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拓跋巨集為了遷都,用上了一個“絕招”讓群臣們全都無法反對

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想要遷都算是一項最大的政治舉措,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自然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但最終拍板決定的卻只要皇帝一人。因此,如何安撫人心,順利遷都,就成了皇帝首先要考慮的事情,雖然可以強製遷都,但若是大臣們都心不甘情不願,那後面的工作也就沒法順利的展開。所以,今天小編就給您說一個案例,那就是拓跋巨集遷都,他用了一個“絕招”,讓大臣們都無法反對。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拓跋巨集,即北魏孝文帝,鮮卑族人,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傑出政治改革家。拓跋巨集在公元471年繼位,年僅5歲,所以由他的祖母馮太后掌權。後來,隨著拓跋巨集逐漸長大,他也開始展露出超凡的政治才華,到公元493年時候,他審時度勢,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遷都。

一直以來,北魏都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但此地由於太靠北方,不利於對中原地區進行統治,所以拓跋巨集就看上了沃野千里的洛陽。但問題是,北魏是鮮卑血統,而文武百官也大都為鮮卑人,所以他們對這片世代生活的土地,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房子,地產,買賣都在這裡,誰都不願意走)。因此,如果要強製遷都,必然是群臣抗議,搞不好連皇位都做不成了。孝文帝拓跋巨集該怎麽辦呢?下面小編就給您揭秘他的“絕招”。

首先,他並未明確的宣布要遷都,而是告示百官和百姓,他準備率軍攻打南齊,而南齊的都城在健康(今南京),所以舉兵南下就必然會取道洛陽。然後,當年八月(公元493年),在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拓跋巨集就率軍伐齊,而且還把文武百官也都一並帶上。最後,30多萬的大軍就這樣浩浩蕩蕩的開始南下了。

當時正是秋季,所以陰雨綿綿,而且三天兩頭就來一場暴雨,可以說這一路都沒見到過太陽。終於,在一個多月之後,拓跋巨集的大軍抵達了洛陽,而這一路的艱辛也讓大臣和士兵們叫苦不迭,因為很多大臣都沒走過這麽長的路上,而且又是雨又是泥,一個個的都成了泥人。於是,拓跋巨集就下令在洛陽修整5日,然後繼續南下,所以這個命令也讓大臣和士兵歡喜的不得了,不僅可以痛快的洗個澡,而且還能享受洛陽的美食,欣賞洛陽的美景。

很快,5天過去了,拓跋巨集就開始準備繼續南下。而此時,在溫柔鄉中享受了5天的大臣們,哪裡還願意南下,雖然嘴上不說,但是一個個的都磨蹭的不得了。於是,就有大臣勸諫,讓再多修整幾日。而拓跋巨集聽到勸諫之後,不由得內心暗喜,因為他的目的達到了。

其實,一開始南下伐齊就是個幌子,拓跋巨集的真實目的就是為了遷都。他先讓大臣和士兵們經過一番長途跋涉,到洛陽之後再讓他們休息,並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在舒服了幾天之後,人也就沒了南下征戰的鬥志,另外也讓大臣們熟悉了洛陽的風土人情。

所以,在大臣們勸諫的時候,他就迅速的把握機會,順從他們的意見,提出遷都洛陽一事。而此時對大臣們來說,南下去建康征戰是折磨,北上回平城也是折磨,因為北方的氣象越來越冷了,所以大臣們也就只好同意遷都——更重要的一點是,洛陽也確實是一個好地方。

由此可見,孝文帝拓跋巨集確實是具有出色的政治天賦,而且北魏遷都洛陽之後,他銳意改革,實行漢化,讓北魏的國力和影響力也更上一層樓。除此之外,這次遷都洛陽,對後來的隋唐兩朝,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隋唐盛世中就有一部分的“鮮卑文化”。這個是事實,甚至不承認都不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