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史上最嚴要求”後,自主招生就能重回正軌?

全文4222,預計閱讀7分鐘

1月4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關於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十嚴格”要求,降低給予自主招生考生的優惠分值,同時壓縮招生規模,可謂是“史上最嚴要求”。

一讀EDU昨日推送了教育部通知原文,今天特意將我們對這一檔案的長篇解讀文章趕製出來,奉獻給諸位。

01

“史上最嚴要求”

在筆者看來,教育部此次發文規範自主招生,是意料之中,但力度之大,也略令人驚訝

教育部規範自主招生的背景

事實上,教育部在2017年就發布《關於嚴格高校自主招生資格審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五嚴格”,即嚴格報名條件、嚴格材料審查、嚴格學校考核、嚴格監督製約和嚴格懲處造假。

2018年,針對有中介機構打著包通過、考前輔導、提供所謂專利論文等名義進行虛假宣傳和斂財、干擾高校自主招生正常秩序的現象,教育部重申了 “五嚴格”要求。

然而,教育部的三令五申並未杜絕自主招生中的弄虛作假問題

2018年8月, “河南四家長質疑考生高考答題卡被調包”事件引起全國輿論廣泛關注。事後,河南省有關部門公布的調查結果確認,涉事4名考生答題卡均為本人書寫,不存在調包。

但是,這一輿情卻引發了高校自主招生論文涉嫌造假的次生輿情

不僅涉事考生之一蘇某某提交參加北京師范大學自主招生初審的論文被發現涉嫌抄襲,連其所在的鄭州市第一中學也還有另外4位同學的論文存在同樣的問題。

面對質疑,蘇某某的父親竟對媒體表示:“天下論文一大抄,抄的情況下誰也不會全抄,要變成自己的就要改動,查重率超過30%才能算抄。”

醜聞被揭開後,有自媒體還進一步深入調查,刊發了題為“九省市高中名校學生論文涉嫌造假,或涉自主招生黑幕”的調查文章。

如果不對這些直指自主招生選才科學性和公平性的問題加以治理,將影響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影響試點改革的推行。因此,教育部對自主招生再出重拳治理也在情理之中。

從“五嚴格”到“十嚴格”

與之前的“五嚴格”相比,筆者發現,教育部此次又新增了“五嚴格”,包括“嚴格制定錄取標準,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嚴格確定招生專業,嚴格開展新生複查,嚴格落實主體責任”。

其中,對考生殺傷力最大的恐怕要數“嚴格制定錄取標準”。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降低給予自主招生考生的優惠分值。在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份也要相應提高要求,確保生源品質。”

數據

從方略研究院數據團隊統計的2018年高校自主招生數據來看,全國高校自主招生初審通過人次15萬,獲得降分優惠人次2.5萬,錄取1.3萬人。

在1.3萬名通過自招被高校錄取的考生中,獲得高考分數降分至一本線錄取(最高優惠)的佔到33%,降30分錄取的佔22%,降20分錄取的則佔17%

但上述教育部“新政”推出後,筆者預計,2019年考生獲得的自主招生降分幅度將會縮水,降分至一本線的難度也將加大

另一條牽動考生和家長神經的是“嚴格控制招生規模”。之前,90所自主招生試點高校的招生規模基本均控制在學校當年招生計劃的5%以內。而現在,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在上一年錄取人數基礎上適度壓縮招生名額,合理確定參加高校考核和具備入選資格的考生人數”。

這意味著,一些試點高校放鬆初審限制、吸引數千名乃至上萬名考生參加自主招生校測的情況,可能會一去不複返了。同時,各高校最終通過自主招生錄取的考生人數也將會被壓縮,而且可能會逐年壓縮,未來,控制在學校年度招生計劃1%左右的情況也不是沒有可能發生

教育部還要求“高校要根據學科特色,從選拔具有相關學科特長、創新潛質學生的角度出發,科學確定自主招生專業,原則上以基礎學科和特色學科專業為主”。

按此要求,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投放的專業將更有針對性,基本不會出現所有專業都自主招生的情況了。結合縮減招生規模來看,高校自主招生覆蓋面將有所縮減

“嚴格開展新生複查”這一條在往年也曾被提及,不過在今年檔案裡多了一段表述,即“高校在對錄取的新生進行入學資格複查時,要將省級招辦提供的電子、紙質檔案與自主招生考生的申請材料逐一進行比對,有需要的可組織學科專家開展複測。”

也就是說,如果將往年高校對自主招生錄取新生進行複查當作“自選動作”,那麽,今後將要變成“規定動作”了。另外,如果學生在自主招生中造假,“畢業後發現的取消畢業證、學位證”。等於是將追訴期延長到了畢業後,無疑將給心存僥幸者帶來更強的震懾力

教育部此次下文並非只有“嚴格”,還有唯獨一個“增設”動作,就是要在校考中增設體育科目測試,並將測試結果作為錄取的重要參考。這應該是借鑒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試點高校的經驗,將有助於發揮體育獨特的育人作用。

其實,體育不僅能將健康體魄賦予同學們,更重要的是,還能在同學們的人格培養和精神塑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02

自招賽事亂象多,亟須整治

教育部此次祭出“十嚴格”,也是為了規範、完善自主招生試點工作。

回首高校自主招生試點發展歷程,自2001年江蘇個別高校“試水”、2003年教育部允許試點推行以來,在打破“一考定終身”以及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等方面確實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同時,也產生了“掐尖”“小高考”“暗箱操作”等各種質疑。

2014年,在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大背景下,教育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規範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的意見》,明確將自主招生的定位回歸到“主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也就是俗稱的“偏才怪才”。

需要清理、規範涉及自主招生的比賽

不過,從高校的招生實踐來看,我國高中培養出來的“偏才怪才”卻沒有那麽多

諸如清華北大這樣的頂尖名校,自然可以從五大學科奧賽的全國獲獎者選拔出合適的新生;

而名氣稍弱的高校一般就“退而求其次”,比較多地將選人範圍移至奧賽省級一等獎獲得者;

以此類推,還有不少高校不得不將報考學校自主招生的資格限制放寬至奧賽省二(省級二等獎)乃至省三(省級三等獎)獲獎者。

在文科類專業自主招生方面,由於沒有官方或準官方的競賽,很多高校也就參考了一些有影響力的作文或英語比賽。

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機構或公司打著自主招生的名義,舉辦了各種比賽、競賽

案例

舉個極端的例子,僅將“(葉)聖陶”“中學生”“作文”這幾個字眼組織在一起,全國就已有3個名字十分相近的作文比賽。

其中,“中華聖陶杯中學生作文大賽”和“葉聖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分別得到了一些自主招生試點高校的認可,而“葉聖陶杯”全國中小學生新作文大賽就沒有得到認可。可如果不仔細分辨,考生及家長就很難分清這些比賽。

針對考生和家長,有些機構還形成了組織比賽、培訓、“賣獎”的灰色產業鏈。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家長承諾“保獎”倒不是虛言,只是這個獎有多少含金量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但考生和家長比較在乎參加的比賽到底是否能夠得到高校認可,也因此總是向高校招辦谘詢,而高校招辦對此也大多只能無奈地表示“現在各類競賽獎項繁雜,必須嚴格按照招生簡章中的要求來,一字之差也不能有”。當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2018年,高校已不在自主招生簡章中詳細披露這類比賽的具體名稱,而籠統地將其稱為全國性作文、英語比賽。

這也是此次教育部著力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教育部要求嚴格報名資格條件,高校“不得簡單以論文、專利、中介機構舉辦的競賽(活動)等作為報考條件和初審通過依據。對擬認可的賽事證書,要以權威性高、公信力強的學科競賽為主,並組織相關專家對賽事的科學性、規範性進行認真評估”。

此前,教育部還印發《關於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中小學校、各類教育機構不得組織承辦或組織中小學生參加清單之外的冠以“全國”“國家”“大中華”等字樣面向中小學生的競賽活動,不得為違規競賽提供場地、經費等條件,一經發現,將予以嚴肅處理。同時,在競賽產生的檔案、證書、獎章顯著位置,要標注教育部批準文號以及“不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依據”等字樣。

在這些舉措的基礎上,我們期待著有關部門對和自主招生有關的比賽能進行一次徹底清理和規

建議設立第三方賽事認證平台

考生提交材料報名參加高校自主招生後,需要接受高校組織的材料初審。這又是一個要害環節。

面對多達數萬名的申請者,在審核時間較為緊張、人手又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高校在材料初審環節面臨不小困難。

一方面,針對論文、專利等材料,專家僅憑材料很難鑒別真偽,往往需要放到面試環節,通過更為細致、全面的面對面考察,去進一步判斷論文是否是考生本人作品而不是他人代筆;

另一方面,大多數比賽(活動)又不是自主招生試點高校自己組織的,他們在組織審核考生提交的賽事獲獎證書等證明材料時,仍需尋求比賽主辦方的支持,這一過程其實也不容易。

顯然,對於高校而言,有公信力的賽事無疑是一把好用的“尺子”,既可以放在自主招生簡章中,供他們在廣大考生中提前篩選出那些有資格報名的潛力股,又可以在後續材料初審過程中,幫他們識別出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

但實際上,就連被很多評論者視為最權威的五大學科奧賽,有的省也不對外公示省二、省三獲獎學生名單

儘管教育部此次要求高校要加大對學生申請材料的核查力度,通過專家鑒定、聯繫主辦方核實等方式對考生提交的有關證明材料進行全覆蓋核查,但這讓高校如何參考呢?

“聯繫主辦方核實”可能也不太容易奏效。筆者就曾經嘗試聯繫學科競賽主辦方核實有關資訊,卻發現不少組織學科競賽的省級學會甚至連官網都沒有,也無法查到他們的電話,叫人如何核實?

為了確保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也為了給高校提供便利,我們建議,由教育部聯合有關部委,支持設立全國統一的賽事認證平台,針對那些權威性高、公信力強的賽事,進行比賽名稱、主辦方、官方網站和獲獎名單等資訊方面的全方位認證,並向高校開放便利的資訊查詢接口

筆者認為,唯有如此,才能讓那些“李鬼”比賽和造假人員一一現形。

當然,根據“放管服”改革和“管辦評”分離的改革精神,這項工作應該由教育部委託給第三方機構來做。此外,教育部還可以考慮引入市場競爭,讓認證服務機構實現優勝劣汰

03

小結

已經走過15年的自主招生試點,本就限定了參與高校範圍,此次又被縮減招生規模、規範招生專業、降低優惠分值,應會向隻適合少數“偏才怪才”的方向發展。這也是回歸了自主招生的初衷。

而在最近有關部門征求意見的過程中,也有跡象顯示,未來一兩年,自主招生可能將逐步並入高校綜合評價招生體系中

一讀EDU(微信id:yidu_edu)也曾專門分析高校綜合評價招生現狀,指出與自主招生相比,綜合評價招生或許才是未來高考的方向。

在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考試招生模式的背景下,參加綜合評價錄取的高校和省市無疑將進一步增加,但如何避免重蹈自主招生的覆轍,還需認真對待

References: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官網,2019-01-04

對自主招生論文造假零容忍才能正本清源,澎湃新聞, 2018-08-17

本期作者

方略研究院北京研究分站 薑殿軍

一讀EDU編輯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