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球糧食供應鏈部分切斷,中國大豆進口有限承壓

文|《財經》記者 降蘊彰

編輯|王延春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持續升級,越南、泰國、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等農業大國紛紛宣布暫停糧食出口。疫情衝擊下全球糧食供應鏈異動對中國糧食市場帶來什麽影響?民眾吃飯問題是否會受到波及?綜合各方面情況看,中國部分糧食進口雖有短暫壓力,但總體風險尚在可控範圍內。

多年來,中國糧食安全戰略排在首位的是"確保口糧絕對安全",也就是確保小麥和大米的自給自足。201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最高水準,達到66384萬噸,比2018年增加594萬噸,同比增長0.9%。而當年中國進口大米348萬噸、進口小麥254萬噸,分別僅佔國內消費總量1%和2%。

中國農業農村部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提示《財經》記者,中國每年都要進口一定數量的優質小麥和優質水稻,主要是滿足高端消費者的需求,起到品種的調劑作用。與此同時,中國還出口一定數量的小麥和水稻,比如,2019年中國出口274萬噸大米、出口31.3萬噸小麥。中國已經連續十多年保持了稻穀、小麥這兩大口糧的面積和產量的總體穩定,守住了民眾口糧安全的底線。

近幾年,中國每年進口糧食1億噸-1.3億噸,主要是飼料用糧、工業用糧和種子用糧等,其中進口大豆佔比高達80%左右。目前,巴西是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2019年中國從巴西進口大豆5767萬噸(比2018年的6610萬噸減少12.8%),約佔當年中國進口大豆總量的67%。

目前,巴西大豆收獲時節已進入收尾階段。根據巴西大豆生產者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預計巴西今年大豆收成有望達到創紀錄的1.21億噸,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豆生產國。

前述中國農業農村部官員告訴《財經》記者,在大豆豐收年之際,巴西有意擴大在中國大豆市場的份額,這無疑會對下一步中國進口大豆的價格起到穩定作用。

中華糧網易達研究院院長焦善偉、東方艾格農業谘詢有限公司分析師馬文峰等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疫情之下,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的核心在非洲。一旦疫情在非洲的許多國家大規模蔓延,必定會進一步加劇全球糧食危機。

中國口糧自給自足

糧食庫存與消費比是衡量糧食安全水準的一個重要量化指標。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糧食庫存與消費比低於 17%,就可能出現糧食短缺狀態,低於14%則為糧食安全緊急狀態。

中國糧食生產連續16年保持豐產豐收,糧食總產量已經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在糧食儲備方面,現行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兩套糧食儲備系統,起到了糧食"蓄水池"的作用:當糧食生產過剩的時候,國家為了保障農民生產積極性,通過調整最低購買價標準,購買這些糧食存入糧庫,相當於水庫蓄水;而當糧食緊缺的時候(如乾旱、饑荒),糧庫內的糧食開始進入市場,相當於水庫放水。這樣既可以滿足糧食市場需求,又能起到穩定糧食市場價格的作用。據焦善偉介紹,目前中國糧食儲備充足,小麥稻穀等口糧品種庫存處於歷史最高水準,糧食庫存消費比超過40%,遠高於17%的國際警戒水準。

中國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副司長王斌4月2日解讀中國糧食進口結構時也表示,中國糧食進口主要以大豆等飼料糧為主,小麥、玉米、大米三大主糧庫存去年結餘2.8億多噸,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不進口也不會導致國內糧食供給短缺。

具體到大米、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現在中國年均消費量約為2億多噸,而2019年全國小麥、玉米、大米三大主糧庫存結餘2.8億多噸,目前中國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稻穀和小麥兩大主糧完全實現了自給自足。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進口農產品2300.7億美元,同比增5.7%,其中進口包括小麥、大米、玉米三大主糧在內的穀物1082.7萬噸,整體上,這三大主糧的進口量僅佔全國當年消費量的2%左右。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說,從產銷上看,中國的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的是能實現自給自足的。

與進口三大主糧不同,中國大豆的對外依存度超過80%,進口量連續多年都保持在8000萬噸以上。從目前看,美國、巴西、阿根廷的疫情形勢都比較嚴峻,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擴延,中國進口大豆的供應量將會受到較大影響。再進一步,如果中國與巴西、美國、阿根廷之間大豆貿易不能暢通,中國進口大豆的壓力就會傳導到價格上。

對於下一步中國進口大豆存在的隱憂,前述中國農業農村部官員表示,從近期來看,雖然主要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的"限制"有所升級,但並不算嚴苛,對大豆裝運沒有形成實質性影響;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巴西因受疫情影響,一些主要港口的工作效率有所下降,但裝運工作並未出現中斷。3月中國從巴西進口的1000多噸大豆,將與近期運抵中國港口。

3月中國國內大豆現貨價格大幅上揚,部分地區高達4500元/噸,比進口大豆價格每噸高出近千元。焦善偉告訴《財經》記者,其主要原因是春節之後,中儲糧為了完成年度大豆庫存輪換,在東北大豆主產區進行大豆收購,將收儲大豆價格從4200元/噸上調到4520元/噸,導致貿易商和農戶惜售,整個東北地區大豆價格堅挺。目前,中儲糧的大豆收購已經結束,"缺乏基本面支撐的大豆價格,後期回落風險較大"。

焦善偉透露,目前,中儲糧庫存大豆較為充裕。他預測,由於近期中國大豆現貨價格上漲過快,中儲糧大概率會在4月通過拍賣陳豆來平抑大豆現貨價格。加之,下一步中國進口大豆大量到港,預計未來兩三個月內,中國國內大豆價格難以堅挺。

前述中國農業農村部官員介紹,中國已經連續多年穩坐巴西大豆最大買家。現在巴西大豆已進入收獲時節,該國今年大豆產量或將達到創紀錄的1.21億噸。根據中國農業農村部方面掌握的信息,巴西方面對中國大豆市場需求充滿期待,這無疑會對下一步中國大豆市場價格起到穩定作用。

警惕非洲發生饑荒

疫情全球蔓延下,多國考慮到本國糧食安全問題而實行了限制出口的政策。一些專家擔心:多國囤糧, 可能導致世界糧食市場出現混亂,進而引發價格波動和攀升。建議各國不要限制糧食出口。

近年來全球糧食供給基本保持供大於求的局面,但是個別年份產需不足跡象還是比較突出。尤其糧食供給的區域不平衡,兩極分化嚴重,整體上來看,世界糧食安全狀況並不樂觀。

據專家介紹,非洲50多個國家中,有超過1億人因衝突、乾旱等原因缺乏糧食安全保障。聯合國糧農組織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非洲國家約36%的大米需求依賴進口,支出約40億美元;到2020年,預計非洲國家每年將為進口大米支出70億美元。

劉守英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主要發生在大城市,對農村的糧食生產影響並不大,也就不會導致全球糧食出現明顯減產,但會對全球糧食供給鏈條帶來較大的影響。隨著疫情的進一步蔓延,一些國家都必須在保護民眾生命安全和經濟損失之間做出平衡,嚴格限制境外人流和物流入境,這就會切斷全球經濟活動的正常流通,與此同時也就切斷了糧食在全球之間的供給鏈條。

艾格農業分析師馬文峰表示,全球並不缺少糧食,問題主要在流通環節。目前限制糧食出口的是部分大宗商品定價權比較弱的經濟體,國際主要農業出口集團和大型買家一般是通過期貨來買賣糧食。他人為,推動國際糧食價格上漲的因素一方面是疫情對糧食運輸的衝擊,另一方面是美國貨幣超發政策令一些糧食出口商擔心訂單收益受損,因此做出暫停出口的決定。

目前,非洲許多國家的農業生產狀況均無法滿足糧食需求。馬文峰說,"東非的許多非洲國家已經遭遇了蝗災,這場蝗災極大地影響了這些國家的農業生產、糧食生產,因此需要進口較多的農產品。如果許多國家之間的糧食貿易受到限制,這些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將更加嚴重。"

近期,越南、泰國、俄羅斯、烏克蘭等農業大國頒布的糧食禁止出口政策已經造成市場恐慌,如果繼續發展下去,糧食貿易阻斷、糧價大幅上漲將會影響一些國家的政治穩定。

"糧食供應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引發一連串的出口限制舉動,導致全球糧食市場出現供應短缺。此類市場反應可能改變糧食供需平衡,導致價格飆升、波動加劇。"3月31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總乾事屈冬玉、世衛組織總乾事譚德塞、世貿組織總乾事阿澤維多在一份聯合聲明中發出警告,"以往的危機告訴我們,此類措施特別不利於低收入缺糧國和那些需要採購糧食以援助饑餓人口的人道主義組織。"

疫情衝擊之下,全球各個國家應該參與到對非洲的人道主義救助中去,這會給全球的糧食市場帶來較大的衝擊,進一步加劇全球糧食的供給壓力。3月28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乾事屈冬玉表示,目前全球有1.13億人正在遭受嚴重饑餓;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四分之一的人口食物不足。對糧食供應鏈的任何破壞都將加劇人類的痛苦,讓減輕全球饑餓的挑戰變得更為嚴峻。新冠疫情對一些最貧窮國家造成的國民健康影響仍然未知,但可以肯定地說,任何因政策不力而導致的糧食危機,都是可以避免的人道主義災難。

屈冬玉呼籲, 必須千方百計避免此類後果的發生,而防患於未然能減少所需付出的代價。全球市場對於緩和各國、各區域的供需衝擊至關重要,需要各個國家攜手努力,確保將糧食供應鏈的破壞降至最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