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文官備受尊崇

宋朝是開國皇帝趙匡胤陳橋兵變而建立的。當了皇帝以後,趙匡胤認真總結了唐末、五代教訓,得出了千萬不能讓武夫專權的結論。“杯酒釋兵權”就是在這樣的思想下達成的。此後,宋太祖把治理國家的大權賦予了文官,實行士大夫治世的國策,於是文官這個群體的地位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甚至管理國家軍事的最高行政長官也由文官擔任。

圖1:趙匡胤

宋太祖曾“勒石三戒”,給後代立下家訓,其中有一條是:不殺士大夫,不殺上書言事之人。所以縱觀整個宋朝歷史,文官被殺是極少極少的。即便像蔡京這樣的奸相,最終也只是被貶為庶民而已。

宋朝的文官,在政治上的沉浮,多是因為政見不同被來回折騰,比如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蘇軾等,人身安全倒是有相當可靠的保證。因此,宋朝文官的膽量、氣度都不缺乏,給皇帝上書諫言是家常便飯。

圖2:歐陽修

宋朝選拔官員,有蔭補制度。高級官員的直系、旁系子孫,或者特別欣賞的門客、異姓,都有蔭補做官的機會。一般的官員,蔭補的名額只能從子孫中產生。但這個制度絕非主流,規矩也很多:蔭補的官員要申請報批,名額是有限制的,即使宰相一級,最多也只可以推薦五個人;蔭補官員的升遷提拔受到限制。

在宋朝,科舉選拔文官是最重要的方式。科舉不論出身,是當時能做到的最公平、最可行、最有利的人才選拔制度。

宋朝確立了三年一屆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秋天時,士子要先參加地方考試——州試。如果在州試中脫穎而出,來年的春天可以參加禮部組織的省試。順利通過省試,當年就會有幸參加殿試。殿試的考官就是皇帝本人。能進入殿試這個環節,已經證明是出類拔萃之輩。參加殿試的考生,有的不需要再經過吏部的考核就被皇帝直接任命為官。

無論什麽年代,對於考試選拔,人們最痛恨的就是營私舞弊。宋朝為了防止科舉中出現作弊行為,做了制度上的保障。

首先是限制知貢舉的權力。知貢舉就是省試的主考官。為了防止知貢舉提前做好作弊的準備,朝廷都是臨時任命知貢舉。另外,還配備權同知貢舉若乾名,分散主考官的權力。如果作弊,必須把這幾個考官同時擺平,而他們之間也有相互監督著,所以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科舉考試前,考官們必須住在貢院,斷絕跟外界的聯繫,跟現代中考、高考命題老師的待遇一樣,這又為作弊增加了一道阻礙。

其次,設立別試制度。如果考生和其中一位考官有親屬關係,必須在另設的考場另派考官進行考試。

再者,實行糊名和謄錄制度。糊名,就是把參加考試的個人資訊都封起來,誰也不知試卷是誰的。考官想給誰私下打高分,沒有可能。但這個還有漏洞,試卷上的字跡、記號也可能被利用來作弊,謄錄制度就是堵這個漏洞的。考生寫的試卷,會被專人再抄寫一遍,字跡和做的記號,全都白費,因為考官評判時見到的都是謄錄卷。

科舉考試中考取功名,在宋朝會很快被任命為官員。不像唐朝,考取功名和為官並無必然的聯繫,有功名卻一輩子沒做上官的大有人在。宋朝在這個方面效率很高,措施也很實際。

考取功名的考生,一般會在地方任職,特別優秀的也會進入國家中央機構。

國家中央機構,在宋朝即皇帝直接長官的三個機構是: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分別是民政、軍政、財政的中央機構。

宋朝專管監察的機構是禦史台,倒是一直沿襲了唐朝的制度,其長官稱禦史中丞,副長官稱侍禦史知雜事,主管糾察百官,肅正綱紀。禦史台的監督權力很大,如果彈劾宰相成功,宰相必須辭職,由副宰相升任宰相,而彈劾成功的禦史中丞會轉任樞密院的官員。之所以有這樣的規矩,是為了防止權力很大的宰相和監督機構勾結,也為了控制禦史台官員公報私仇,打擊政敵。

考取功名計程車子,從地方基層官員做起,想要有更大作為,肯定必須靠升職。宋朝官員的升遷,其實有跡可循。只要安分守己、按部就班完成分內的事情,就會通過“磨勘”得到升遷的機會。“磨勘”,就是業績考核制度,所有在官場任職的人,經過一定時期,都可以主動申請升職。經查明其資歷與升職的規定相符,不需要在職務上有特殊的表現,職位都可以逐步上升。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