至是教室的門,都要加以“障礙”,讓孩子們知道站在他人的角度,學會在意和照顧他人。

然而,“霸凌問題”也是困擾日本教育的問題之一。

來自於日本福山市立大學的弘田陽介教授,就指出了過去的日本教育過於重視人和人之間的集團化和同質化的現象。

“校園霸凌現象”其實是全世界的一個普遍問題,那麽日本學校以及社會又是怎樣應對的?弘田陽介是這樣說的:

“比如在過去,學校的老師會認為,讓大家都表現出同樣的特質是一件很有價值很好的事情。但是,如今日本社會也在發生著變化,大家開始會展示並包容著各種不同的個性,人們開始會把自己的長處和弱點都作為自己性格中的一部分,向他人展示並分享。”

如果說日本是講究重視他人感受,學會在集體和睦相處的話,那麽全球領跑的芬蘭教育,則是追求個性釋放與獨立思考的絕佳代表。

在芬蘭,學生沒有任何考試,因為學校在避免任何形式的競爭,唯一的標準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

學生在森林裡上課,去接觸土地與樹木,擁抱大自然。

如果孩子對玩具感興趣,那麽就用玩具來教這個孩子數學。

老師的服裝也不會有統一標準,老師可以染他喜歡的顏色頭髮,可以穿他喜歡的衣服,可以展示出自己想要傳達的一面。

這種堪比個人定製的私人教育,也相應地對教師的要求會很高

在芬蘭,教師的教育程度很高,他們也不會設立督察員一職,來檢查他們的教學計劃。

更沒有所謂的職稱制度和等級制度,而是憑借工作年限來進行自動増薪:五年、十年、十五年,最後一次是二十年。

芬蘭社會的高福利保障制度讓孩子無需在高強度的競爭下自由生長,他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當然也能輕鬆地得到很多東西。

而芬蘭的父母,也通過“付出與回報”的法則來潛移默化教育孩子。

有一位富爸爸,他的兒子想買一雙特別貴的鞋子,於是他的父母讓他去送報,送一次報紙能有15歐元的收入。

他們也鼓勵孩子去快餐店、咖啡廳打工,去將這些工作經驗轉化到今後的學習與工作中。

而我們的鄰居印度,同樣是人口大國的它,情況則要複雜得多了。

作為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的印度,面臨著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和種姓制度等問題,然而全球跨國企業中印度的CEO的數量卻名列前茅

他們能夠在混亂中製造秩序,從不接受所謂正確標準答案,也就是Juqaad思維(替代思維)。

印度課堂最常見的現象就是:舉手,無論你是怎樣立場,你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

有時候,很多發言都是毫無邏輯可言,但學生卻在不斷的探討中找到了方向。

在加爾各答的西孟加拉邦國立法學大學,一個叫蘇維克的法律課老師利用《哈利·波特》的故事情節作為案例來講課

老師問學生問題,學生也會問老師問題,他們甚至認為當一個老師被學生挑戰了,這堂課的目的就達到了。

印度其實跟中國相似,教育可以改變命運改變上升通道的,互為鏡鑒。

在這部紀錄片中看到的教育方式的差別,能側面看到不同國家發展的差距和歷史文化的差池

我們把所有的愛投注到孩子身上,但孩子並不能完全接收。

白紙般的孩子,到底應該接受何種教育,被灌輸何種觀念,是否有一定的標準?

周軼君也是兩位孩子的母親,她在分享自己拍攝《他鄉的童年》初衷的部落格文章裡最後寫道:

“我們都將生活在世界各地孩子們創造的未來之中。誇張一點說,教育,也是關乎我們所有人的命運。”

我們都曾是孩子,也都將成為大人。

這部紀錄片並不能準確地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實現理想中的教育,而是告訴我們,教育歸根到底,它不僅是在培養一個人,更是在打造一個國家的明天以及未來,而童年掌握了它的所有秘密。

它帶給我們一段段神奇的教育之旅,讓我們放眼世界與未來,也讓我們明白,只有用一種更為包容、鼓舞的姿態才能回歸真正的童年。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