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拚多多的底色:效率王者

出品 | 子彈財經

作者 | 石老師

頭頂“五環外”桂冠和黑馬光環的拚多多交出了新一季度答卷:2019年Q1移動客戶端月活用戶達2.897億,較去年同期增長超74%;營收45.452億,較去年同期增長228%,高於市場普遍預期。

快速開源的同時,拚多多的節流措施也在顯效。相較前一季26.409億、21.129億的經營虧損、非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經營虧損,2019年Q1,兩項數字大幅收窄至21.205億和16.219億,虧損遠低於市場普遍預期。

這一高一低,反映出拚多多的運營效率。嘉禦基金合夥創始人兼董事長、前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總裁衛哲曾指出,“別被大和快迷惑,商業的本質還是效率。”

關於拚多多的成功,很多人總結過社交紅利、下沉趨勢、遊戲化運營、信息流商品展示等方面的原因。也許,效率正是最被大家忽視的那個因素。透過最新一期財報,我們能看到拚多多效率的一些端倪。

高增長的背後 全面滲透電商存量市場

一向高速增長的拚多多,也曾被媒體質疑增速放緩,主要指標是月活躍用戶環比增速在2018年放緩。這似乎與財報披露的高增長不一致,到底拚多多還是不是高增長?

先看財報披露的數據。

用戶維度:Q1季度,拚多多移動客戶端月活用戶達2.897億,同比增長超過74%。

如果把時間拉長到一年,2018年3月底至2019年3月底,拚多多年活躍買家數達4.433億,較前一年度同期淨增1.484億,同比增長也超過50%。在互聯網流量紅利消失殆盡的大環境下,50%的增速絕對不低。

營收維度:Q1拚多多營收增長高達228%,而同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網上實體商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1%,十倍的增速差。放在互聯網行業看,拚多多的高速增長也同樣搶眼。

2018年拚多多營收同比增長652%,與其體量相當的美團點評、京東、百度營收增速分別為92%、28%、21%。

從數字看,拚多多的增速絕對不低。事實上,在總市值超百億美元的眾多互聯網公司中,營收還能實現六倍以上指數級高增長的公司,目前也只有拚多多一家。

來源:拚多多財報整理

那麽,有媒體質疑的月活躍用戶增速環比放緩又該如何看待呢?筆者認為,結合拚多多相關數據,是可以得出比較合理的解釋的。第一,這符合行業發展客觀規律。

2017年的拚多多像是處在青春期正在長個的小夥子,2018年開始進入成年期。越來越成熟的拚多多當然沒法跟青春期的自己比增長速度。環比速度下降,但整體用戶規模仍保持高速增長。

第二,拚多多的用戶結構發生變化,正從滲透下沉增強市場轉向滲透存量市場,這也會影響環比增速。第三方數據顯示,拚多多16-35歲青年用戶佔比達83%。

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拚多多已經成為80後女性最常用的購物app。年輕人和80後女性正是愛逛、愛購物的主流群體。

地域構成中,極光大數據和Trustdata的報告顯示,2019年拚多多新增用戶中,44.2%來自二線及以上城市,並仍在呈持續上升趨勢。2018年新增用戶的城市分布中,前十名均為一二線城市,其中增長最快的是北京

可以說,拚多多新增用戶主要為一二線城市的年輕用戶。

這些人是傳統電商平台的核心用戶,也是電商市場的存量用戶。也就是說,拚多多收獲“五環外”大量增量用戶之後,開始從阿里、京東、蘇寧等巨頭口中爭奪存量用戶。

如果從這個標準看,拚多多的2500萬新增用戶中,有至少一半是從其他電商“虎口奪食”而來,這樣一個速度和效率,即便是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領域看,也是極為罕見的。或許,這才是其他電商巨頭如此緊張,加速推動“二選一”和低價競爭的原因。

與“五環外”用戶相比,這批存量用戶有望帶給拚多多更高的複購率和購買單價,對其未來競爭意義非凡。

效率的秘密增長要又快又好

關於速度和效率,很多人會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有很大區別。速度是指取得一定成績與所用時間的比值,不體現投入產出比。

而效率則是成績與時間、資金、人力成本等綜合因素的比值,體現投入產出比。通俗一點講,效率就是又快又好的增長。

在互聯網行業,很多企業一開始是靠補貼獲取用戶,換來規模增長,若隻追求速度不顧效率,則燒錢越多規模就會越大,速度也會越快。

如果追求效率,則會平衡燒錢與增長的關係,找出更有質量的增長道路,有效控制虧損直到實現健康的盈利。

拚多多發展初期,很多人會說,都是靠補貼用戶才起來的,如果哪一天停止補貼了,用戶就走了。那麽,拚多多的真實情況如何呢?

Q1財報顯示,超過74%的月活用戶增長和228%的營收增長是在虧損大幅縮減5億左右的前提下實現的,這與大家印象中燒錢換增長的模式不一樣。

同樣是明星企業的美團,2018年營收增長92%,經營虧損卻翻番增長189.7%,達到110.86億元。

實體門市,有個衡量經營效率的指標叫坪效,即部門面積產出的營業額。電子商務時代,可以簡單粗暴的以GMV和員工總數的“人效”來衡量經營效率。

京東16萬員工創造1.7兆GMV,阿里2018財年8萬員工創造4.8兆GMV,拚多多0.38萬員工創造了0.56兆GMV,拚多多的“人效”是三者中最高的。

如果以阿里巴巴為標準來衡量,拚多多用阿里巴巴二十分之一的員工,創造了阿里巴巴八分之一的GMV。如果只看絕對數字,0.56兆當然還不算多,但拚多多真正可怕的是高效率帶來的加速度。

另一方面,拚多多的增長質量也不錯。今年Q1,拚多多新增活躍買家2500萬,超過了阿里同時期的1800萬的增幅,反超上個季度,拚多多增長絕對值重新取得行業領先。

據多個第三方數據公司的報告,拚多多30天用戶留存率、用戶日均打開次數、用戶日均使用時長等數據,也保持行業領先。

曾被大家質疑的客單價和用戶消費能力問題,也在Q1財報中找到答案。

拚多多戰略副總裁九鼎表示:“2019年第一季度的數據顯示,平台既有用戶的平均消費在持續提升,新增用戶則會在更早期購買高價值的商品。這反應了拚多多對於產品結構的優化,更表明了新用戶對於平台的信任和信心。”

2016年,淘寶商城創始總經理黃若以中美零售差異舉例,提醒電商下半場應該要賺效率的錢。比如同樣來自東莞工廠的李維斯牛仔褲,北京商場大概賣800至1000元,美國賣60至90美金,比中國便宜一半左右。

究其原因,一是當廠家以30美金賣給美國人時,美國人會定製10萬條來將價格壓低到20美金,降低了採購成本;二是美國人會親自去東莞採購,一站式運回美國,減少了運輸費用,此時牛仔褲的成本大概為30美金。

這種情景很容易聯想到拚多多的“拚農貨”模式。一方面,幫助產地解決“最初一公里”的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問題,另一方面,將農產品低成本、高效地面向4億多消費者,打通“最後一公里”。這中間的效率是傳統零售、傳統電商做不到的,或者沒有大規模應用的。

從基於社交生態的去中心化流量分發,到拚農貨為代表的供應鏈改革,拚多多的效率具有天然優勢,而它們又與高質量的用戶與營收增長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這個循環也是一個競爭壁壘。如果總以為拚多多只是靠低價、拚團玩法或者是下沉市場紅利,就完全簡單化了這家創造了互聯網增長奇跡的公司。

事實上,拚多多的真正護城河不是什麽人口紅利,而是充分利用模式創新、供應鏈改造和新算法優勢,大幅提高用戶購買頻次、消費額度,達到極致的速度與效率。

這也意味著,對於想要攻破拚多多大門的人來說,上線拚團模式、走低價產品這些速度型打法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想辦法在效率上追趕上來。

在任何時候,商業決戰都是效率的戰爭,“兵貴神速”的前提,是兵強馬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