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崇禎內外戰四起亂戰,澶淵之盟換三百年江山

從“明崇禎內外皆戰則明亡,宋真宗澶淵之盟換三百年江山”這句話,我們能得出什麽有意義的結論呢?

其一:正如人與人因為性格不同而產生的不同行為一樣,國家、政權也是如此。比如北宋、南宋、遼、金、西夏其實統治性格都非常類似。都屬於敗亡在蒙古這一性格大不相同的政權下。

其二:我寧願像崇禎那樣轟轟烈烈地去死,也不願宋朝、南宋那樣悲悲切切的苟活。

(1)從四方面說,宋明、遼清時代不同,思想氛圍不同,沒有對比性

“澶淵之盟”之所以能成功,首先是宋遼雙方軍事實力差不多,無論是宋朝打遼國,還是遼國打宋朝,攻擊一方都受到重大失敗。其次遼國內部權力鬥爭非常嚴重,面對對於遼國統治者來說,更危險的是在內部而非外部。再次遼國內部“儒家化”統治逐漸形成,其內部的“武力”氣氛已經淡化。

因此,遼國對於“和談”是接受的。但皇太極時期,清軍雖然屬於弱勢,但正在上升期,其“勇武”氣氛仍然強悍。面對早已經熟知的大明財富,根本不會停下南下腳步。即使簽訂“合約”,為了自身穩定也不可能有和平。

更重要的是,晚明時期,明朝雖然有內部農民起義和南北少數民族政權發動叛亂,但以當時明朝的實力,特別是“儒家思想已經走入死胡同”,同時加上“無君無社稷”的黨爭等,根本不會要求簽訂協約。反觀,宋真宗時代的文臣們,“妥協苟安”以利於自我榮華思想非常濃厚。

(2)大明亡國不在軍事而在人心已喪,正如北宋亡國也並非亡於軍事一樣,有無議和,大明亡國

大明滅亡,在於萬歷皇帝長期與群臣不交流、重用宦官所引發的傳統忠君者對皇權失望。對於這一問題詳見本號對“都說明朝亡於萬歷,這話對嗎”和“為什麽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歷?”兩個問題地回答。

在於“隆慶開放”後,幾十年白銀流入所觸動的明朝“畸形經濟”到這,整個社會從上到下“心裡只有錢而無朝廷、忠君”的思想。包括黨爭激烈、貳臣大範圍出現,都是這一思想導致。

所以,明亡不是簡單的“議和”就能解決。北宋“靖康之恥”出現本質原因也是如此——神棍遍地、奸臣滿朝,從宋太祖開始對貪腐行為就持縱容態度,直接造成文武皆如此,以致最終“君不君臣不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