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鵝知道 | 屠呦呦的貢獻在於讓青蒿素療法具備低廉的成本優勢

據新華社報導,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於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在知乎用戶“”看來,屠呦呦團隊現公布的最新突破,是在應對抗藥性問題上的新突破。屠呦呦對於世界最重要的貢獻不止是青蒿素本身,更在於青蒿素療法本身低廉的成本優勢。

以下為知乎用戶“木末先生”回答全文:

抗藥性是疾病防治中的老大難問題。瘧疾的治療也無法繞過這個彎。屠呦呦新突破的產生,正是建立在原有青蒿素療法已經開始產生耐藥性抗藥性這樣的基礎之上。

世衛組織最新發布的《2018年世界瘧疾報告》:除對瘧疾防治經費支持力度和核心乾預措施覆蓋不足等因素外,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藥物產生抗藥性是當前全球抗瘧面臨的最大技術挑戰。

這一結論又是基於世衛組織的調研而做出的:世衛組織和東南亞國家的多項研究表明,在柬埔寨、泰國、緬甸、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對瘧疾感染者採用青蒿素聯合療法(“青蒿素藥物”聯合“其他抗瘧配方藥”療法)的三天周期治療過程中,瘧原蟲清除速度出現緩慢跡象,並產生對青蒿素的抗藥性。

病原體的抗藥性可以視為進化論的微縮版、縮進版:藥物一開始可以殺滅大部分病原體,但是總有病原體可以幸存下來(適者生存),同時大量繁殖,而其“後代”同樣遺傳了這種抗藥的特性,於是抗藥性越來越強。簡言之就是,能殺死的殺死了,殺不死的留下來了,生下來的又殺不死

在青蒿素被廣泛應用於治療瘧疾之前,奎寧類藥物對瘧疾治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到了上世紀60年代,奎寧療法面臨著現在青蒿素療法同樣的問題:瘧原蟲對奎寧類藥物產生了抗藥性。

奎寧(Quinine),俗稱金雞納霜,茜草科植物金雞納樹及其同屬植物的樹皮中的主要生物鹼,化學稱為金雞納鹼。青蒿素接過了奎寧的擔子,成為了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裡的主角。然而瘧原體對青蒿素的抗藥性問題也無可避免。

屠呦呦團隊現公布的最新突破,是在應對抗藥性問題上的新突破。經過三年多科研攻堅,屠呦呦團隊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終獲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療應對方案:一是適當延長用藥時間,由三天療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療法;二是更換青蒿素聯合療法中已產生抗藥性的輔助藥物,療效立竿見影。

這是原先療法的改進:

第一點改進基於以下問題:青蒿素在人體內半衰期(藥物在生物體內濃度下降一半所需時間)很短,僅1至2小時,而臨床推薦採用的青蒿素聯合療法療程為三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殺蟲窗口只有有限的4至 8小時。而現有的耐藥蟲株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變生活周期或暫時進入休眠狀態,以規避敏感殺蟲期。因此延長用藥時間以更好殺滅病原體。

第二點是最關鍵的,輔助藥物的更換意味著對於現已產生抗藥性的瘧原體也能達到撲殺的效果。

屠呦呦的新突破再次給廣受瘧疾“殘害”的地區帶來了福音。事實上屠呦呦對於世界最重要的貢獻不止是青蒿素本身,更在於青蒿素療法本身低廉的成本優勢。這個曾經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而稱為“三無科學家”的人,用她的刻苦、堅持、專業,為廣大貧困落後地區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帶去了生的希望和生的真實。

“拯救2億人口”之譽,實至名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