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日醫院感染科:別人可以後退,醫生不能退

中日醫院感染科護士為疑似患者做宣教告知等解釋工作。中日醫院感染科供圖

6月20日凌晨,剛下班的郭新珍走在回家的路上,身體很疲憊,但心裡壓著的一塊大石頭終於放下了。她剛拿到患者通過支氣管鏡送檢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陰性。

郭新珍是中日友好醫院(以下簡稱“中日醫院”)感染科的醫生。不久前,她接診了一位發熱患者,有北京新發地海鮮市場接觸史,肺部雖然不是典型的新冠肺炎影像學表現,但像是病毒性肺炎。

儘管該患者此前3次核酸檢測的結果均為陰性,郭新珍和同事仍不敢掉以輕心,他們決定給患者做支氣管鏡,以明確診斷。該患者曾經做過支氣管鏡,覺得過程很痛苦,對這個提議斷然拒絕,表示“寧願待在醫院隔離14天也不做”,給後續診治增加了很大難度。

“為什麽要給患者做支氣管鏡?北京近期疫情確診的患者大部分都跟新發地有關,我們不能輕易放走這個有接觸史,又像是病毒性肺炎的患者。對於這種疑似病例,上呼吸道的標本有時會有假陰性,而通過支氣管鏡取深部呼吸道標本,可以進一步診斷。”郭新珍說。

事實上,決定給疑似患者做支氣管鏡檢查的時候,郭新珍和同事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做支氣管鏡會顯著增加醫護暴露於新冠病毒的風險。即便如此,為了不放過一個疑似患者,他們依然說服了患者同意做這項檢查。結果出來後,郭新珍和同事松了一口氣,為患者,也為自己。

從正月初一到現在的近半年時間,中日醫院感染科醫護人員都按正常節奏上班,沒有節休,沒人掉隊,即便疲倦也在堅持。感染科護士長張國虹介紹,感染科護理團隊承擔了醫院的發熱門診、感染科病房以及隔離病房的護理工作,發熱門診最高峰時,一天有300多人就診。而在疫情之前,就診人數一般在80到100人。

今年4月開始,醫院臨時加崗,從早8點到晚11點,由一名護士給所有發熱患者做篩查、取鼻咽拭子。輪值人員需要佩戴最高級別防護裝備:戴N95口罩、面屏、雙層手套,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在小房間裡,做這項強度高、風險大的工作。通常,輪值人員只在吃午飯和下班的時間出來,按操作流程穿脫防護服、消毒。僅穿防護服,就要花費半個小時的時間。

王苑是感染科第一個輪值此崗的護士,雖然今年已經是她工作的第五個年頭了,但遇上這次疫情,一開始她依然很緊張。“剛開始感覺時間好長,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擔心自己堅持不下來”。她說,“每天上班都很小心,一定要做好,不能有遺漏。雖然精神壓力比較大,但心裡想著能幫助到更多的患者就堅持了下來”。每次脫下防護服,裡面的工作衣都是濕透的。

張國虹了解到年輕護士的顧慮,就按照年齡梯隊排班,“以老帶小,分組疏導”。團隊裡現有30名護士,50歲以上的有5人,都進過SARS病房,經驗豐富,由她們來給其余的年輕護士講經驗、解困惑。

這種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護士團隊從老到小沒有一個退縮。年紀大的充當起媽媽的角色,叮囑年輕護士做好防護,反覆安慰關心;年齡小的常常體諒年紀大的護士,拿著對講機對隔離病房外喊話,“我還能堅持,你先不用進來。”

如果說,團隊的凝聚力讓醫護人員獲得了堅持下去的力量,那麽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則讓他們收獲了無限感動。

最近,氣象特別熱,一個患者做完檢查在門口等結果,看到醫護人員全身都是汗,安慰說:“別著急,慢慢來,我可以等,你們更累。”一句簡單的話,讓王苑覺得很暖心。

讓郭新珍記憶深刻的是一次在發熱門診出診的時候,有位患者認為等候時間過長,不聽解釋,拍著桌子鬧,甚至說了一些很難聽的話。下一個患者進來時,看見郭新珍寫字的手都在發抖,就對她說:“大夫您別生氣,我們在外面都聽到了,是他不對,您別跟他一般見識。”患者看完病臨走時,還衝郭新珍鞠了一躬,感動得她一下子湧出了眼淚。

“醫護跟患者的交流很重要,醫患之間的關係是互相信任,你有需求來看病,我盡己所能提供幫助,相互信任的醫患雙方共同推進診療方案,就很順暢。”郭新珍說。她舉了個例子,中日醫院對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進行核酸檢測,通常情況下兩次核酸陰性就可以解除隔離。但高度疑似的患者要一而再、再而三,甚至三而四地檢測,確保一定沒有問題。“這個過程中要及時、充分地向患者解釋病情,讓他明白為什麽要待在隔離病房,需要做哪些檢查,哪種情況下就可以解除隔離。多數患者還是很容易溝通的”。

疫情期間,中日醫院感染科醫護人員一直駐守在抗疫一線。“對於我們來說,這就是我們的工作,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別人都可以後退,醫生不能退。”郭新珍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