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馬雲看了三遍的《綠皮書》真有那麽好?

3月1日,剛剛奪得拿下最佳影片獎的奧斯卡新貴《綠皮書》正式登陸中國內地院線了。除了奧斯卡的加持,本片之前在國內就已經口碑高築,各路影評人紛紛點讚,豆瓣評分也高達8.9分。它真的有那麽好嗎?到底好在哪裡?又是否有什麽不夠好的地方?下面就讓文化客鑒影小分隊來幫您掌個眼。

鑒人1號:

一切都很“標準”,一切都很“完美”,一切都很——無趣。

如果倒退20年或者30年,這可以說是一部值得在各類學院裡進行分析的影片:標準的“二元對立”;標準的符號與象徵;標準的反衝突反戲劇。問題在於,導演似乎太想賦予這個溫情電影太多內涵了:種族問題、階層問題、少數族裔問題、少數群體問題,還有黑與白、窮與富、優雅與粗俗、開放與封閉的對立等等,都想要在一部電影中呈現。誠如馬雲所說,“電影不是用錢堆積的”,但是電影也不是用所有的社會問題所堆積的,更何況這些問題都是老問題。用一句“藝術圈”的名言來說——狗舔八泡屎,泡泡舔不淨。

所以在這部電影裡,我們看到的都只是這些問題的呈現,而不是探求原因,更不是尋求解決。最終影片只能落在了大團圓結局——一種封閉的意料之中的敘事結尾。坦率地說,這是一部精致的電影,但我更想要選擇一部有驚喜的電影。

鑒人2號:

《綠皮書》講述的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而不是歧視者與被歧視者之間的故事,所以它帶著溫度,帶著情感,帶著人類的缺陷與憐憫。

它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後樹大招風,目前出現的爭議一是黑人鋼琴家原型的親屬覺得其中的情節不符合現實;二是一些黑人觀眾們覺得影片中白人男主角的風頭壓過黑人。這兩點其實與電影的精彩程度都沒有太大關係。

因為它讓觀眾看到的是人心轉變的可能,是善意,是友誼,是兩個迥異的靈魂之間發生的有趣的事情。鋼琴家用纖細的蘭花指吃炸雞,幫助白人司機把勒索信一樣的家書修改得濃情蜜意,這些“萌萌”的情節都讓觀眾會心一笑。其實,無論是白人還是黑人,生活在點點滴滴中都藏匿著歡樂,而人類卻要將目光封死在因差異而起的不同上。

影片中的溫暖和和解讓現實中深受苦難的黑人兄弟難以去相信,他們覺得那是白人在美化自己,但是隔岸觀“影”的我,真的在這部電影中感覺到了懺悔與善意,至少,這個故事已經在自己的範圍內盡其所能地表達了真誠。

鑒人3號:

其實這就是一部奔著奪獎而去的電影,所以拍得四平八穩,用得都是各種獲獎溫情片的慣用套路。比如我就知道,在他們第一次遇到壞警察後,第二次來的那個肯定得是好警察了。

影片格局也不大,雖然涉及種族歧視等社會問題,但片中展現出來的已經柔化了太多。相比眾多同樣種族主題的《底特律》《黑色黨徒》《你給的仇恨》《盲點》等,深度和力度上都有所不及。

不過那又怎樣呢?這種真摯細膩能讓人感到光明和溫暖的套路總是看不膩的呀,因為在我們紛亂時而崩潰的生活中,總還是經常需要有正能量來打氣補充。本片的人物塑造和很多小細節也是用心的,比如簡單粗暴卻又熱情善良的小混混兒男主非常可愛,教寫信的橋段也十分有趣。

總體來說,《綠皮書》和2011年法國的口碑佳片《觸不可及》的路子的確很像,都是一黑一白兩個人在互相影響中消除誤解。不過也和《觸不可及》一樣,目前的評價有點兒虛高了。電影真是好電影,但並沒有好到多麽震天的身份上,缺乏靈氣、創意與更為深厚的底蘊,使得它注定無法成為真正的經典之作。

文/滿羿 肖揚 崔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