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劉俏、顏色執筆展望2021:經濟穩步復甦,改革蓄勢而發

  意見領袖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本報告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光華思想力”宏觀經濟預測課題組2021年發布的關於中國經濟形勢分析的第一篇報告《經濟穩步復甦,改革蓄勢而發》。本報告由劉俏和顏色執筆。劉俏是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顏色是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

  報告觀點概覽:

  ●我們預計2021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速將達到18%左右,之後逐季放緩至9%、6%和5.5%左右,趨近我國經濟長期潛在增長率。據此,我們預計2021全年GDP同比增速會達到8.2%—9%。

  ●隨著經濟修複動能逐漸減弱,尤其今年下半年經濟回歸正常軌道之後,經濟增長可能因動力不足而再次面臨較大壓力。

  ● 全球大部分央行維持低利率環境以應對經濟衝擊,目前歐美日央行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加息。

  ● 我們認為今年貨幣政策應進一步加強精準調控,重點施策,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形成支持;在財政政策方面,2021年應溫和適度回歸,不急轉彎。

  ● 構建新的發展格局,必須破題關鍵挑戰,包括:保持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形成產業鏈供應鏈相對閉環,提升消費佔比,應對產業和勞動力結構變遷,應對收入分配結構和格局變化,推進城鎮化,提升投資資本收益率和研發效率等。

  ● 2021年預期在以下領域將出現一系列激動人心的改革舉措: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大力發展租賃住房;“科技創新”領域改革;資本市場改革;產業結構升級;都市圈建設等。

  一、我國2021年GDP增速有望接近9%

  世界經濟短期內仍將承壓。新冠肺炎疫情是導致2020年世界經濟受到嚴重衝擊的主要原因。秋冬季節世界多國疫情再次爆發,歐美國家新增確診人數仍然處於高位(見圖1),中短期來看疫情仍將令全球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承壓。縱然全球新冠疫苗(以BioNtech-輝瑞、Moderna、AZ等為代表)三期臨床結果順利,疫苗接種漸行漸近,2021年世界經濟將走出衰退,普遍出現恢復性增長,但GDP增速低於假設未發生疫情的正常經濟增長水準(見圖2)。     

  全民免費疫苗接種助力經濟恢復,我國2021全年增速有望接近9%。2020年12月31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附條件上市,並對全民免費提供,這意味著接種將全面有效推進。此外近期國家相關部門表示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於今年3月5日在北京召開。疫苗免費接種和兩會召開時間確立意味著疫情在中國基本被控制住,各種經濟活動逐漸回歸正常。2020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速有望達到6%左右。由於低基數效應,我們預計2021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速將達到18%左右,之後逐季放緩至9%、6%和5.5%左右,趨近我國經濟長期潛在增長率。據此,我們預計2021全年GDP同比增速會達到8.2%—9%(見圖3)。

  二、經濟走勢前高後低,下半年增長壓力猶存

  得益於精準及時的政策支持,2020年我國經濟實現V型反轉,三季度GDP累計增速扭負轉正(圖4)。但當前經濟恢復基礎仍不牢固,為經濟增長提供支撐的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與進出口今年面臨地產調控政策、財政壓力與國外需求的不確定性,消費恢復較為滯後,內需提振尚需時日(圖5)。由於去年的低基數效應,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或將跳至高位,但不應因此對形勢過於樂觀,隨著經濟修複動能逐漸減弱,尤其今年下半年經濟回歸正常軌道之後,經濟增長可能因動力不足而再次面臨較大壓力。

  居民收入下降壓製消費支出,內需提振仍需時間。2020年疫情導致居民收入增速顯著放緩,從而造成了預防性儲蓄的增高和邊際消費傾向下降,壓製了消費的復甦速度(圖6)。餐飲與石油為主要拖累,汽車為主要支撐。疫後居民外出就餐意願有所降低,餐飲收入恢復速度較慢;國外低油價與出行活動限制導致的需求減少使得今年石油消費一直呈兩位數負增長。展望今年,石油消費取決於國外疫情的控制和經濟恢復情況,雖然反彈空間較大,但反彈節奏仍需觀察。疫情防控使居民減少公共出行和汽車消費政策的激勵均給今年汽車銷售帶來支撐,但由於汽車消費具有較強的順周期性質,與居民借貸意願較為相關,隨著疫情影響逐步消退及貨幣政策常態化,政策刺激作用或難以長時間持續。但在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要做好碳達峰工作,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大力發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獲得一定的政策支持,在未來有進一步增長。

  投資需加強製造業修複,降低對房地產與基建的依賴。2020年房企投資發力空間較為有限。房地產作為投資的重要支柱,其投資增速在疫情衝擊下保持了較強的韌性。但在去年信貸較為寬鬆的情況下,部分資金再次流入房地產,地價出現高峰,部分重點城市房價有所上升。7月份後,隨著熱點城市房地產政策的收緊,且在地產政策三道紅線的壓力下,土地購置面積增速趨緩,房企融資或將受到約束,房企拿地能力與意願也將下降。展望今年,房地產投資受到信貸約束,可能有一定的收縮,後續發力空間有限。受製於財政壓力,今年基建投資增速或不到5%。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大項目開工將帶動基建投資增速高於2020年,但地方受債務管控影響基建投資意願不強,在財政收入下降情況下,為做好“六保”、“六穩”工作財政支出向民生領域傾斜,並且優質的基建項目相對缺乏,部分項目已在2020年開工,限制了今年基建投資的規模。在宏觀經濟穩步恢復、地方債債務率逼近警戒線、地方債資金閑置等情況下,預計今年新增專項債規模或將出現回落。特別抗疫國債或將不再發行,我們認為今年基建投資大體穩定,或僅將略高於2020年,微弱反彈。製造業投資仍有進一步回升空間。2020年三季度,產能利用率已逐步恢復至77.2%,達到往年正常水準,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也不斷恢復,PMI指數連續數月位於榮枯線以上,生產熱情高漲、新訂單增加、產成品去庫存化證明需求逐漸回暖。疫情期間擠壓的庫存基本完成去化,企業開始被動補庫存。我們判斷2021年製造業投資有進一步增加的空間,尤其是高技術製造業將會持續表現良好。一方面,2021年上半年受到海外強需求影響,製造業投資將保持正常補庫存的狀態,從而維持較高的增速。另一方面,“十四五”規劃綱要建議中對國企提出,要在“十四五”時期實現制度創新突破、提高國有企業活力和效率的關鍵任務,國企對科技創新的投資將助力製造業投資的增速。預計2020年12月製造業投資將在10%以上,今年上半年將繼續維持兩位數的增速,全年增速有望達到8%以上。

  今年下半年進出口或將面臨較大壓力。由於防疫物資需求拉動與海外訂單轉移至我國,2020年出口超預期地保持高位。展望2021年全年,出口是否可持續取決於海外疫情形勢。雖然當前各國相繼批準疫苗上市並公布接種計劃,但疫苗的生產、分配、物流以及注射仍將需要1-2個季度的時間,預計今年上半年出口仍有望保持韌性。但受到2021年上半年人民幣繼續升值以及國外製造業逐步恢復的影響,全球經濟在今年下半年有望重回正軌,對我國出口壓力預計或於今年下半年開始體現,增速或面臨零增長。

  通脹低位運行,預示經濟內生動力依然不足。2020年11月受豬肉價格下降拖累,CPI同比10年來首次跌落負值區間(-0.5%)。非食品CPI也小幅轉負至-0.1%,反映了終端消費需求依然偏弱。且由於去年年初的高基數效應,今年上半年CPI同比增速或仍將在低位徘徊。下半年隨著全球經濟逐步擺脫疫情困擾,大宗商品價格有望反彈,適度推高CPI。全年預計CPI將在2%左右。

  2021年上半年人民幣料將表現強勁。由於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有望維持高速增長,而一季度美國GDP同比增速有望持續下滑,加之我國上半年經常項目將維持較高盈余,上半年人民幣有持續升值的趨勢,預計USD-CNY匯率將在今年上半年達到6.2左右的水準。2021下半年受到經常項目账戶盈余略有減少的影響,相比於上半年,人民幣將略有貶值,預計緩慢趨近到6.5左右的水準。

  未來經濟走勢與我國經濟結構轉型趨勢與產業升級需求密切相關。第一、消費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我國將逐漸從依賴出口、基建和房地產投資的增長模式,轉向以消費為主要增長動能的新格局。2019年消費對GDP貢獻率為57.8%,已連續六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現代網絡技術革新下產生的新消費有著更快的發展速度,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更為顯著,還能激勵企業創新,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是未來消費升級的重要發力點。並且隨著要素市場化改革推進,勞動力流動進一步暢通,在解決城市人口工作地和居住地相一致的問題後,將能更好地釋放消費潛力,尤其促進服務消費。第二、科技創新推動製造業升級,使投資逐步擺脫對房地產與基建的過度依賴。隨著工業化進程結束,以大量要素投入為基礎的粗放式增長變得不可持續,未來增長的驅動力將聚焦在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而科技創新則是在全球不確定性增強背景下實現我國產業供應鏈閉環的重中之重。“十四五”階段,對核心技術領域的政策支持將成為重點,在向高端製造的產業升級過程中,投資有望逐步擺脫對房地產與基建的過度依賴,使製造業投資在經濟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三、全球央行降息應對疫情,寬鬆政策難言退出

  全球央行的降息浪潮自2019年就已經開始,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美聯儲於2019年引領全球央行降息。而新冠疫情衝擊下,全球大部分央行總體上繼續降息步伐,未曾停歇。美聯儲於2020年直接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降為0-0.25%,而歐元區和日本已是負利率。全球大部分央行維持低利率環境以應對經濟衝擊。與踐行MMT理論的歐美相比,中國仍然堅持正常的貨幣政策。

  目前歐美日央行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加息。就歐美央行而言,利率已然難以繼續下調,如歐央行的負利率不存在大幅降息空間,否則會影響銀行體系盈利以及貨幣政策的傳導,而美聯儲目前實行零利率政策但並不實行負利率政策。但這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會收緊,2020年9月美聯儲的最新點陣圖顯示美聯儲在2021-2023年不會加息。美聯儲主席鮑威爾12月表示美國經濟持續復甦但斜率放緩,經濟前景面臨巨大不確定性,疫苗研發的利好目前尚不能保證美國人民可以立刻重新安全地從事廣泛經濟活動。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在11月表示利率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在低水準。英國央行行長貝利近期表示,不會立即實施負利率,但是決策者們希望準備好這一工具,以免有必要推出這一重大的舉措。日本央行10月底的利率決議也顯示日本央行將維持利率不變,繼續保持負利率環境。

  鑒於疫情對經濟的持續影響、大規模財政刺激頒布緩慢、以及利率調整空間受限,歐美央行的資產購買將繼續發力。市場已有預期美聯儲目前有可能加速資產購買,一是因為財政部要求美聯儲2020年底前終止緊急信貸工具的使用並將未用款項退回財政部,美聯儲可用工具進一步收窄;二是美國參議院改選後國會大概率繼續呈現分裂狀態,新一輪財政刺激的規模將不會太大,財政刺激弱化的情況下也需要貨幣政策進一步在資產購買上發力。對歐央行而言,2020年11月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表示購債和銀行流動性支持仍為歐央行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表示購買債券是貨幣政策的必要組成部分。日本央行已超越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成為日本最大的股票持有者,但仍未達到購買上限。預計日本的寬鬆貨幣政策將進一步延長。英國央行在2020年11月初宣布再額外增加購買1500億英鎊政府債券,令債券資產總額增至8750億英鎊。可見全球主要央行因為降息空間受限和財政協同掣肘等不同因素不得不將在資產購買上持續發力。國際比較來看,我國“央行總資產/GDP”指標今年上升緩慢。從2019年12月31日到2020年12月5日,僅僅從0.38上升到0.40,而美聯儲這一指標同期從0.20上升到0.34,日本央行從1.06上升到1.33,歐央行從0.40上升到0.58,這說明從GDP的體量來看,中國央行在疫情期間擴表規模十分溫和,與歐美日相比相差巨大。

  四、貨幣與財政政策相機抉擇、溫和回歸

  從總量政策來看,我們認為貨幣政策有多重目標,在疫情干擾尚未完全褪去、國際環境日趨複雜的背景下,貨幣政策不應過快收緊,還要考慮到就業、國際收支等方面因素,穩妥推進由寬鬆到穩定的貨幣政策轉變。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提出,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同時還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杆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關係。”我們認為,中央對貨幣政策的思路充分體現了對我國經濟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首先,在全球杠杆率普遍呈快速上升之勢情況下,我國杠杆率問題並不突出,不需過快壓低杠杆率,只需保持杠杆率基本穩定。歐元區、G20國家早在疫情前就已超出警戒線20個百分點以上。據BIS統計,二季度全球政府部門杠杆率較一季度上升10.1個百分點,其中美國、加拿大等地漲幅超15%,而中國漲幅僅為2.3%(圖7)。據我們測算,全球三季度政府部門杠杆率將進一步攀升,美國將較去年年末上升至少28個百分點。我國三季度政府部門杠杆率為44.7%,較去年年末上升6.4個百分點,距歐盟的60%警戒線仍有一定空間,可見我國在杠杆率問題上的壓力遠不及其他國家。因此,我們認為在今年宏觀經濟持續改善的情況下,不必急於降杠杆。目前IMF、OECD等機構普遍看多今年我國的經濟增長,我們認為上半年GDP增長率或將達到雙位數。在底數快速增長的情況下,若我國能有力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今年的宏觀杠杆率增速將有所回落,因此不必急於降杠杆。

  其次,貨幣政策對長端利率的影響不容忽視,且收益率對實體經濟有著廣泛影響,因此不應過早加息。目前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最高已達3.3%,已超過歷史平均水準。再次加息會將其推升至3.5%或更高,使得各期限即期利率整體上行,從而導致融資成本的上行,對一切依賴投融資活動進行生產生活的部門不利,或將最終致使投資與消費的減少。另一方面,貨幣政策的變化通常會導致收益率曲線形態發生改變,對市場預期產生影響。上調政策性利率通常會致使期限利差收窄。從理論上來看,收益率曲線由陡轉平通常會使市場對未來的經濟前景持悲觀態度,進而影響到企業的投融資活動。同時,加息會導致中美利差進一步擴大,匯率將進一步升值。自去年5月末以來,我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路升值近9個百分點。雖然疫情期間進出口情況良好,國際收支平衡壓力較小。但若今年人民幣匯率繼續大幅上行,在國外製造業逐步重啟的情況下,將對我國出口企業形成不利影響。

  再次,我們認為應更加關注長端利率對信用債市場的影響,並強化MLF的中樞作用。由於永煤、華晨等地方國企違約,近期同業存單以及十年國債利率持續上升,說明永煤事件已對總體流動性造成了影響,波及到利率債市場(圖8)。在流動性分層、信用利差走闊的同時,一級市場信用債取消發行的規模快速上升。現階段若過早收緊貨幣政策,將加大企業的融資難度,增大企業債務違約可能。目前政策性利率的中樞作用主要在逆回購上有所體現,對短端利率有著較強的指導性作用。MLF利率的中樞性作用較弱,主要體現在指導LPR利率。每月月中操作的MLF對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影響較小,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與同業存單收益率已遠遠偏離政策性利率。未來央行應更加關注政策性利率對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傳導作用,通過影響長端利率水準提高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

  因此,我們認為今年貨幣政策應進一步加強精準調控,重點施策,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形成支持。當前我國經濟恢復存在不對稱性。我們認為貨幣政策應對下遊行業、小微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等重點領域做出長時間支持,做好穩企業保就業紓困政策的適當接續。應繼續加強再貸款再貼現的使用,精準利用新推出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貸款支持計劃減輕小微企業經營壓力。

  在財政政策方面,我們認為2021年應溫和適度回歸,不急轉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隨著財政政策回歸正常,預算內總資金將略低於2020年,但由於在疫情防控、公共衛生以及民生保障方面的支出仍不可避免,所以預算資金相較於2020年將不會下降過多。第二、赤字率應保持略高於3%的水準。雖然以往政府致力於將赤字佔GDP的比重控制在3%以內,但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杠杆率壓力並不緊迫,在宏觀經濟持續改善情況下,提高財政赤字率不會使我國債務總水準超出風險可控範圍。第三、2021年專項債額度宜保持穩定,不宜進一步擴大,也不宜大幅低於2020年水準。當前優質項目儲備不足,專項債發力幅度受限,且2020年專項債增長過多,其中有一部分沒有形成實物工作量,2021年專項債額度應有所壓縮。但2021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為保證投資充足專項債不應較2020年下降過多。第四、出於財政可持續的角度,2020年我國應對疫情實施的各項稅收優惠應逐步回歸正常,但是出於惠民生的考慮,應進一步壓縮中央預算內財政支出,並繼續壓降非稅費用。

  五、構建新的發展格局,必須破題關鍵挑戰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起始之年。在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情況下,我們必須深刻理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核心邏輯的變化,破解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短期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不能解決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在新的發展階段,為了構建新的發展格局,我們必須從改革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為了完成203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遠景目標,我們必須破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第一性的挑戰。這包括:

  (1)在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幾乎已經結束的背景下,我們如何保持每年2.5-3%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現已經下降到2%左右)?

  (2)如何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上遊程度,形成我國在產業鏈供應鏈上的相對閉環?

  (3)為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我國如何提升消費的GDP佔比?如何改善消費結構(提升服務消費的佔比)?

  (4)我們該如何應對我國產業和勞動力結構正在發生的巨大變遷?2019年我們的服務業比重已經佔到了GDP的54%,貢獻了將近60%的GDP增長,以此同時,工業的GDP佔比已經下降到40%以內,而農業的GDP佔比只有7.1%。目前,農業仍吸收26%的勞動力。到2035年,我國農業的比重將降至3%左右,農業就業人口佔勞動力總量的比例不超過6%。未來15年,我國將有20-25%以上的就業人口需要從農業、低端製造業流向高端製造業與服務業。

  (5)未來經年,我們該如何應對收入分配結構和格局的巨大變化?我國目前國內產出在國家、企業和個人之間分配並不合理——2019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萬元,隻佔到人均GDP的43%。收入在國家、企業、個人之間的這種分配結構並不利於消費的長期增長。而且,我們目前對製造業產品的消費高峰期即將結束,服務消費需求在上升。從低到高、各層次各類型服務業供給不足是當前國民經濟面臨的突出結構性問題。而提升消費,特別是服務消費,改變收入分配結構是根本。我國收入分配中居於後50%的人口的收入隻佔總收入的15%,“前10%收入群體的人均實際收入”是“後50%群體”的14倍,這一比例遠高於法國(7倍),隻略低於美國(18倍)——這背後隱藏著曠日持久的城鄉二元結構。我們未來的增長必須實現包容性和普惠性,必須讓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收入合理增長,讓低收入群體從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受益。

  (6)如何有效推進城鎮化進程?到203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或能從目前的60%提升到75-80%。城鎮化確實能夠帶來大量的投資機會,但是我們必須明確未來投資的流向,提升投資的效率。我們的研究發現:中國目前約有88%的地級城市實際人口不到經濟意義上最優人口規模的40%。人口不足,服務業很難發展,新興產業很難湧現;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伴隨城市化的房地產、基建設施、公共服務等投資不可能有太高的效率,盲目的大量投資最終可能變成無效投資。同時,大量的農業轉移人口如果不能實現“市民化”、在城市生活下來,將很難釋放潛在的消費需求。

  (7)如何提升投資資本收益率?我國的人均資本存量(含建築)現階段只是高收入國家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這意味著未來我們還有很大的投資空間,然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儲蓄率的下降會給我們未來保持高投資率帶來挑戰。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正面臨杠杆高(非金融企業債務高達GDP的1.5倍以上)和投資資本收益率不高(A股上市公司過去二十一年平均的ROIC只有3%)的痼疾。提升投資資本收益率(ROIC)、擺脫對以債務來驅動高投資率的增長模式的依賴亟待破題。

  (8)如何提升研發效率?我國研發的GDP佔比已超過2.2%,達到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但我們規模巨大的研發大量投向研發的“發”,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隻佔研發規模的6%。沒有對基礎科學和底層技術的大量、長期投入,我國很難擺脫關鍵技術對其他國家的依賴,形成產業鏈供應鏈上的相對閉環。

  六、實現高質量發展,改革舉措蓄勢而發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積極通過更大力度的改革創新破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這一系列結構性挑戰。2021年,我們預期在下面領域將出現一系列激動人心的改革舉措: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將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與農村建設用地的流轉結合起來,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2019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4.38%。新進入的農村人口只有真正實現“市民化”,才能充分發揮現有勞動力的潛力,帶來更大的效率改進空間;釋放潛在的消費需求,帶動消費的增長。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未來需要進一步放開城市落戶限制,並將居住證制度作為補充。在已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的基礎上,逐漸取消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落戶限制;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更多向普通勞動者傾斜,完善居住證政策,實現常住人口向戶籍人口的過渡。更重要的是,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常住人口享有與戶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而消除城鄉二元差距,需要將城市化推進與鄉村振興有效結合起來,實現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自由流轉,提升農村人口的財產性收入。推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自由流轉,首先要完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確權制度,尤其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其次,2019年修改後的《土地管理法》明確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用於工業、商業等經營性用途,但仍需明晰具體哪些項目可以使用,並進一步擴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使用範圍;再者,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提高交易的市場化程度,促進各地進展均衡發展,讓農民長期享有土地增值收益,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大力發展租賃住房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格局的關鍵改革舉措。如何解決住房租賃需求,尤其是應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過程中的住房租賃需求,重點在於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建設配套設施完善的租賃社區,才能有效解決人才和新市民的居住問題,增強其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形成人口增長、產業發展雙向互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第一,拓寬租賃住房用地來源。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土地供應要向租賃住房建設傾斜,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部門自有閑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擴大新增土地供給,盤活存量房屋,增加租賃住房的有效供給。第二,擴大租賃住房建設資金來源,綜合考慮住房公積金、政府財政、社會資本(如公募REITs等權益類資金)等多種資金來源。住房公積金從供給端參與租賃住房建設,既符合部分類型土地對參與主體的要求,又有利於住房公積金自身擴大繳存面、提升增值收益,發揮其作為居民養老的第二支柱作用。引入社會資本建設租賃住房,有助於降低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對於財政的過度依賴。第三,放開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建設和運營。適當放開租賃住房用地、集體土地、限自持用地等類型土地的參與主體限制,鼓勵租賃住房企業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開發與運營,提升租賃住房的運營效率。第四,豐富租賃住房品類,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化住房需求。深入調研租房人群的需求,鼓勵租賃住房企業提供豐富的住房品類,如藍領公寓、家庭房等,為多元需求的租房者提供“一套房”“一間屋”“一張床”的多層次供給。第五,對租賃住房企業的稅費支持。通過稅收和貸款優惠等方式鼓勵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租賃住房的建設和運營。例如,適當減低租賃住房企業的房產稅、增值稅等運營稅費,降低企業持有運營成本。

  “科技創新”領域改革舉措一一推出。 “十四五”《建議》將“科技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確了創新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並首次提出了“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說法。在2020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再次明確了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強調了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指出院所高校、大中小企業、人才培養等的未來發展方向。2021要推動科技創新,邁好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第一步。我們認為,一方面要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一是要進一步提升研發強度,二是要改善研發結構,大力增加對基礎科學和底層技術的研發投入。另一方面,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也是針對當前部分卡脖子技術受製於他人,擺脫關鍵技術對其他國家依賴這一問題的回應。在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環境。加強國際產業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2021年將是“科技創新年”,資本、研發投入、人才等將加速向國家戰略科技領域匯聚。

  在推動資本市場改革方面,一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在直接融資的入口關,股票發行注冊製是資本市場改革的關鍵舉措。注冊製的核心是信息披露,在提升信息披露質量的基礎上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股權融資,拓寬直接融資入口。證監會已先後在科創板、創業板試點注冊製,接下來的工作重點將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穩步在全市場推行注冊製,更好地吸引優質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發展。在出口關,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是資本市場又一基礎性制度建設。健全退市制度的關鍵在於讓優勝劣汰的良性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暢通多元退出的渠道,用市場化的手段化解上市公司的存量風險。在暢通入口和出口兩道關之外,推動上市公司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形成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上市公司群體,促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二是加強債券市場的法治建設,防範系統性風險。去年,地方國有企業的債券違約行為引起較大的市場風波。一方面,這反映出債券市場法制不健全的問題。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提出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國務院金融委強調要依法嚴肅查處欺詐發行、虛假信息披露、惡意轉移資產、挪用發行資金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保護投資人合法權益。可以預見,完善債券市場法制、建立健全債券市場制度將是監管機構今年的工作重點。另一方面,國企債券違約風波也反映出發債主體存在的政府隱形擔保、債券評級虛高導致資產定價不合理、投資者不理性等各方道德風險引起的問題。因此,深化債券市場改革,在以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處置違約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市場主體的信息披露要求,完善信用約束機制和信用評級體系。此外,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平衡好打擊逃廢債和打破剛兌的關係,兼顧發債主體和投資者的道德風險,逐漸打破隱形承諾,讓市場回歸理性定價。中國金融體系最大的挑戰在於一直沒有形成給金融資產定價的“錨”,從而無法引導資源進行有效配置。2021年,中國金融體系將沿“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方向進一步推進供給側改革,在金融資產的市場化定價方面將邁出堅實的步伐。

  將國家戰略和市場進行更有效的結合,堅定不移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伴隨中國平均收入水準的提高和經濟增長動能的變化,未來有高增長潛力的行業包括新興工業(高端製造業,IT製造業,清潔能源等)、新消費(新能源汽車,娛樂產業,教育產業)、互聯網(電商、遊戲、互聯網金融)、和健康產業(醫療健康服務,醫療保險)等。通過國家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具體規劃的執行,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扮演的決定性作用,逐步實現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的產業結構。2021年,不論是5G的建設和產業導入,還是與消費相關的若乾行業的崛起,我們將看到一系列的變化和蘊藏在變化下的產業機會。

  通過都市圈的建設發揮中心城市異塵餘生效應,提升城市化效率、實現區域發展均等。我國目前存在嚴重的城市人口規模不合理問題——絕大部分城市人口規模遠低於最優規模。目前中心城市產業功能過於集中,沒有形成和周邊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區域一體化產業體系,甚至導致“虹吸效應”——經濟活動集中的中心城市對周邊其他的二三四五線城市資源的虹吸。國際經驗顯示經濟活動越積聚的地方,平均收入差距越小。因為規模適當的城市通過將各種資源集中起來實現專業分工、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化,提高平均收入,帶動基礎設施建設和消費升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城市的經濟增長;與此同時,經濟活動密集的中心城市產生極大的異塵餘生效應,帶動周邊城鎮互補性行業的成長,推動收入水準的提高。都市圈通過軌道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將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鎮便利地連接起來,形成以超大、特大城市為支撐,以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緊湊型、緊密型的空間生態。通過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基礎服務均等化,增大了城市集聚效應和城市所能容納的最優人口規模,促進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將更多的人納入“市場”,通過集聚實現平均收入增長,通過集聚實現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鎮的差異互補發展,最終縮小發展差距。我們預期2021年,城鎮化在理念探討和實踐層面將會出現激動人心的突破。

  (本文作者介紹:作為北大工商管理教育的主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是亞太地區最優秀的商學院之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