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哈佛大學顛覆性研究:教師經驗與教學效果並不成正比

【寫在前面】什麽行業大家都仰仗德高望重的“老司機”,但是,哈佛大學發布的一篇名為“It’s Easier to Pick a Good Teacher than to Train One” (《挑一個好老師比培訓一個更容易》)的學術論文,卻用數據駁倒了“老師經驗越豐富教學越成功”這一普遍被接受的觀點。

這篇論文囊括了一項針對佛羅裡達州在職的46257名教師展開的“教師效能”(teacher effectiveness)的研究。衡量“教師效能”的指標,是佛州中小學生必測的兩門考試的成績:

州級測試佛羅裡達統測FCAT(Florid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Test), 以及全國性考試史丹佛學術測試(Stanford Achievement Test)。

之所以選擇這兩門測試,是因為前者是“high-stake test”—選拔測試,成績對學生升學有較大影響,而後者是“norm-referenced test”—達標考試,對學生今後升學無太大影響,選擇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考試可以排除因老師利用“teaching to the test”(為考試而教學)而幫助學生獲得好成績的干擾因素,因為為考試而教學並不能體現“教師效能”。

研究通過比對教師授課經驗及1999到2009年間參與這兩門考試的每位學生的成績,得出了教師授課經驗與“教師效能”之間的關係。

我們可以看到,以FCAT成績為衡量標準,數學教師的效能在教學時長達到12年左右達到峰值,然後開始緩慢降低,而從20年左右開始急劇降低,而到33-34年左右降低到基準值以下。而閱讀教師的效能則是從一開始保持2年左右開始緩慢降低,到7-8年左右就降到基準線以下。

雖然是不同類型的考試,但是以Stanford Achievement Test為標準,得出的結論也基本相似。

因此,根據美國以8年來界定“中等經驗”(median experience)教師為標準的話,論文作者得出了以下結論:

…teachers are no better when they have above-medianexperience (more than 8 years) than when they had below-median experience…Infact, in reading teachers are worse when they have above-median experience thanthey were when they had below-median experience by about 0.0018 standarddeviations, a difference that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有中等經驗以上的教師並沒有比中等經驗以下的老師教得好…實際上,從閱讀來看,有中等經驗以上的教師甚至要比中等經驗以下的教師更差——差別偏離基準值0.0018,從數據上來看是很大的差異。

研究接著又對參加教師職業培訓對於“教師效能”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發現職業培訓對教師效能的提升也並沒有太大作用。

研究最後給出的結論是,“…it is easier to identify goodteaching than to set up a training program that systematically enhances teacherquality”(識別好的教學方法要比通過培訓系統增加教師資質要容易得多)。

總而言之一句話——好老師似乎真的是天生的,和教學經驗無關。

那麽,問題來了,好老師如果真的是“天生”的,我們到底要到哪裡去找他們呢?

2008年發表的一項歷時15年對1000多名美國本科和研究生的在讀學生展開的縱向定性研究總結出了12個“好老師”(effective teachers)的特徵。

參與研究的或是正在攻讀教育專業的學生,或是其他專業但已經在備考教師證的學生們,他們需要在一項課後小作文裡回答以下問題:“Whatwere the qualities of the most memorable teacher who encouraged you to teach?”(在求學之路上,影響你進入教育事業的,令你最難忘的老師身上具有什麽樣的特徵。)

通過學生們的回答,研究總結出了以下12條“好老師”特徵:

Characteristic 1: Prepared

特徵一:備課充分

Characteristic 2: Positive

特徵二:態度積極樂觀

Characteristic 3: Hold High Expectations

特徵三:對學生期望值高

Characteristic 4: Creative

特徵四:富有創造力

Characteristic 5: Fair

特徵五:公平對待每位學生

Characteristic 6: Display a Personal Touch

特徵六:平易近人,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個人關係

Characteristic 7: Cultivate a Sense of Belonging

特徵七:創造歸屬感(體現對教育事業的熱情)

Characteristic 8: Compassionate

特徵八:富有同情心,關心學生

Characteristic 9: Have a Sense of Humor

特徵九:有幽默感

Characteristic 10: Respect Students

特徵十:尊重學生

Characteristic 11: Forgiving

特徵十一:心胸寬廣

Characteristic 12: Admit Mistakes

特徵十二:勇於承認錯誤

這12條特徵,恰好解釋了為什麽教師“能效性”和“經驗”並無關聯。

仔細推敲,我們發現這12條特徵其實可以總結為三方面:

特徵1,4,7——教師工作態度

充分備課,不斷創新,對教育事業充滿熱情,都源自於一個教師的職業操守和工作態度。

其中,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情是驅使無數好老師前進的最大動力。而在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社會的變化更是日新月異,為了更好地帶領學生跟上時代步伐,成為頂尖人才,老師們也需要持續學習,求新求變。

再有經驗的“老司機”教師,如果忘卻了初心,停止了學習,幾十年如一日用一套體系應對不同的學生,也終究無法稱得上是“好老師”。

尤其是語言學習,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當社會文化在不斷變化時,學生也渴望能夠在課堂上學到最“地道”的表達和最“純正”的思維方式,為將來更好融入異域文化打好基礎。

特徵3,5,6,8,10——師生關係

學生的學習體驗並不僅限於課堂上教授的內容,課上課下的每一次互動,每一次思維碰撞,都會發酵、沉澱,最終融入思想的靈與肉中,成為一生的烙印。

好老師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術成就,更能扮演人生導師的角色,幫助學生發現自我,完善人格,確定目標,建立自信。

對學生寄予厚望的老師,可以提升他們的信心,激發他們的潛能;對每一位學生一視同仁的老師,讓他們願意付出努力,因為每一分耕耘,都會得到同樣的肯定;關心學生,尊重學生,願意了解學生的老師,讓他們發現自己的“人格”,了解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應該如何自處及與他人相處。

師生關係,是成功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在偏重應試教育的中國課堂,卻往往被忽略。教育始於教書,終於育人,前半部分或許可以用經驗解決,但後半部分需要的卻是無限的耐心和投入,所有的“套路”都不適用。

特徵2,9,11,12——教師人格魅力

或許正如第一項研究所說的,“好老師”很難被“訓練”出來,因為“人格魅力”也是衡量好老師的指標之一,而“人格魅力”卻不是靠“學”就可以學會的。

所謂的“人格魅力”,並非僅僅形成於課堂,而是教師人生體驗的一個縮影。樂觀積極的態度,幽默風趣的談吐,寬廣強大的內心——這些都來源於教師作為“人”的自我修為。

這些修為,與教師的成長經歷,文化背景和人生心得密不可分。教師的成長不應被限制在課堂內,講桌前,而是應該被放到更大的人生舞台上。

或許這就是為什麽有很多的老師能夠成為學生的“楷模”甚至“偶像”吧。

看到這裡,恐怕我們今後不得不重新審視一下定義好老師的標準了。

行業經驗只是教師對教育事業執著度的一個表象特徵,究其本源,我們需要的是熱愛教育,不懈進步,充滿故事的這樣一群人,來啟蒙,引導,和激勵世界未來的建造者們。

ps:需要注意的是,原文中得出“隨著經驗增加教學效果會下降”的兩個模型的核心假設一是“教學經驗增長與教齡無關”(事實上在文中作者已承認該假設站不住腳),作者的真正的核心模型二的假設是"當教師達到某一教齡,教學經驗就不會再增長"。

這樣回頭來看,其實這裡指向的問題是我們能否有辦法在教師的職業發展的各個階段中給予適當的支持,讓他們的教學經驗隨著教齡與日俱增。 此外,原文中提到如果從自然的數據形態來看(不考慮教師效應),由於教師行業內的優勝劣汰的存在,學校中教師的教齡與學生成績依然是正相關。

— 完 —

來源:新校長傳媒(ID:new_xiaozhang)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