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南北朝貨幣:統一的五銖錢到各樣貨幣出現

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大動蕩時代,也是中國貨幣史上大衰退、大混亂時代,宋、齊、梁、陳各自都曾鑄錢,造成貨幣缺乏統一性和連續性,導致貨幣減重極盛,私鑄劣錢盈市。這個時期還超凡脫俗地出現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國號錢和年號錢。

東晉偏安江南,至晉恭帝司馬德文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滅亡。其後160余年間,我國南方先後歷經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史稱南朝。南朝時期,幣製混亂,隨著朝代的更迭,貨幣屢次更改。

一、宋

東晉恭帝元熙二年,執掌朝政的重臣劉裕廢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宋,建元永初,史稱劉宋。

劉宋政權發行當兩五銖錢。當兩五銖錢直徑2.7厘米,穿徑1厘米,厚肉,重5克,面文“五銖”文字粗壯,面有外郭無內郭,背有內外郭;錢徑重量均不同兩漢五銖錢。

“大錢當兩”是不足值的虛錢,實際上是通貨貶值,所以施行不到一年便被廢止。

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年間(公元454-456年)鑄行孝建四銖。面文“孝建”為柳葉篆,背文“四銖”隸帶篆意。孝建四銖製作粗劣,邊廓平夷,文字不清。“民間盜鑄者雲起”,其後省“四銖”而專留“孝建”面文,更趨薄小,品類甚雜,大小懸殊。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永光元年(公元465年)鑄行永光,形製相似於文帝孝建四銖,內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篆書,橫讀,重二銖。因鑄行數月即改元鑄行“景和”,存世極罕。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景和元年(公元465年)鑄行。面文“景和”二字,篆書,橫書穿孔兩側,筆畫清楚。該錢由官府頒布準式,交民間依式樣鼓鑄,再交官驗收通行,嚴禁盜鑄剪邊。因此文字輪廓較永光精整。

二、齊

宋順帝劉準升明三年(公元479年),總攬朝政大權的蕭道成,廢宋順帝,自即帝位,改國號為齊,改元建元,史稱南齊。南齊繼劉宋之後,經濟形勢嚴峻,一直實行貨幣緊縮政策,很少鑄錢。

南齊高帝蕭道成建元四年(公元482年),曾計劃鑄錢,但沒有實行。齊武帝蕭頤永明八年(公元490年),派人到四川在西漢鄧通鑄錢的舊址鼓鑄銅錢一千多萬錢。後因成本過高而停止。

三、梁

南齊和帝蕭寶融中興二年(公元502年),梁王蕭衍趁皇室內部相互殘殺之機,奪取南齊政權,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梁,建元天監,史稱蕭梁。

梁武帝蕭衍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鑄行公式女錢,“公式女錢”實為無外廓而僅有內郭的“五銖”小錢。因其輕小薄弱,又稱“女錢”,與“男錢”(大錢)對稱。約在二銖、三銖之間。

梁武帝蕭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梁鐵五銖。鐵“五銖”形體略小,背紋四出,是我國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

終蕭梁一朝,戰亂不息,為彌補政府開支和軍費的不足,梁武帝蕭衍在建國之初即鑄行新錢,不僅製造銅錢,而且還製造鐵錢,幣製相當混亂。

四、陳

梁敬帝蕭方智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執掌軍政大權的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陳,建元永定,史稱陳朝。陳朝鑄幣不多,史載僅鑄陳五銖、太貨六銖兩種。

南朝陳宣帝陳頊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鑄行一種新的錢幣“太貨六銖”,此錢銅質優良,輪廓整齊,錢文瑰麗勻稱,鑄造精妙絕倫,居南朝之冠。

太貨六銖儘管鑄造精美,在當時卻並不受歡迎。因其大小和舊五銖相仿,而朝廷規定新錢一枚要抵十枚五銖舊錢,這種貨幣貶值,是對人民的一種剝削,於是引起人民不滿,紛紛抵製。由於錢文上“六”字看上去很像一個人叉著腰,於是民間傳出了“太貨六銖錢,叉腰哭天子”的民謠。

十六國以後,我國北方地區先後建立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政權,史稱北朝。

北朝與南朝並存,兩者合稱南北朝。 北朝歷時195年(公元386—581年),其間鑄行過多種錢幣。

五、北魏錢幣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鮮卑貴族首領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機,重建代國。是年改國號為魏,改元登國,史稱北魏。

北魏初期,貨幣經濟落後,實行粟帛交換。直到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頒布官用俸祿,仍以帛、絮、絲、粟四物為主。

自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開始,北魏才先後鑄行“太和五銖”,“(永平)五銖”和“永安五銖”三種錢幣。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陽鑄行年號錢“太和五銖”。其形製與漢五銖類似。錢體大小輕重不一,大者直徑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徑2厘米,重2.5克左右。

太和五銖為北魏建國百年後的“第一錢”,可惜的是孝文帝的這次鑄行並不成功。其原因一是“太和五銖”鑄行後,隻流通於京師(洛陽)一帶,而不入徐州、揚州之市,未能成為北朝的統一通用貨幣;二是私鑄盛行,劣質錢充斥,造成物價不斷劇烈波動。

六、北周三品錢幣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個頗有作為的皇帝。他繼位後改革府兵制度,清查影戶黑地,沒收寺院財產,勒令僧尼還俗,還放免奴婢,興修水利,做了一些應興應革的事情,使人民獲得了解放的氣息。在幣製方面,他統一北方之前仍是沿用西魏五銖,其後則三次鑄錢。

公元561年鑄“布泉”,公元574年鑄“五行大布”和“永通萬國”。

這三種錢幣形製精妙,筆法華美,素有“三大美泉”之稱,被譽為六朝錢幣之冠,在我國和世界的鑄幣史上均佔有重要地位。

北周錢的藝術價值很高,但是當時的老百姓卻不樂於使用這種錢,因為這三種錢都是虛值錢。“布泉”一枚當西魏五銖五枚,“五行大布”當 “布泉”十枚, “永通萬國”又當“五行大布”十枚,即一枚“永通萬國”要合五百枚五銖錢。而當時民間交易依然有使用絹布、黃金、西方金銀幣的,所以不願意使用這種虛值錢。

七、北齊

南北朝時期,鑄幣甚多,幣值混亂,私鑄盛行。北齊到了天保四年(553年),用的還是以東魏永安五銖錢為主,雜用其他錢幣。

北齊文宣帝高洋欲結束這種狀況,便開始鑄造新的錢幣。但此錢沒有使用他的年號,而是取名“常平五銖”。原來此錢是借用當時囤積糧食的倉庫“常平倉”之名。

高洋為自己鑄造的錢幣取“常平”為名,即希望和常平倉一樣有調節市場之意。

該錢為青銅質,直徑均在2.4厘米至2.5厘米之間,重量3.5克至4.2克。

“常平五銖”由於採用了當時的銅母范疊鑄技術,鑄造非常精良,文字流暢優美、版式劃一,玉箸體錢文構架勻稱、筆畫圓潤。

近期熱文:

【每日文物鑒賞】講究對稱之美的對錢

【每日文物鑒賞】古錢史上的精品——王莽幣

【每日文物鑒賞】先秦刀幣,由刀演變而成

【每日文物鑒賞】先秦布幣,長的像農具

【每日文物鑒賞】世界上最早的貨幣——貝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