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位複旦畢業生的扶貧故事

春節剛過,河南省鄲城縣高效農業園區萬豐源種植專業合作社又忙碌起來:工人們有的忙著為車厘子樹刷白除菌防病,有的忙著粉碎秸稈製作果樹生物肥料……

“目前合作社已經流轉了500畝地,準備再流轉500多畝。”萬豐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文一說,“幾年後,這裡將會變成集生態農業、農產品初加工、采摘觀光旅遊、研學旅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農業綜合體。”

王文一出生於鄲城縣一個普通農家。2000年考入複旦大學,畢業後進入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隨後跳槽到一個大型酒業公司擔任區域經理、大區負責人,過上了富足的城市生活。

4年前的一次同學聚會上,有同學半開玩笑地說,現在城市裡每天擠地鐵吃外賣,加班夜以繼日,年底也就賺個十來萬,還不如回到農村租十畝地種車厘子。

一句無心的吐槽,王文一卻記在了心裡——種植車厘子真有那樣高的收益?

查閱相關報導後,王文一發現好像確實是那麽回事。他又來到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敲開了時任研究所副所長的黃貞光教授的門。黃教授介紹,車厘子屬於果中貴族,對技術要求比較高,一般果農“高攀不起”,同時對種植地又很挑剔,只有魯豫晉冀等少數省份的部分地域適合種植。而如果種植得當,一年畝收成最高可達4萬~6萬元。

這是一片大藍海,王文一這樣判斷。“家鄉最不缺的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好把式,如果跨過技術門檻,車厘子一定能在家鄉開花結果,成為一個不小的產業。這既是自己事業的曙光,也可以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是一個多贏的事情。”經過一番權衡和思量,王文一決定回鄉創業。

然而,想法一說出口,面對的全是否決票:妻子認為,大城市資源豐富,兩人的生活不應該被打亂;父母直接崩潰掉,“好不容易培養出一個名牌大學生,跳出農門,卻要倒回農村,實在丟人”。

家人的勸說,王文一非但沒有聽進去,反而愈發“魔怔”了:他認真規劃車厘子產業園,一個人遠遠不夠,於是逐個聯繫在外的表親堂親,一下子又拽回了十幾個大學生。

十幾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居然同時“傻”了,家人覺得這個事情沒有那麽簡單,開始慢慢改變立場。

就這樣,在上海、杭州、鄭州輾轉10來年的王文一回到家鄉,成立了萬豐源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種車厘子。

“等爭議擱置、錢湊齊的時候,車厘子種植的季節也快結束了。縣長官知道後,親自關心,僅用了兩天,我就從選地、協定到附屬物處理全部弄完。之後在一周左右的時間裡,我們招募大量農閑勞動力,將從中國農科院引進的500畝果苗全部種下。”這個效率,讓王文一深感意外,也更加堅定了信心:對脫貧致富和產業更新的渴望,縣裡比自己更迫切。

在農忙時節幫家裡收割麥子,是王文一此前唯一做過的農活。面對500畝全新果樹,王文一知道,成功關鍵在於讀書問教。除了仔細研讀各種關於車厘子的書籍外,他每隔一兩個月就跑一趟鄭州,將黃貞光教授接過來,查看樹苗長勢,給大家講課,並為下階段注意事項做提醒。

這一切都讓王合川老人感到新鮮。“種了一輩子地,我們都是看天種地,他卻是看書種地;我們都是種自己的地,他卻租別人的地種。”王合川是萬豐源現代農業科技園的第一批工人,他將自己的5畝地流轉租給了合作社,並參與了合作社生產基地的勞動。如今,除了租地5000元的年收入,王合川老人每月還可以獲得2000元左右的工資,每年的收入將近3萬元,比自己種地高了近10倍。

讓王合川感到新鮮的不只這個,“他租了我的地,幫助我增收我理解,對於沒有流轉土地的貧困戶,他也很上心”。

王合川說的,是合作社采取的“公司+基地+貧困戶”經營方式,對接周邊的貧困戶進行產業脫貧。一到農閑時間,王文一就會和小夥伴們一起走村串戶,掌握貧困戶第一手資料,因人精準施策,安排務工、入股分紅或扶持庭院經濟。

“貧困群眾成了拿租金、股金、薪金的‘三金農民’,而且‘上班就在家門口,家業兼顧兩不誤’。”王文一介紹說,目前,合作社已與260個貧困戶簽訂了協定,如果在合作社長期工作的話,年收入可以達2.5萬元左右,即使不在合作社工作,也可以分得幾百塊紅利。

“今年開始,車厘子將逐漸進入盛果期,合作社今年收入將接近1000萬元,明年可以達到2000萬元,屆時村民的收入和分紅可以再提高。”王文一說。

通過資金和技術的加持,同樣一畝地,由小麥改種車厘子,產出增加了50~100倍,這麽高效率的產業更新,在城市是無法想象的。“和城市相比,鄉村是知識和科技的窪地。而一旦為鄉村插上知識和科技的翅膀,鄉村經濟也可以實現騰飛。”王文一說,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都需要能人帶頭,讓優秀大學生認識到鄉村的潛力,認識到與其在城市紅海裡廝殺,不如回到鄉村藍海裡遨遊,不僅更能實現青春夢想,也能為鄉村帶來知識、科技、眼界和闖勁,帶來更好的振興和更扎實的脫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