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何道教很難產生“滅霸”?

文/三晚居士

最近電影《復仇者聯盟3》席卷全球,作為影片的大反派和實際的主角,“滅霸”的形象被塑造得十分深刻。不同於以往臉譜化或者甚為扁平的反派,“滅霸”這個角色有自己極為深刻的感情,自洽的邏輯與思想體系,乃至一種尼采筆下查拉圖斯特拉般的超人色彩。

滅霸的動機不是對於某種私欲、權力、地位的追求,而是因為他看到宇宙已經處於一個“僧多粥少”的局面。如果想要達到一個“更美好”的平衡,就必須去隨機消滅宇宙中一半的物種。他認為這個是他的使命。

這種具有滅絕色彩的故事和理論,曾經出現在諸多的神話、宗教故事乃至歷史事實中。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滅霸這個名字,滅霸的英文原名是Thanos取自希臘神話中的死亡之神Thanatos。然而,與之類似的神祇和思想卻不見於道教之中,這或許與道教的立教之本不無關係。

首先從宇宙觀來看,道教很明確地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就是“道”。天地也好,萬物也罷,生靈也好,資源也罷,都是自“道”中來。《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中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這也就意味著,生靈和資源之間,並非處於主客體二元對立的結構之中。

與此同時,我們也還能看到,道教認為“道者,至虛至極,非形非聲”。最為原初的道本來就是“無”,所以“道”不會被“生命”、“資源”這些由人類經驗所總結出來的概念所牽絆。因而,“道”本身就不在人類思維的局限之中,而是直接面向永恆,這便是“常道”。

或者,更為通俗地說,這就是“道法自然”。自然,即是道;道,即是自然。何為自然?宇宙中的萬物以及萬物中的關係不被人所刻意乾預,而是純然地順應他們原本的模樣,自然就是一種本然的,正常的,一切都被認可與尊重的狀態。

一切外來的暴力乾預,無論是政治層面的,還是倫理層面的,抑或是宗教、哲學層面的,也無論處於何種動機,都是違背“道法自然”這個基本原則的,因而,也就會被道教所排斥。

其次,如果非要區分出或者說“強調”生靈與資源的分別的話。則道教的觀念可以概括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也就是說,道教將生命與天地萬物乃至宇宙本源等同視之。

道教絕不會隨意“處置”什麽,也絕不允許“恣意妄為”。天、地、人三者相互呼應,一如莊子所說的“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從而達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道教的體系並不是建立在某種“聽起來很有道理”的公平正義之上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當你真正去面對天地萬物時,最高的原則就是整體。這種渾然一體就是歸於“道”的本身,任何的區分,哪怕是“隨機”的、“無差別”的,甚至於需要犧牲自我的,都是沒道理的。

電影臨近終了之時,滅霸也認為為了實現他的理想,他失去了自己的全部。至少在這一刻,他分離了物我,分離了彼此。他一方面需要去“泯滅”情感,一方面又有著深厚的情感。

這其實也是一種彌漫於人性之中的矛盾。於道教看來,這個矛盾的根源,即是“矛盾”的自身。正因為道教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在道教的故事中,很難產生滅霸這樣的角色。

但我們需要知道,雖然道教是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作為基礎,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道教在實際生活中就是“消極的”。相反,道教這樣的立教思想,是需要人們去非常積極地面對天地萬物的。

道教要求人們要能夠察覺、注意、反思到作為個體與群體的人與周遭種種的聯繫,而不是等到媒體的宣傳才能稍微提起意識、等到經濟的製裁才能喚起警惕、甚至等到政治的乾預才能真正正視。

無論是世俗意義的“重人性而輕天性”,或是滅霸的“重天性而輕人性”。本質上都不可說是真正的得道。

人需要在日常的生活裡,哪怕有那麽一瞬,真正去想想“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或許,只有當人真正地想明白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地放心生活,不必擔心有一天“滅霸”真正出現在面前。

(編輯:柯恩)

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文/三晚居士,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喜歡該類內容歡迎上微信關注“騰訊道學”微信公眾號!(文章作者觀點與立場,不代表騰訊媒體的觀點與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