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說“廣東矽谷”是物聯網、智慧城市的福地?

作者:龔進輝

 

隨著中國經濟加速轉型更新,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AI)的蓬勃發展為其注入新的動力,全球技術創新中心從矽谷轉移到中國的可能性與日俱增。從去年開始,科技圈興起了誰將問鼎“中國矽谷”的討論熱潮,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熱門城市被反覆拿來對比。

 

其中,人才和資本雲集的北京天然具備創新的土壤,O2O、共享經濟無一不是從北京發跡;“金融重鎮”上海匯聚眾多知名金融機構,走在金融科技的前沿;在電商巨頭阿里的帶動下,杭州成為電商創業、培育新零售的天堂;深圳是全球公認的“硬體的首都”,華強北硬體市場應有盡有。

 

不難看出,各大城市各有所長,輿論偏向北京在“中國矽谷”之爭中佔上風,但上海、杭州、深圳在奮力追趕,鹿死誰手猶未可知。不過,如果把評選範圍縮小為“廣東矽谷”,那毫無疑問是惠州一馬當先。

 

物聯網、智慧城市成超級風口

 

科技圈的魅力不僅在於改變億萬用戶的生活,更在於不斷上演造富神話。但也正因如此,科技圈容易滋生浮躁風氣,每年都會湧現各式創業熱點,比如直播、共享單車、區塊鏈,吸引浮躁的創業者和資本扎堆湧入。結果可想而知,絕大多數玩家成為不了風口上的豬,而是從風口重重跌落。

 

與物聯網、智慧城市相比,直播、共享單車等風口是小巫見大巫,前者才是真正又肥又大的市場。其實,物聯網、智慧城市至少喊了4年,期間意氣風發地殺入、灰頭土臉地退出者不在少數。這也難怪,別看其市場機遇大,但真正啃下來難度極大,資源整合尤為棘手,而且要做時間的朋友,長期深耕才能見成效。具體來看:

 

物聯網即IoT或萬物互聯,光解決各種設備的連接都頗為困難,因為不同廠商的設備連接協定不同,容易形成孤島效應。即便實現設備互聯互通,設備智能化也是一大挑戰,直到AI的盛行使全行業看到希望的曙光。去年3月,AI上升至國家戰略,政策的明朗化使各大玩家紛紛加碼物聯網,聚焦工作、學習、生活和娛樂四大核心場景。

 

既有小米穩居全球最大智能硬體IoT平台、阿里計劃5年內發展100億設備,華為、聯想、格力等製造業巨頭也虎視眈眈。在我看來,物聯網是一項系統工程,偉大藍圖全面落地任重道遠,撇開後續的平台生態、服務生態建設不談,光製造海量設備就是一大挑戰,沿用原有落後的生產線無疑將帶來承重的成本負擔,擁抱智能製造勢在必行。

 

智慧城市源於2015年“互聯網+”概念的興起,涵蓋民生、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等方方面面,因涉及面廣而突破難度較大。當然,智慧城市一直在穩中前進,從早期的支付寶、微信交水電費到城市服務範圍不斷延伸,再到阿里雲城市大腦的發布和迭代、京東城市落地長沙和南京,才初步展示了未來智慧城市的圖景。

 

這意味著,智慧城市從城市資訊化進階為運用AI、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接管城市治理,比如阿里雲城市大腦在治理交通擁堵方面屢建奇功。不過,真正的智慧城市不應局限於交通順暢,而是要在吃喝玩樂、經商、政務等全方位智能化。顯然,智慧城市攻堅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事實上,物聯網、智慧城市都是短期不可高估、長期不可低估的超級風口。不過,機遇越大挑戰越大,前路艱辛,而一旦突破的話,將帶來巨大的產業價值、社會價值。

 

潼湖生態智慧區劍指“廣東矽谷”

 

自從去年3月中央首次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概念以來,粵港澳大灣區便成為投資和創業創新熱土,全力向建設比肩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的世界級灣區邁進。如果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看廣東,其擁有不可比擬的產業優勢,那廣東發展則看惠州,擁有得天獨厚的產學研優勢的潼湖生態智慧區已初露鋒芒。

 

著名經濟管理學家Michael E. Porter曾系統提出產業集群理論:在一個既競爭又合作的特定範圍內,產業集群包含了彼此關聯的公司、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和相關產業企業,以及政府和其它機構,包括大學、職業培訓機構、資訊谘詢機構、行業協會、規則制定機構等。

 

或許你會說,“廣東矽谷”應花落深圳,而不是惠州。其實不然,無論是“中國矽谷”還是“廣東矽谷”,本質上是區域創新創業的綜合競爭,深圳強於硬體,但軟體優勢並不突出且成本居高不下,反觀緊抓粵港澳大灣區黃金機遇的惠州,不僅具備軟硬體優勢,成本也相對較低,招商引資能力杠杠滴。

 

事實上,惠州手握一張王牌:潼湖生態智慧區。其直指“廣東矽谷”而來,野心著實不小,規劃面積128平方公里,將雲集一流的智慧小鎮、產業園區、科研基地和高校組織。日前,潼湖科技小鎮一期正式開園,儘管只有8平方公里,但亮點紛呈、含金量高,是物聯網、智慧城市發展的天堂,看到它就仿佛看到潼湖生態智慧區的未來。

 

物聯網方面,潼湖科技小鎮具有先天區位優勢,距離深圳、東莞、惠州市中心分別約50、40、20公里,已融入深莞惠“半小時經濟生活圈”。這意味著,深圳在硬體研發、東莞在生產製造的雄厚產業基礎可以為其所用。比如,潼湖科技小鎮積極對接“深圳東進”戰略,坐擁深圳產業鏈輻射資源,在硬體研發環節掌握話語權。

 

在深圳、東莞的資源優勢加持下,加上惠州的地緣優勢、產業配套、城市環境,潼湖科技小鎮打造產業集群的潛質開始顯現,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用龍頭企業吸引上下遊產業聚集,客如雲、英唐智控等企業入駐使創新科技生態圈正在形成;二是重倉孵化器,除了整合創新工場的孵化器資源外,碧桂園牽頭成立的科技小鎮產業基金對企業具有不俗吸引力;三是牽手哈爾濱工業大學,與矽谷依托斯坦福大學人才優勢崛起類似,潼湖科技小鎮聯姻哈工大後將成為一流科技產業創新基地。

 

智慧城市方面,如果說阿里雲城市大腦治堵是智慧城市1.0,那潼湖科技小鎮是智慧城市2.0,不僅體現在風景宜人、令人神往,更在於無處不在的黑科技帶來服務的便利性。置身潼湖科技小鎮,不僅可以乘坐百度無人駕駛汽車觀光遊覽,感受無人值守停車的神奇,還能在人性化與數字化智能結合的智慧餐廳用餐,享受智慧機器人與智慧酒店融合帶來的愜意。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高科技不是炫技,而是隨時隨地為用戶提供無感、便利的服務,這也是智慧城市的精髓所在。潼湖科技小鎮做到了,每項黑科技都為貼心服務而生,幕後功臣是小鎮大腦,支撐大腦決策的數據由散布在小鎮各個角落的智慧安防、智慧出行、智慧能源、智慧市政等智慧科技系統來監測、收集、匯總。

 

總體來看,潼湖科技小鎮有望成為世界級物聯網和智能控制產業基地,尤其在智能製造、智能終端領域構築護城河。同時,其展現了智慧城市應有的樣子,與其花大力氣改造一個城市的全貌,不如讓一個產業園智能化來得更高效。

 

如何以正確的姿勢發力產城融合

 

潼湖科技小鎮到底是可以大乾一場的高科技產業園還是適合宜居的理想城市地帶,估計不少人傻傻分不清楚。其實,其兩者都是,準確來說,潼湖科技小鎮是產城融合的產物。

 

簡單而言,產城融合指加快產業園區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綜合型城市經濟轉型,為新型城鎮化探索路徑,這與國家提出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相吻合。不過,在推進產城融合過程中,往往面臨產業與城市功能不匹配、不協調而帶來的“有城無產”、“產強城弱”等問題。具體來看:

 

大部分產業新城初期比較注重產業發展,城市商業和居住配套建設相對滯後,因此容易出現產業新城內居住商業休閑環境不佳、就業人群潮汐現象嚴重等產城脫節的問題,從而使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受限。隨著產業新城不斷發展,入駐企業和就業人口的總量、結構不斷更新,對產業新城內生活服務配套的數量和層級提出更高要求。

 

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的全面推進,滋生出交通擁堵、環境汙染、食品安全等各種“城市病”,AI、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興起,使智慧城市的概念和模式應運而生。通過對城市內的人員、設施、環境等實施精確的監控、管理、操作,可以有效提高各類資源利用率和社會服務管理水準,改善人與社會和自然間的關係,本質上是社會各界對未來城市更智能、更綠色、更協調的美好願望。

 

因此,產能融合的正確路徑是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更新、城市配套設施建設雙管齊下、相輔相成。作為碧桂園首個產城融合標杆項目,潼湖科技小鎮定位於產城運營服務商,以產業為先,滿足企業最本質的發展需求,並提供八大配套裝務,使員工真正融入小鎮。

 

結尾

 

產城融合大勢所趨,不僅使產業煥發活力、經濟走向振興,也將推動民生改善、環境友好,使城鎮真正成為人們的安居之處、樂業之地。話說,看到潼湖科技小鎮一期,我已迫不及待一窺潼湖科技小鎮二期、三期甚至潼湖生態智慧區全貌。可以預見的是,正在崛起的“廣東矽谷”將成為產城融合示範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