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史迪威一心要讓遠征軍撤到印度去?

老周

摘要:1942年2月,中國派出遠征軍入緬作戰,但很快緬甸戰局就無法收拾,只得全線撤退。在撤退時,史迪威卻要遠征軍不是按照蔣介石的計劃撤回國,而是向印度撤退,這又是為什麽?

圖1: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

    1942年2月,中國以第5軍、第6軍、第66軍,共3個軍9師10萬人組成遠征軍入緬作戰。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衛立煌,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後來因衛立煌未能到職,由羅卓英擔任司令長官。

    只是遠征軍進入緬甸的時機已經晚了,3月8日遠征軍還沒有全部到達指定位置,日軍就攻佔了遠征軍入緬作戰所要保衛的目標——滇緬公路的起點仰光,這無疑就預示著遠征軍的前途並不樂觀。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儘管遠征軍取得了幾次勝利,但是局部戰鬥的勝利無法改變英軍在全局的潰敗。

    5月1日,日軍攻佔曼德勒,緬甸戰場的全面失敗已經無可挽回,5月2日才接替胡敦出任緬甸英軍總司令還不到兩個月的哈羅德·亞歷山大上將下令全線總退卻。當時英軍主要在西線,所以就近撤向印度,而遠征軍主力則是在東線,位於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區,而且整個部署極為分散。因此遠征軍計劃經密支那、片馬撤回國。

    但是到了5月6日清晨,羅卓英接連給杜聿明發去兩封電報,要求改變原定計劃,轉而經溫托向印度撤退。杜聿明一面按照新的命令進行轉向溫托撤退的準備,一面向羅卓英表示戰敗入印,肯定為英印人所不齒,應仍向密支那撤退,與進犯密支那的日軍決一死戰,勝了還可以保存緬北一隅,敗了也能退守騰衝。同時杜聿明還直接發電報向蔣介石請示。

圖2:遠征軍在緬甸最終還是以潰敗落幕

    根據杜聿明的回憶,他認為羅卓英之所以決定轉向撤向印度,是受了史迪威的影響,羅卓英知道史迪威掌握著美國援助物資的分配大權,所以一味順從史迪威,以便“拿到美國裝備,以美國裝備來謀取升官發財。”(見杜聿明所著“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刊登在《遠征印緬抗戰》)但是羅卓英的一味順從也沒有換來他預期的好處,到了印度後就被史迪威以十大無能的罪狀趕回了國。

圖3:羅卓英雖然一味順從,但最後還是被趕回國

    而史迪威要將遠征軍帶到印度,也是有他的小算盤:由於美軍在中印緬戰區的陸軍部隊數量很少,所以他很想能有一支自己控制的部隊來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而遠征軍一旦撤到印度,遠離中國,蔣介石鞭長莫及,又是全部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自然就是由自己實際掌握了。但他的這個想法最終沒能實現,最後9個師的遠征軍只有新38師和新22師的殘部撤到印度,隨後以這兩個師的殘部為基礎,再加上中國通過駝峰航線運來的補充兵員,在印度蘭姆伽成立了駐印軍。

    對駐印軍史迪威就要求將營長以上軍官全部換成美國軍官,這就是當年鎮壓太平天國時英國人戈登組織“常勝軍”的做法,完全無視中國的主權,就是想把中國軍隊變成一支由他個人完全掌握的殖民式軍隊,這個企圖最後遭到駐印軍各級軍官和中國的強烈反對而作罷。但他還不死心,在1944年9月更是利用美國總統羅斯福來迫使蔣介石交出中國軍隊的指揮權,最終引起蔣介石的激烈反彈,不惜與美國決裂堅決反對,羅斯福權衡再三終於將他召回美國。

圖4:蔣介石和史迪威

    回到1942年3月4日,蔣介石對史迪威還是很信任的,在臘戍見過第一面之後就讓杜聿明絕對服從史迪威的指揮。但是3月6日,兩人在重慶再次見面,史迪威正式向蔣介石報到,並列數自己到中國的六大任務——唯獨沒有提到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在蔣介石的追問下,才回答“本人為閣下的參謀長,直接接受閣下的指揮。”蔣介石再次要求確認史迪威來華的使命,史迪威回答:“本人奉派指揮在中國、緬甸、印度境內的美國軍隊,至於中國部分,本人所受訓令是在閣下統帥之下,指揮中國境內的美國軍隊以及撥交給本人指揮的中國軍隊。”

    很明顯,美國軍方交付給史迪威的任務並沒有讓他指揮中國軍隊,他只能指揮中國政府授權他指揮的中國軍隊,而他卻一再謀求對中國軍隊的指揮權,可見完全是出於一己私利。這次正式會面,在兩人之間也留下了芥蒂。接著蔣介石要求史迪威隨後和軍政部長何應欽、軍委會辦公廳主任商震協商組織聯合參謀部的事宜。

    身為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最大的職責應該是建立有效的參謀機構,這是他最本分的工作。但是1944年接任史迪威的魏德邁將軍在回憶中卻明確指出,史迪威主持了接近四年的中國戰區參謀部,卻只是一個空架子,沒有任何參謀部的有效組織與運作、沒有中國戰區的作戰計劃及後勤作業體系,史迪威事實上是丟下了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因此魏德邁毫不客氣地說史迪威作為中國戰區參謀長,是有辱使命的。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都投入了這裡,那裡自然就會被忽視了。史迪威的精力沒有用在自己的本分工作上,都用哪裡去了?就是謀奪中國軍隊的指揮權,先是遠征軍,再是駐印軍,最後居然想利用羅斯福總統的權威逼迫蔣介石交出全部中國軍隊的指揮權,當然遭到了蔣介石的強烈反彈,隻落得灰溜溜離開中國的結局。

    作為一個在戰前就來過中國多次,會說一口流利中文,號稱“中國通”,卻對中國視軍隊為禁臠的國情毫不了解,只能說對中國的了解實在太膚淺了,那麽碰個頭破血流灰溜溜回國的下場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圖5:史迪威雖然號稱中國通,但實際上對中國的了解很膚淺

    且不論史迪威在入緬作戰中的功過,也不說他在最後撤退時拋下部隊隻帶著幾十個隨從從小路逃到印度是否符合一個軍人的道德底線,就說他始終處心積慮要謀奪中國軍隊的指揮權,甚至為了這個目標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不但把羅斯福總統當槍使,而且還勾搭各地地方實力派,甚至還和延安的八路軍聯絡,以提供美國援助物資為條件,要求八路軍接受他的指揮。試想一下,八路即使得到了美國援助的裝備,但一旦史迪威命令八路去進攻太原——八路會執行嗎?史迪威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不,也談不上聰明,竹籃打水一場空。

    為了能夠得到中國軍隊的指揮權,絲毫不顧自己來中國使命的初衷,甚至不惜對中美同盟之間可能造成的裂痕,這就是一個把個人的私利放在國家利益之上,更不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