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豆瓣9.5跌落神壇,英國神劇竟被拍成了島國深夜片?

提到英劇,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一輩子只看一部英劇,那必須是《黑鏡》。

雖然這說法見仁見智,但不可否認,《黑鏡》在2011年一經播出,就被推上神壇。

時至今日,想起其中一些經典單集的劇情,仍然會讓人感到脊背發涼,心有余悸。

第一季第一集,《天佑吾主》

然而,自打2016年版權賣給網飛後,《黑鏡》就缺少了之前的驚豔質感。

網飛每推出新的一季,都會遭到不少質疑。

但即便如此,網友們始終對《黑鏡》系列有情結,幻想著能再次獲得最開始的那種震撼。

前兩天,《黑鏡》第五季上線了。

萬萬沒想到,這次的口碑發生了斷崖式下跌。

此前的第三、四季,儘管不夠神作,但在豆瓣上仍然維持了8分以上的體面。

而第五季,僅僅用了不到一天時間,評分就跌到了7分以下。

這種分數對於《黑鏡》來說,基本等同於非常糟糕,可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今天,咱們就趁熱來聊一聊——《黑鏡》第五季。

這一季回歸到了最初的三集形式,一共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叫《生死搏擊》。

主角是一對好基友,丹尼和卡爾。

這倆人個性不同——

丹尼忠厚老實,是個居家好男人;卡爾風流浪蕩,每天不是在約炮,就是在約炮的路上。

不過,兩人有個共同的愛好,就是玩一款叫做《生死搏擊》的格鬥遊戲。

丹尼生日那天,卡爾送了他《生死搏擊》的最新VR版。

只要帶上磁片,就能進入遊戲中,體驗靈魂出竅的感覺。

於是,當天晚上兩人就來了一局,遊戲角色一男一女。

起初,他們在遊戲中格鬥互毆,還挺像那麽回事。

但很快他們就發現這個VR體驗的功能,還可以用來乾點其他的事……

看到這個突變的畫風,我差點懷疑看的是某國小片片。

但更讓人驚掉下巴的還在後面。

兩人從此沉迷遊戲中的虛擬性愛無法自拔,每天想的都是這檔子事,一個冷落了老婆,另一個連炮友都不找了。

不久後,老婆按捺不住攤了牌,丹尼這才下狠心,從遊戲中走出來。

可越是壓抑,渴望就越強烈。

在丹尼第二年生日那天,他和卡爾又在遊戲裡“激戰”了一場。

這一次,卡爾還忍不住說出了“我愛你”三個字。

這一下讓丹尼害怕了,畢竟遊戲歸遊戲,好哥們不是老婆。

想到再玩下去後果危險,他決定退出遊戲。

按理說,事情到這裡就該結束了吧。

但鏡頭一轉,時間又來到了下一年。此時,丹尼的生日成了夫妻倆約好的放縱日子。

這一天,丹尼繼續和卡爾在遊戲裡出軌;而老婆則會跑到酒吧裡尋找豔遇……

我只想問,這樣一個狗血的倫理故事,編劇難道是網飛從羞羞片場借過來的?

再來看第二個故事《碎片》。

男主是個開網約車的司機,女朋友車禍去世後,他成天堵在一個科技公司門口,想劫持該公司的高管。

一天,他遇到一個穿得西裝筆挺的黑人,心想這一定是高管,於是便將對方帶到了野外。

結果一經盤問,才發現對方只是個小小的實習生。

男主出離憤怒,當場暴走。

通過他聲嘶力竭的控訴,我們才知道,他之所以想劫持高管,是因為他對該公司開發的社交軟體“碎片”,恨之入骨。

但等他一番操作,終於聯繫上了公司創始人後,男主既不勒索,也不要求對方做什麽,只想讓他聽聽自己的“用戶反饋”。

原來,男主曾經是“碎片”的深度用戶。

自打用過“碎片”之後,他就像上癮一般,每天從早到晚,機不離手。

終於,在一次開夜車時,他忍不住打開“碎片”,結果出了車禍,害死了女朋友。

他沒把這件事告訴別人,只是自己變得鬱鬱寡歡、充滿自責。

最終,他決定把一切告訴“碎片”的創始人,發出控訴,然後自殺。

在故事的最後,他真的“如願”死去。只不過是被警方擊斃的。

這個故事,從情感上來講還是細膩動人的。

但就主題表達而言,不僅過於淺顯,而且老生常談。

在看的過程中,我仿佛聽到網飛官方在向咱們的《流浪地球》致敬——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玩手機,親人兩行淚。

那既然前兩個故事已經如此平庸,作為壓軸的第三集,是不是能為這一季扳回點顏面呢?

很可惜,也不能。

第三個故事,叫做《瑞秋、潔柯和小艾希莉》。

主角是兩姐妹,瑞秋和潔柯。

瑞秋非常喜歡一個少女偶像——艾希莉。

生日那天,爸爸給她買了個根據艾希莉真實個性打造的智能娃娃。

從此,瑞秋就把娃娃當成她最親密的夥伴。

但瑞秋不知道,艾希莉只是她養母兼經紀人的賺錢工具。

螢幕前的她,表現出來的只是人設,寫什麽歌、扮什麽造型全都不由自主。

不僅如此,為了控制艾希莉,經紀人還長期給她下藥,甚至試圖讓她陷入化學昏迷。

這也並不影響經紀人繼續靠艾希莉賺錢。

因為通過科技手段,他們可以從艾希莉腦中提取創作靈感,打造出全息投影版的偶像……

好在關鍵時刻,瑞秋的智能娃娃,陰差陽錯下載到了艾希莉真正的靈魂數據。

於是姐妹倆和娃娃一起喚醒艾希莉,並戰勝了她的經紀人。

可以說,這集講的是一個偶像焦慮的問題,既沒有前瞻性,也沒什麽科幻性。

如果剪掉片頭的標誌性畫面,說出來都沒人相信這是《黑鏡》。

所以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在核心創意層面,《黑鏡》第五季全面倒退。

一方面,它的科幻元素對時代毫無超越性。

片中的體感遊戲、全息投影、擬音偶像等等,在現實生活中已經不算罕見。

另一方面,它的科幻橋段用的也都是老梗。

比如,連接人體的智能元件,永遠都是一顆小圓珠,永遠都要被釘在太陽穴,讓人懷疑劇組是不是為了節省經費,採用了之前用過的道具。

而且,關於“進入遊戲”的故事,在《黑鏡》中已經出現了好幾次,第三季的《遊戲測試》、第四季的《卡裡斯特號》都是如此。

關於靈魂/意識數據化的創意,在第三季的《聖朱尼佩洛》、第四季的《黑色博物館》中也已有涉及。

並且這兩集都比《瑞秋、潔柯和小艾希莉》要深刻、有趣得多……

所以,這一季的劇本,在創意上是不存在的。

它不過是把老元素、舊橋段和熱門科技話題一股腦端上來,構建自己的科幻感。

同時,在劇情編排層面,這季《黑鏡》也俗套到沒有一點驚喜。

比如《生死搏擊》中,兩基友將格鬥遊戲玩成“開車”遊戲的走向,不少人看個開頭基本就可以猜到;

比如《碎片》中的劫持案,沒過幾分鐘我就知道了“你要帶我們反思玩手機”。

只不過我沒猜到,男主哭著喊著要找CEO,找到之後竟然故事就講完了……

縱向對比一下,第一季中的《天佑吾主》,同樣是挾持人質,矛盾衝突逐漸升級,焦灼感幾何倍數地上升,最後劇情走向了完全不可控的境地,逼得首相和豬現場直播。

在震懾觀眾的同時,警示的意味也噴薄而出,根本不需要通過主角之口來進行說教。

而最讓人失望的地方在於,第五季《黑鏡》在探討科技對世界的影響上缺乏洞見。

無論是沉迷遊戲對情感的異化、網絡成癮背後的隱患,還是資本控制下的偶像焦慮……這些問題,我們在新聞上幾乎天天都能看到。

想把這樣的問題拍出深度,就需要對整個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進行深入挖掘。

可惜,第五季《黑鏡》卻未能做到。

比如關於偶像崇拜,明明可以延伸出很多探討,但《瑞秋、潔柯和小艾希莉》的落腳點卻故意小清新,結尾更是迷之正能量——偶像不再受控制,找回了自我,和粉絲成了好姐妹,一起在酒吧嗨歌。

同樣可以拿來對比的,是《黑鏡》第一季中的《一千五百萬的價值》。

這一集裡,男主生活在某個“科技烏托邦”世界。

因為心愛的女主做了豔星,他開始反抗這種人人都被奴役的體制。

但是,當他憤怒的發泄受到“賞識”後,他也被體制所收編。

他的反抗變成了日複一日的表演,而他背後那些瘋狂的粉絲,仍在為虛假的繁華興奮不止。

整個故事看似激烈,實則陰冷到讓人窒息。

它將資本與科技高度融合下的新型極權,振聾發聵地推到觀眾面前,讓人久久緩不過神來。

所以,最初的《黑鏡》是站在超越時代的位置上,預演了科技發展給人類社會造成的深刻嬗變,充滿了危機感和預言性。

但第五季《黑鏡》,則是部消費科幻元素的美式肥皂劇。獲得最大公約數的娛樂效果,才是它的核心目的。

當然,這畢竟是《黑鏡》系列,雖然很差,也沒有爛到一無是處。

應該說,這一季的敘述重點並不在於對科技的擔憂,而在於表現人類對待科技一種折中式的平衡。

無論是《生死搏擊》中結尾的“夫妻放縱日”,還是《瑞秋、潔柯和小艾希莉》最後的酒吧大聯歡,延伸來看都暗含著這樣一種態度——

科技帶來的許多快樂體驗雖然是虛擬的,但個人的情感卻是真實的。儘管完全沉浸不可以,但這種需求因為已經無法割捨,所以也不需要徹底切斷。

而《碎片》男主的悲劇,代表的則是過分沉溺會造成的嚴重後果,這是科技與人性糾纏的必然,誰也無法改變。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第五季《黑鏡》對於未來的想象並不悲觀。這從新一季的海報上也可以看出——鏡面上的黑暗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明媚的陽光和藍天白雲。

其實,現實中也一樣,科技的確有令人恐懼的一面,但正如所有新生事物都是如此。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找到安全的相處之道,掌握科技,而不是反過來被它吞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