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路癡在古代怎麽出遠門?秘籍我有,走遍天下都不怕!

不知道各位身邊有沒有方向感特別差的人,俗話講也叫路癡。不得不說對於不太認路的人來說,出門在外,尤其是一個人的時候,的確是個有點風險的事情,就拿前些年智能手機和導航系統不那麽發達的時候來說,這要是開車出遠門的話,那得拿著一堆地圖邊走邊看,萬一要是走岔了一個路口,後面可就有的忙活了。當然了,現在導航手段很多,就算是出遠門,也不太擔心迷路了。

不過對於古人來說,除非有出現避難科舉考試或者探親等事情,多數時間都是不出遠門的。畢竟一路上風險很大。那要真出個遠門,古人該怎麽認路呢?會不會有迷路的風險呢?當然有。您想畢竟古時候很多地方他壓根就沒有路,不過也不用怕,以古人的智慧出遠門,當然也有認路的辦法!不過凡事都不能想當然,有的辦法能不能用,好不好用又是另一說了。這其中就有些辦法是咱們以為能用,但不一定真好用的。比如什麽呢?我猜很多人一聽到出遠門肯定會說,看地圖唄。

古代就有地圖了嗎?沒錯,地圖是有,但跟現在的地圖還是有差別的。可能看了還不如不看,為什麽?因為雖然4000年前咱們老祖宗就已經開始學會使用地圖了,而且地圖種類還很多,但是因為缺乏定位技術,也沒有什麽經緯度等等的坐標系,所以導致中國古代地圖相對畫的比較抽象。二來畫的地方有限,只能沿著地圖描繪過的地方去走,不然就很容易迷路。關鍵是古代地圖基本上都是官方用的,要麽拿來打仗用,要麽拿來航海用,要麽就來選帝王陵墓等等。

所以普通人要想出門弄張地圖認路,那可真不太靠譜。既然看地圖行不太通?問路總可以吧?這是個實用的法子。但是也不能全靠它。您想古代很多地方他壓根就沒什麽人,走到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去問誰呢?再說了,萬一遇到個不靠譜的人,那可怎整!說到這,大名鼎鼎的楚霸王項羽就吃過這個虧。項羽本紀裡記載過,垓下之戰,項羽吃了敗仗,退到陰陵這個地方的時候,迷了路,就向一個農夫去問路。沒想到按照農夫指的路,沒多久,他和手下就陷入了一片泥潭窪地裡,被劉邦的部隊給追上了。

再後面的結果大家想必都知道了,可見問路有風險。這麽看來問路不行,看地圖也不行,還有什麽靠譜的方法嗎?有的。大概有這麽兩種方法是最靠譜,首先走大路,您別小看它,在人口聚居走大路路又安全又準確。有句話怎麽說來得?要想富先修路。咱中國人自古就注重修路,早在商朝通往各地的道路體系就已經初具規模了。到了周代,又有了貫穿當時的都城號涇和東都洛邑的周到。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加強自己的實力,在周到的基礎上又修建了不少的刺激公路,很多路直到秦代漢唐,甚至元明清時期都是要道,估摸著跟咱們今天的國道省道意思應該差不多。

所以在大城市之間移動,這些大路無疑是最好也最安全的通道。除了這些大路還有一些小路,這些小路一般能比大路抄近道走得更快,而且沒有關卡,所以也是不錯的選擇。再有一種靠譜的方法就是看路標。光走大路還不夠,還得有指路的輔助標誌。都有什麽標誌呢?這裡面又分了三種,第一種標誌就是看道路兩旁的樹。在這方面秦代是標杆,秦代以馳道貫穿全國,馳道兩旁,每隔三丈,會種一棵樹當行道樹。咱們都知道秦代開始就統一了很多標準,所以馳道的丈量標準也很統一。拿來做導航標記還是挺靠譜的。

等到了東漢時候,人們又把標記做了改良,用堠這個東西取代了樹木當裡程標記。堠是按一定距離堆出來的標記用的土堆,而按堠計數的裡程也被稱為後稱。所以樹也好,堠也好,都是一種道路標誌。第二種標誌是歇腳的館舍。秦代的馳道邊除了樹,還每隔十裡建一個亭,儲存有糧食柴禾之類,能作為治安崗亭和歇腳的地方用。有長亭和短亭之分,後來也一直被沿用。

近代國學大師李叔同寫的送別這首詩裡,長亭外,古道邊說的就是這個。等到了西漢,亭就進化了,按照大小可以分為郵、亭、驛、傳四類,大概是這麽設置的,五裡設遊,十裡設亭,30裡設一驛一傳。這麽一想又走大路,又看大路上的標誌,又流速大路上的驛站,這要是還能迷路,兄弟,你這方向感差的確實是可以。當然估計您得問了,我萬一不走大路,還有第三種標誌能看。這種比較有地區特色,比如在中原地區流行的一種一根橫木,連著幾組兩兩交叉的木棍,做成個岔子。

簡單說就是古代的禁行標誌。只要看見這個標誌不知道哪能走,那總該知道哪不能走吧!到了湖南兩廣等地,人們會在村寨岔路口處立個指路的小石碑,再到了土家族地區也有為了防止誤入猛禽猛獸築巢的荒齡,人們會用豎起來的草標當進行標記等等。有了這麽些個靠譜的方法,只要不是天生的路癡,古人出門認路也不算是個很難的事了!總之出門不易,好在如今是有導航認路變得容易多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