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裔孩子成績全A,慘遭美國名校全拒?中國父母的教育誤區

美國大學的錄取看的不僅僅是成績,這麽一來,很多國內高中所看重的 “成績”,在美國大學看來可能就不那麽吸引人了。很多美國大學對成績的要求並不嚴苛,但卻十分看中學生的文書寫作和綜合素質,他們的教育口號,多是:“Educate a whole person”。這樣看來,我們不難看出為什麽學習成績頂尖但活動貧乏的華裔,不受頂尖名校的青睞了。

From: 留學全知道

這些年,每年留學家長圈裡都流傳各種“陰謀論”:XX的孩子成績全A,獲過國家級的獎,居然沒有被錄取;一個成績中上,沒獲過獎的孩子,居然被頂尖學校錄了。美國招生肯定有貓膩,不公平!

但實際上,美國對於孩子“優秀”的考察,可能跟您想象的不一樣。

前不久美國的華人家長圈熱門討論去年申請的一個孩子。先看看她有多優秀:

GPA 4.0、全美AP學者獎、北美高中quizbowl比賽州冠軍隊主力、鋼琴11年、作曲5年、獲得國家級鋼琴比賽B組最高獎、10歲時出版兩本小說、當地電台主持人、上過當地報紙、累計300小時公益活動、跆拳道黑帶……

但結果是,她報考美國排名前25的大學統統失敗了!

為什麽興趣廣泛、成績優異的孩子會被拒絕?連這樣的孩子都會被拒絕,我的孩子成績沒她好,興趣沒她廣……這還有戲嗎?

中國學生的優秀太“標準化”

香港老牌留學顧問公司范迪信的副總監Rae認為,中國學生優秀太標準化,缺乏個性。

家長們關起門來,通常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優秀,或者至少有一門特長。但現實是,當你把你的孩子放到全球同齡人的精英柯瑞,你會發現,她也許真的沒有你想的那麽出眾。

我們做教育谘詢,會發現“優秀”的孩子有一些共性:托福成績110+分,SSAT 成績95%以上;擔任班長、大隊長等等;專注一兩個運動項目,通常是籃球、排球、跳舞或冰球;會彈鋼琴;得過一兩個科技或者其他的獎。

當你問他為什麽要來美國念書?得到的答案通常是:因為美國很多元化,我希望挑戰自己;或者我不太喜歡標準化的考試生活。

這樣的孩子單獨拿出來一個,你會覺得挺棒的!但是把他們放在一起,你會發現孩子們缺乏個性,都“優秀”的太標準化了。

而美國的學校恰恰喜歡的是個性化的孩子。打個比方,前些年冰球在中國不常見,一個打冰球的中國孩子,可以讓美國的招生官眼前一亮;但隨著冰球越來越熱,成了中國精英家庭的標配,打冰球已經不再是亮眼的特色。

那怎樣才能突出個性?應該給孩子選擇什麽運動?我的答案是,冰球沒有錯,但千萬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標配”。

孩子的個性體現在他的興趣和思想當中,而不是技巧方面。希望家長能夠“返璞歸真”,讓孩子在他真正感興趣的領域裡深入發展。當孩子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她會表現出不一樣的熱情。

在美國面試的時候,當孩子一走進房間,談論她有興趣的事情,她的能量場會自然變得很高。美國的學校很喜歡那種有熱情、能說、有想法的孩子。

我們去年有一個學生,托福隻考了90多分,在公立學校念書。他的興趣是hip hop和rap,他還有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當一個東西戳中了他的興趣點,他願意也有能力深入的去研究、思考。他在該學習的時候也會學習,但成績沒有很出眾。

面試時聊到他的興趣點,他會手舞足蹈,表情非常豐富,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給學校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孩子後來去了排名前40的一所學校,是那個學校錄取的托福成績最低的孩子。

為什麽會這樣?事實上,美國的學校看重的,不是孩子現在看起來是不是一個優秀的“標配”,而是她未來有沒有可能成為在某個領域引領別人、超越時代的人。當你看向未來社會的發展,允許孩子創造和探索,把孩子培養成將來可以成功並引領世界的人,那招生官看到他會很喜歡他。

父母往往有幾個誤區,集中在以下六件事上面:

過於喜歡展示孩子

父母喜歡比較和展示孩子。有的父母會做好PPT、展示冊,拿去給招生官看。

然而,招生官希望和家長有一個自然的溝通交流,你可以順暢的談論自己和孩子;如果你特別希望做一個PPT展示孩子,那招生官更希望看到孩子自己來介紹自己,而不是由爸爸媽媽代勞。

過於結果導向、操心過度

家長們希望問學校一些功利性的問題,比如:你們學校今年哈佛錄取了多少?為什麽史丹佛一個都沒有?

以升學率為導向,這是美國教育者不願意看到的。家長如果關心學校的學術情況,可以從其他的角度來提問。

不要過分的操心孩子,詢問學校有沒有中餐?餓了可不可以用中餐點外賣?你要相信,其他的孩子可以在這裡正常的學習生活,您的孩子也可以(除非她因為先天原因,需要特殊照顧)。

孩子的適應性和獨立性,是美國學校非常看重的。

設計太功利的成長路線

做教育這麽多年,看到一批批成功的孩子,我會越發感到,家長做事情真的不要太功利。

不要總想著:哪個運動對升學有幫助?學什麽特長可以加分?這對孩子的獨立思考並沒有幫助。

美國的學校會看向一個人的未來,他們更喜歡心靈健康、有創意、善於溝通、對所愛的東西有熱情的人,也就是未來更有可能持久性成功的人。

我第一年的學生已經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了。我發現哪些孩子在工作之後更成功更快樂?往往是小時候有獨立的想法,做事情不太功利的人。

孩子的性格和價值觀是美國學校特別看重的東西。

家長們不要總想著,什麽資源是最稀缺、最昂貴的,我就一定要給孩子爭取到。你給到他最好的東西,對他來說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有些事情對你來說很容易,但如果過分扭曲孩子的天性,即使他在最頂尖的班裡,也可能發揮不出自己的長處。

注重說教,而不是身教

很多不成功的孩子,往往是家長說的太多,做的太少。

比如說,家長希望孩子認真閱讀,但如果你自己坐在那裡看電視,你講一百遍讀書的好處,孩子無法感同身受。

一些很棒的家長會說:“hi, 寶貝,我們一起去買書吧!我買我喜歡看的書,你買你喜歡看的書,以後這個時間,就是我們家的閱讀時間。” “這個地方是你跟媽媽一起讀書的地方,以後我們在這裡一起交流。”

要想孩子做到,家長的榜樣力量勝過喋喋不休的嘮叨。

代替孩子表達

很多中國家長習慣性的替孩子回答問題。他們總覺得孩子不會說、不愛說、或者說的不好;一旦別人提問之後,孩子沉默,出現冷場,他們就會一步上前,替孩子回答。

如果您的口才是非常好的,忍不住把問題答了,那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想,反正父母這麽棒,那我也不用嘗試了。這樣的孩子在面試中往往無法充分的展示自己。

孩子從不愛說話,到開口說話,到滔滔不絕,是需要家長的耐心和鼓勵的。有些事情,您不能永遠替他做。

把您的孩子當員工來管理

很多家長自己在事業上非常成功,習慣了下達命令,提出要求。但陪伴孩子不是這樣的,更多的時候不是下達命令,而是理解孩子、換位思考、雙方商量著來。

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對孩子的獨立思考、規劃管理能力的培養,都是很好的。

更重要的是它有助於一個更長遠的親子關係的建立。當孩子到達大洋彼岸,她如何才願意跟家長溝通?如何能夠在不確定的時候,詢問家長的意見?這些都需要建立在孩子對您的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上。

總之,美國學校的錄取是有主觀性的。也正因此,成績好的孩子、課外活動獲獎的孩子,未必是一個能打動別人的孩子。在成人的社會裡,一個“標配”的五好先生,未必是一個動人的、引領未來的人。而美國的學校,正是以成人社會的標準,選擇一個未來有可能成功的孩子。

當你看到了這一點,您的孩子今天鋼琴課考了C而不是A,您也許不會那麽肝火上湧。因為,當她30歲的時候,這些真的沒有那麽重要,甚至不如陰雨天該如何調節心情;堵在路上該如何跟客戶解釋更加重要。而這一切,卻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最需要引導她獲得的人生能力,也是美國學校真正考察的能力。

想想20年後的同學聚會吧,那些仍然發光的人,是否一定是當年成績最好的孩子?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請提醒自己,不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看起來“優秀”的普通孩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