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周朝八百年:當天子榮光散盡,霸主相繼登上舞台

我們所說的周朝八百年,大致指的是公元前1046年到前256年這一段時間,因為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之前沒有連續的明確紀年,之前的年份是學者推斷的。

按照這個時間表,周朝可以分為西周、春秋和戰國三個時期。

西周時期:天子的榮光

周朝的歷史始於前1046年,但周族早在很久很久之前就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朝王族是帝嚳之子棄的後代,在帝堯時期棄就被封於邰。

前1046年以前的周族歷史,可以類比於前220年以前的秦國歷史,都是一個古老家族為了爭奪天下統治權而奮鬥的歷程,所不同的前者采取分封製,後者采取郡縣製。

秦國的強盛從秦孝公時商鞅變法算起,周族的強盛從古公亶父算起。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他把周族聚集地遷到了岐山,為周族的興盛打下了基礎。

太王同時為周族預先選定了繼承人,那就是周文王,他是太王的孫子,通過泰伯奔吳等一系列操作,文王的父親季歷繼承了太王的位置,接著傳給文王,再接著傳給武王。武王伐紂,周取商而代之。

跟秦朝以後的王朝更替不同,商朝和周朝的更替只是天子地位的轉移,也就是“老大”換人,具體國家是一直存在的。商朝王族的後人仍然在諸侯國中當著自己的國君,而不是在周朝治下當著臣子。

老大換了,幫派的規矩自然也要換一下,周朝的分封製就這麽頒布了,是你沒玩過的全新版本哦。

在商周之交的華夏大地上,“國家”很多,周天子是老大,其他國家就是小弟。小弟數量多,底子也厚,往上數個幾百年,指不定誰大誰小,周天子是不可能單憑一己之力乾翻他們的,之前打商朝的時候還是拉著他們一起上的呢。

既然乾不掉,那就換種方法。

周王室先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圈地,最好的土地留給自己直屬,也就是王畿;王畿之外的土地封給諸侯。諸侯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周王室的同姓親戚,也就是王室的子國,子國的存在鞏固了王畿的絕對權威,周天子因而對諸侯享有調遣權和任免權,這是商王所沒有的權力。

王室接著對分封製進行了修正,建立了與之相匹配的禮樂制度、宗法制度和經濟制度等,這些制度是強力向所有服從國推廣的,諸侯國內也要分封、講禮樂等等。周王室由此建立了周即中國,中國即文明,文明之外皆蠻夷的思想,簡單一句話,不服從周朝文化制度的就是蠻夷,對蠻夷自然就不能心慈手軟。

事實上,從分封那一刻起,周朝就沒對蠻夷客氣過。上面說了,周王分封按照的是勢力範圍,而不是實打實的地盤,有不少土地周王的管控力是很弱的,他封個爵位,這塊地就是諸侯的了,可這塊地上的原住民呢?不好意思,您跟諸侯講去吧。

比如太公望(即薑子牙)受封的齊國,連國都都在萊夷邊上,齊國歷經數百年努力才把一整塊地區變成自己的。像殷商故地,上邊不僅有宋國,還有衛國等好幾個諸侯國。

通過這種方法,天子封國於諸侯,諸侯封邑於卿大夫,卿大夫封鄉於士,一層一層互相負責,但不能越級負責,也即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不過諸侯跟王室之間還是有契約的,簡單說就是列國有矛盾時天子出面調停、天子受到侵犯時諸侯出兵捍衛、諸侯定期朝拜天子。

周王室能做這麽多事,主要還是因為實力,他們雖然不能打遍天下諸侯,但拉幾個打幾個還是很輕鬆的,周王室本身就是最強大的諸侯。

不過實力是會變的,王室可以變弱,諸侯也可以變強,在諸侯尚未強到挑戰周王室時,周天子享受了兩百多年的榮光,這就是西周。

春秋時期:“天子發言人”的時代

西周時期,各國的發展狀況參差不齊,總的來說都可以歸結為人口不夠多、科技不夠先進。

人們在某個河谷平原建起四座城牆一圍,那就是一座城,住城裡的叫國人,住城外的叫野人。相較於廣袤無垠的荒野,城的數量很少,城與城之間有著大片空白,消息不靈通的話,別國軍隊偷偷越境你都不知道。

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都忙著教化原住民,繁衍人口、修城等等,先消化好自己的封地再說,擴張不急在一時。等到封地消化得差不多了,各國就開始向外擴張了。

擴張這事,王室是不準的,大家都是一個圈子裡的一家人,有什麽矛盾說出來,天子給你解決,私自動武可就不好了喔,天子要生氣的!

生氣需要實力,到平王東遷,周王室已經把自己給玩廢了,大好家底給犬戎搶了一半,乾脆畫大餅封給秦國,周平王跑到洛邑都需要諸侯出兵護送,王室軍隊不足了啊。

拳頭軟下來的天子說話還好使嗎?恐怕不好使了,畢竟挑剔什麽時候都有,西周王室威風的時候都要徐偃王敢挑釁,更別提現在敗落了。

首先發起挑戰的是王室近親鄭國,往上倒三代,鄭國國君跟周天子還是兄弟,可到了鄭莊公手裡,徹底跟王室鬧掰了,還很不好意思地讓天子見了血,周王室最後的威風也被削沒了。

鄭國的國力在當時並不是最強,至少齊國和楚國都可以拚拚,這三個國家的君主被稱為春秋三小霸。其中鄭國最能折騰,本來離霸業最近,可惜鄭莊公一死,鄭國很快陷入內亂,霸業的大棒交到了齊國手裡。

在齊桓公時期,齊國的國力可謂笑傲列國,想揍誰就能揍誰,可問題來了,隨隨便便就打太不文明了,得找個合適的理由再打啊。

管仲幫齊桓公找到了這個理由——你不敬天子!

為了防止被回懟,齊桓公很快給天子送去了溫暖,王室要錢給錢,要糧食給糧食。周天子對齊桓公非常滿意,不僅發了獎狀,還發了獎品。

齊桓公拿著獎狀獎品,正式就任“天子發言人”一職,當然,這個發言人比較自由,自己想說什麽就說,不必征求天子的意願。

其他人一看,這大號買賣啊,紛紛效仿,可當發言人是要有條件的,像宋襄公這種水準上去,很可能就廢了,就算是齊國,在齊桓公之後陷入內亂,就再也沒有出過發言人了,唯有晉國和楚國這兩貨,國力夠強,才能一直在那爭霸。

晉楚原本也是小國,怎麽成了大國?吞得狠唄,無論晉國還是楚國,都是春秋戰場上的大胃王,一吞就是一大口,逐漸吃成了胖子。

在這種情況下,大國通殺,留幾個小弟當吆喝,爭當發言人;次國吞小國;小國或等死,或抱大國的大腿,數百年的春秋時期就這麽過去了。

戰國時期:強者的天下

春秋時期發展到後面,諸侯們提前體會了一下周王室的最終結局,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分食,齊國被田氏整個吞掉,諸侯被卿大夫取而代之,一如諸侯取天子而代之。

諸侯取天子而代之的第一步,就是稱王。

春秋時期大家還遮遮掩掩的,只有南方地近蠻夷的楚、吳、越三國稱王,北方諸侯國還是公侯伯子男。直到魏惠王時期,強大的魏國君主怎能不稱王?王就開始遍地開花了,周天子連名義上的遮羞布也喪失了。

既然自己都已經是王了,何必再去給另一個王當發言人呢?於是爭霸被捨棄,吞並才是王道。

戰國時期打了兩百來年,最終以秦國的統一結束,因為秦軍最強,強者,方可得天下。

不過周王室看不到六國統一的那一天,在韓國被滅26年前,秦軍的鐵蹄就踏破了洛邑的宗廟,周朝亡了,亡的不起一絲波瀾,不對,至少在之前還留下個債台高築的笑話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