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動漫中的廣告植入,如何才能讓用戶說出“真香”?

​​

題圖 / 漢化日記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讓“恰飯”的廣告,也能變成內容的一部分

  “大家都是要恰飯的嘛。”這句話大概適用於所有領域的內容創作者,網絡漫畫和網絡動畫也不例外。

  受互聯網、亞文化影響成長起來的年輕人逐漸成為消費主力,“二次元”更是成為了年輕化、消費力的象徵,越來越多快消品牌選擇將廣告融入到動畫、漫畫之中。

依靠IP而生的植入不再新鮮

  廣告作為動漫IP重要的營收渠道之一,觀眾對它的存在也較為敏感。但一般來講,只要不影響閱讀或看番體驗,讀者和觀眾們不會介意創作者的推廣。伴隨著動漫IP的商業化需求,越來越多IP開始嘗試廣告植入。

  就拿《全職高手》動畫中存在感最強的“金主爸爸”麥當勞來說,從周澤楷的“那麽大甜筒”,到葉修的“就醬薯條”,角色的代言在劇中線下,都稱得上盡職盡責。

  此外,《十萬個冷笑話》中煉成福祿小金剛的蘇泊爾電鍋,《鬥羅大陸》裡格外顯眼的康師傅綠茶,《末日曙光》雪佛蘭“戰車”,想必都讓人印象深刻。

  為廣告主單獨製作小劇場的廣告形式,同樣被運用在動畫IP中。片頭、片尾、中場時間,都是打廣告的好時機。

  比如B站《宿舍不日常》《異常生物見聞錄》《漢化日記》等動畫作品廣告皆為此類型;《黑貓警長》與騰訊手機管家合作,以黑貓警長“續集”的方式,推出了畫風還原度極高的聯動劇情;《請吃紅小豆吧!》為珠寶品牌MASHAIRI製作了番外動畫;觀眾們翹首以盼的《刺客伍六七》更新,等來的是脈動的廣告。

  漫畫亦是如此,在粉絲們看來,幕星社的漫畫作者以原創形象繪製的“幕星周刊廣告部”,以及《非人哉》現有角色演繹的“號外篇”,既是廣告時間,也是抽獎獲取福利的機會。

  不論是正片廣告植入、角色代言,還是獨立的廣告小劇場,對於動漫作品和廣告主而言是雙贏的結果。不過這些形式與真人劇植入廣告的方法一致,讀者和觀眾們已經不覺得新鮮了。

動漫作品和商業廣告之間,存在更多合作可能

  市場環境下,其實很難討論動畫盈利的話題,畢竟其他國家的動漫作品發行碟片,是重要變現方式之一,國內卻並非如此。國內動畫更多改編自小說或漫畫,只是為了擴大IP的閱聽人範圍,增加知名度。因此從某些方面來看,動畫是一種特殊的“廣告”形式。

  雖然這一類廣告不如植入式廣告和中插廣告隨處可見,但早在二十幾年前,國內就已經有企業嘗試並取得了成功。1995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的科普向動畫《海爾兄弟》,憑借優秀的故事內容、覆蓋面廣的傳播渠道風靡國內。即便動畫沒有刻意進行產品宣傳,海爾的品牌形象也能在無形中得到推廣。

  隨著動漫作品被越來越多用戶所接受,動漫與商業廣告結合形式,注定趨向更加多元化的狀態。如今,眾多品牌紛紛打造屬於自己的虛擬二次元形象,試圖更加貼近年輕人的喜好,一些企業更是推出了與品牌相關的動畫。兒童向動畫《三隻松鼠》《三隻松鼠之松鼠小鎮》,是零食品牌三隻松鼠嘗試娛樂化的開端,沿用品牌形象,講述關於友情、冒險的日常故事。

  這類推廣形式的優勢,在於動漫本身具有的超強可塑造性,可以融合更多想象力和誇張元素,讓人印象深刻。即便角色和品牌同名,也不顯得奇怪,我們童年收看的國語版《中華小當家》,男主“小當家”與統一乾脆面的名稱一致。白酒品牌江小白也借這一特點,推出了兩季《我是江小白》動畫。

  為自身品牌造勢的同時,江小白還與良品鋪子、奈雪的茶進行合作,從動畫背景植入延伸到線下聯動。不過,由於劇情安排問題,動畫第二季的口碑表現不如第一季,這也證明,當動畫不再明顯具備商業性質時,閱聽人對內容的要求提升了。

想要好看且高效的廣告,還需解決更多問題

  然而,與真人劇一致的廣告植入缺乏新意,很容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品牌直接做原創動畫,觀眾對作品內容要求更高。讓廣告變得更好看,並使用戶欣然接受,就成了廣告主和創作者們不斷探尋的目標。至於如何完成這一目標,或許可以從日本的廣告中獲得靈感。

  由於部分日本動畫劇情與生活息息相關,有時候角色吃的飯、喝的飲料、用的東西,甚至故事舞台背景,都可以成為粉絲追求“同款”的契機。

  在2013年新海誠導演的《言葉之庭》裡,鞋子作為劇情中的關鍵道具,也是高中生秋月孝雄和職場女性雪野百香裡的感情見證。基於男主鍾愛設計鞋子的設定,自然少不了對足部、鞋子的描繪,於是女鞋品牌DIANA的植入與原有畫風的融合,顯得格外自然。

  當商品與劇情的關聯緊密,廣告植入就不會顯得突兀,類似的做法,還體現在《你的名字。》以及即將在國內上映的《氣象之子》中。

  更高級的廣告策略,則需要與消費者建立情感鏈接,這類方式更多地出現在品牌宣傳的廣告中。

  the 0123搬家公司的廣告,機器人為女孩搬家的設定充滿科技感,從機器人的語言和行動,可以感受到公司“為顧客服務的藝術”。而麥當勞招聘廣告,則用動畫講述了一段小店員到店長的成長歷程,觀眾能感受到的,是工作環境的溫馨與主角成長的喜悅。用故事傳遞品牌理念,建立情感鏈接和共鳴,也有助於培養客戶信任和品牌忠誠度。

  這些較為成功的廣告案例,其實得益於日本動漫產業的成熟。雖然日本市場環境與國內不同,但成功的案例或許能為“動漫廣告怎樣才能更親近年輕用戶”,提供一份參考。

  當然,像《靈籠》與手遊《明日之後》這樣,與內容有一定關聯的IP合作,不會覺得兩者畫風差異太大。但廣告主在選擇動漫時,看中的是IP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國內大IP又多為玄幻題材,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現代商品如何合理植入,就成為了一大難題。

  不管是日本還是國內,那些強勢出鏡的硬廣,都不可避免地會成為槽點。比較容易讓觀眾接受的做法,類似於《星辰變》第一季動畫,一閃而過的《吐槽大會》的LOGO貼圖,還有《魔道祖師》可愛多這樣,用小劇場單純植入品牌名的形式。

  實際上,國內動漫愛好者對廣告的態度越發寬容,並不排斥創作者適當的“恰飯”行為。可是,二次元領域的不確定性太強,誰都無法預測,究竟怎樣的事物會受到動漫愛好者的喜愛,或是何時粉絲們會厭倦某種廣告類型。如何合理、有創意地進行商業植入,使得廣告觸及更多用戶,並讓他們產生興趣及購買行為,還需要廣告主與創作者的繼續探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