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成都將分“三步走”

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非一日之功。面對這樣一個大課題,成都需要好好答。

在5月11日舉行的“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掛牌成立儀式暨公園城市規劃專家研討會”上,成都市規劃院向顧問專家匯報了《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下一步將結合專家意見作進一步完善。

儘管還未正式出爐,但這份編制中規劃體現了成都對公園城市建設的階段性思考。日前,成都市規劃局局長張瑛、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曾九利就該規劃進行了解讀。

什麽是公園城市?

曾九利:根據充分研究分析,我們認為公園城市是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以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以人民為中心,構築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體,形成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的城市發展新模式。

有哪些內涵特徵?

曾九利:在新時代背景下,著眼於“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思想,我們認為公園城市內涵特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突出以生態文明引領的發展觀;二是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三是突出構築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體的生態觀;四是突出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

總體目標是什麽?

張瑛:對照新一輪城市總規戰略目標,我們明確了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三步走”的發展目標:2025年,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公園城市特點初步顯現;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開創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的新模式;2050年,全面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全方位形成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

有哪些具體策略和舉措?

張瑛:按照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的總體目標,圍繞以下方面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一是錨固自然生態本底,構建“山水田林城”公園城市總體格局。

在公園城市建設中,必須牢固樹立生態環境保護底線思維,強化自然生態環境,錨固全域發展的綠色太空底線。在此基礎上,通過塑造“產田相融、城田相融、城鄉一體”的總體格局,從而重現“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錦繡畫卷。另外,也應強化環境保護與治理,營造碧水藍天淨土的優美環境,全面推進大氣汙染、土壤汙染、環境噪聲汙染和水汙染防治。

二是構建全域公園體系,塑造“城園相融”的公園城市大美形態。

基於市域生態安全格局,結合各區域資源稟賦與功能特色,按照“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的理念,構建由龍門山自然生態公園、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和城市綠化環境組成的全域公園體系。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天府綠道網、市域水網的串聯作用,連通林盤、景點、園區、企業、學校等所有城鄉節點,形成全民共享、覆蓋全域、藍綠交織的網絡,實現全域景觀化、景區化,讓市民可進入、可參與;創造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的生活場景。

三是轉變經濟組織方式,形成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公園城市發展模式。

以公園城市建設為抓手,推動經濟組織方式由“產城人”向“人城產”轉變,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功能,從而吸引人才聚集;同時依托公園城市優美的生態環境,發展新經濟、培育新業態,推動產業向高端化、融合化發展。以共商、共建、共治模式建設公園社區,以“街區製”理念全面推進公園街區建設,實現街區太空的共建共治和共享共融。明確產業“正負清單”,全面推進產業綠色化發展。

四是打造天府文化景觀體系,彰顯人文薈萃、特色鮮明的公園城市文化魅力。

根據生態公園、郊野公園和城市公園類型,結合地域歷史與特色,差異化形成多元文化主題的綠色太空,全方位展示成都文化特徵。建設標誌性景觀,全面增強文化識別性,不僅依托大型標識建設,打造文化“大符號”,而且也依托小微型景觀小品雕塑,打造文化“小符號”。依托綠色太空,增加文化設施,策劃民俗文化活動,強化人對文化的感知體驗,提升公園城市文化內涵。美化城市“第五立面”,突出飛機起降航線可視區域的綠化、美化景觀建設,強化重要山體、標誌性高層建築以及重要公共建築眺望可視範圍內建築屋頂的管控,呈現公園城市360度大美形象。

五是完善服務支撐體系,營造全民共享、高效便捷的公園城市宜居環境。

優化“綠地+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模式,推動社區綜合體與綠地結合設定,並通過綠道串聯,形成環境優美、服務便捷的綜合服務中心。在公園城市建設中,充分依托公交、綠道、慢行系統等交通太空打造生態景觀帶,統籌考慮立體步行路徑,推進綠色交通與綠色太空相結合。全面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管理智慧化水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