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決定股價漲跌的3個底層邏輯到底是什麽?

生叔提示:這是一篇舊文,原發布於2018年上半年,乾貨較多,把它讀懂了,你對股價的波動和估值背後的底層邏輯就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並且,文中許多觀點都在後來一一驗證了。

絕對乾貨滿滿,讀完沒收獲,我賠你錢!

1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最終目標只有三個。

賺錢

賺更多的錢

持續的賺錢

從權益市場(主要是股票市場)來看,要實現不斷賺錢的目的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尋找到能給你實現投資收益的公司,請注意,我這裡不是說“好的公司”,因為“好”這個形容詞太難去定義。

一筆投資如何能夠賺錢?低買高賣。賺股價變動的錢(當然我不是讓你去搞短線,頻繁做差價)

期望靠股價的差價獲利的朋友,總還是需要知道股價是如何漲跌的。

所以這裡就會出現兩個問題:

股價變動的內在邏輯是什麽?

你如何根據這些邏輯進行投資決策?

搞懂了這兩個問題,你就知道自己在做什麽,自己到底賺的是什麽錢,很多老鐵買股票,是沒有邏輯的,稀裡糊塗的買入股評家、某個大V推薦的“牛股”就夢想著一夜暴富。

有些老鐵癡迷技術分析,看到他突破了,追!

看到他跌破某個均線了,割!

看到他漲停了,買買買!

看到他跌停了,哭哭哭!

更神奇的是,還有完全靠感覺的,沒什麽理由,就是第六感它要漲了。

事實告訴我們,技術分析的唯一作用就是讓你追漲殺跌。

2

股價變動的內在邏輯是什麽?

影響股價變動的最底層邏輯是發生了增量(新)資訊導致預期的改變,而現在已經發生的事情和過去股價的歷史走勢,不會對股價的未來走勢產生任何影響。

因此,我們給一隻股票估值(資產定價),根本的邏輯其實就是一句話:

將對於公司未來發展的預期折算到當下,並提前下注。

基於這樣的定價方法,我們可以把影響股價的因素分為三大類。

(1)流動性(整個市場的錢多還是少)

(2)公司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未來的利潤水準)

(3)市場情緒(貪婪與恐懼)

專業的投資者一定都知道通常給股票估值的方法可以分為絕對估值法和相對估值法。

兩種估值方法各有優劣,但本質都是一致的,只不過是換一種不同的形式來確定公司未來的業績換算成現在值多少錢。

在其背後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包括:(1)流動性(2)公司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3)市場情緒

絕對估值法最常用的就是現金流折現模型(DCF),就是將公司未來產生現金流量用一個折現率(通常是以10年期國債的利率為基礎)折現到現在,看看這家公司的價值到底值多少。

這裡的未來產生的現金流就是專業的投資者根據公司的基本面給估算出來的,體現的就是第二個因素——公司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而折現率體受到利率高低的影響,而利率的高低又決定了信貸擴張的規模和速度,最終影響還是整個市場錢多錢少的問題(流動性)。

如果對這個模型感興趣的童鞋可以自己去找本關於估值的專業書籍來看,這裡就不再更多展開了。

相對估值法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市盈率(PE)、市銷率(PS)等,我們就以最常用的PE為例。

一個公司當前的估值=未來1年的淨利率*PE

Ps:思考一下為什麽是“未來1年的淨利潤"

PE是一個體現市場預期的值,影響PE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行業因素,有些行業整個行業的PE水準都很高,比如電腦、生物醫藥,有些行業則很低,比如銀行、房地產;有時同一個行業的某隻股票PE很高,能給到100多倍,也有寫股票則只有20幾倍。

但是歸根到底,對整個市場PE影響最大的因素還是流動性。道理很簡單,我們就拿經濟學的供需理論來理解好了。

從前有個開燒餅公司的,姓武。

有一年公司上市了,當年公司的淨利潤是1個億,那怎麽給這家公司估價呢。

這個時候有5個老闆看好這家公司,準備拿出所有的錢來買它的股票,他們每人有5個億,加在一起正好有25個億,武老闆隻願意出售公司的一半股權。

這個時候整個公司的估值就是50億元,對應的市盈率就是50倍。

就在他們快要完成交易的時候,又來了5個不速之客,他們每人願意出10億元買入燒餅公司的一半股份,這個時候整個公司的估值就水漲船高變成了100億元,對應的市盈率變成了100倍。

講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這樣的邏輯不言自喻,錢多了東西當然會變貴,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同樣一個道理,所以牛市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流動性充足,市場上有的是錢,就算股價被炒到天上去,反正後面肯定有人會接盤啊。

最後是市場情緒。

一個市場,是由數以千萬性格、背景、資金規模不同的投資者共同組成的。

有些老鐵會問一些比較樸素的問題:

茅台業績那麽好為什麽還是跌了30%?

蘋果估值這麽低最近怎麽也暴跌了?

XX公司一個“不如預期”股價就直接腰斬?

很多時候股價的波動,表面上看是公司的問題,其實並非簡單的公司問題。潮水的方向很重要,哪怕一些公司本身再牛逼,當人們的情緒持續轉向悲觀時,也休想改變風向。

比如上個月醫藥板塊,情緒就迅速冷凍。

更長遠來看,這三個因素都有內生相關性,因此它們從來都不是獨立的,這就是股票市場的價格波動難以預測的根源。

說完基本的常識,下面我如果把投資的邏輯總結為3大類,看看這些常識如何來幫你進行投資決策。

3

你如何根據這些邏輯進行投資決策?

(1)賺公司未來持續創造價值的錢

這個思路的重點在於兩個字:成長。

且這種成長是能夠穩定而持續的,不是人為調節出來的,比如通過收購一些瞎七搭八的公司或者通過一些特殊的會計手段調節當年的利潤,靠講故事吹牛逼作出一種“偽成長”的形象,這些都是不可持續的。

首先,一家公司想要獲得可持續的成長,它必須同時滿足門檻和確定性這兩個條件,門檻是指他做的事情別人做不了,確定性是指優秀的管理團隊不斷為股東創造價值,把時間拉長來看,這種創造價值的能力是穩定的,而不是今年增長200%,明天負增長50%。

所以,這種強調擇股能力的邏輯通常有很高的門檻,這個門檻叫做大量的刻意練習

首先你需要掌握豐富且多元化的專業知識,你還需要大量閱讀企業年報,做大量市場調研,對企業商業模式的理解能力,對企業本身、企業上下遊及其競爭對手的了解能力。要摸透任何一個行業都足夠你花幾年的功夫在裡面。

光是這一點,就足夠將90%的投資者拒之門外了,但是,一旦你踏入了這扇門,喜歡上這種持續研究的技能,你便覺得其樂無窮,只會覺得時間不夠用。

這種投資邏輯特別適合當前的A股市場,因為在熊市裡投資的邏輯是尋找α(可以理解為業績超預期增長的好公司)。

當前的A股市場具有什麽特點呢?

站在巨集觀角度看,目前貨幣政策一直中性穩健,同時伴隨去杠杆,獨角獸上市等利空因素,流動性越來越緊張,今年甚至明年都不可能有2015年那樣的整個市場系統性上漲的牛市機會。

換一個裝逼的說法就叫:存量資金的博弈。

在存量資金博弈的市場上,大家的邏輯當然是抱團搞那些業績良好、現金流穩定、未來增長確定性強、估值良好的大藍籌了。比如去年的白酒、保險、家電,今年的生物醫藥、食品飲料等等,死命的網上搞,吸引更多的韭菜也去買這些藍籌股。

那些個只會吹牛逼,未來業績不確定的收據就果斷放棄,市值跌倒30億、20億、10幾億還在繼續不斷往下跌。

(2)賺整個市場流動性的錢

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投資可能是一個複雜到你一生都可能無法入門的項目,因為投資是很多子技能的集合,包括了經濟學、金融學、行業分析、會計學、心理學、社會學及各類理工學科等諸多學科的知識,大多數子技能若單獨拿出來,作用並不大,需要與其它某個或多個技能配合使用,才能效果驚人。

所以你想要通過投資實現暴富,相比在熊市和震蕩市場中去瞎撲騰,一生當中只有幾次大牛市才是真正可以把握得到的機會。在牛市裡,股神遍地都是,你閉著眼睛買入不動,都能有幾倍的收益。

其背後的底層機理是:牛市會增加你賺錢的概率。由於大量的資金湧入,使得在牛市裡有大量接盤俠的存在,即便在你犯錯的時候市場也會原諒你,會有很大的機會(概率)將爛公司以一個不錯的價格脫手。

中國最近一次的股票牛市,背後伴隨的是寬鬆的貨幣政策,股市裡資金瘋狂加杠杆的行為,可以說這波牛市完全是由資金推動的。

再看看美國,自2009年以來已經走了長達8年的慢牛,背後的邏輯也是類似的,美國在次貸危機後,連續調低利率,最後甚至調至0利率還不起作用,只能使用量化寬鬆,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就已經相當於是求著你去借錢投資。

在牛市裡,估值水準會上升,熊市裡會下降,這是顯然的。

正是基於這個邏輯,那些在牛市裡賺”市場溢價"的錢的股神們,一旦股市由牛轉熊,分分鐘都變成韭菜。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5月,私募清盤產品數量接近2700隻,能出來做私募的應該都是自命不凡的老司機(說的不就是我嗎,捂臉),連他們這群人都混的這麽慘,這就是熊市的殘酷之處。

再把時間拉回到2015年下半年,股災是怎麽形成的?

用一個字概括就是:流動性危機,當股價大幅下跌的時候,一部分加了杠杆的融資盤爆倉,融資盤爆倉後在市場上拋售,又造成了更多的融資盤爆倉,於是就形成了一個螺旋式的影響,經歷過的老鐵現在耳邊應該還能聽到那種雪崩的聲音,砰砰砰....

所以你說流動性重不重要?

所以你如果不具備專業的知識,打算賺的是牛市裡資產泡沫的錢,那麽就應該耐性等待下一次系統性機會的出現,緊密關注央媽的貨幣政策和國家的頂層思路是一個切實有效的方法。

(3)賺市場情緒的錢

市場情緒給出的賺錢機會又分為兩種:

股價被低估

即便是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也經常對會對市場產生認知偏差。

索羅斯把人的認知和行為劃分成兩個函數:

1)認知函數(Cognitive Function)

2)操縱函數(Manipulating Function)

前者指的是人們對社會現象的認知,後者指的是根據這種認知對社會施加的行動。由於真相是很難被完全感知的,市場共識很多時候受到情緒影響,產生認知偏差,在這種時候人們根據這種認知偏差所施加的錯誤的行動會創造巨大的投資機會。

想一想當年因為塑化劑風波跌得跟屎一樣的茅台,再想一想今年漲得讓你懷疑人生的茅台,公司本身有這麽大的大起大落嗎?

所以市場最終對於認知偏差是會主動修正的,你要做的只不過是在大多數人發現之前先認清真相,找到那些市場一致性預期出錯的時刻,然後買入,在大多數人價值發現並且演繹完畢時提前離開。

黑天鵝事件造成的快速下跌

黑天鵝事件每年都會有很多,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引起市場恐慌,資產價格一度崩盤,這個過程就上面的認知偏差相比,不會持續很久,就比如此前的英國退歐、FACEBOOK隱私門、甚至是百度的CEO辭職等等。

這裡再給你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美國911事件發生時,美國的航空股暴跌超過了50%,投資大師鄧普頓在這個時候大肆買入航空股,理由是911事件並不會影響此後十幾年美國人民的出行習慣,人們不會因為害怕遇到恐怖襲擊就拒絕坐飛機,這是不是一個樸素而又簡單的道理,結果在6個月後他的收益巨大。

最後,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我的建議是,在決定投資股票之前,一定要多花點時間想想,你買它的邏輯是上面提到的哪一種,賺的是未來這家公司確定性的業績提升的錢,還是整個市場估值水準提升的錢。

畢竟古往今來,十賭九輸,以賭博的心態進入市場,難免落得一個“意外跌落,重傷身亡”的結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