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見證2019年:中國醫藥市場新生力量崛起,本土創新葯超2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見證2019年:中國醫藥市場新生力量崛起,本土創新葯超20%

一年一度新葯盤點時間。

監管守門人

2019年,各國監管機構依舊給出了積極的「綠燈」信號,更多創新藥品得以上市。不僅在腫瘤領域,罕見病和生物類似葯也頻頻獲批上市。

過去幾年中,生物製藥行業一直蓬勃發展,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美國FDA日益合作和靈活的監管制度。回看21世紀第一個十年FDA在新葯上採取的立場,其變化顯然大大激勵了投資者對生物製藥領域的信心。

FDA近十年來批準新葯數量和美國5年銷售額對比,圖源:EvaluatePharma

從2017年開始,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前CFDA)也作出了更加積極的嘗試,加速審評審批,帶動了國內創新葯企的發展以及傳統葯企的創新投入和轉型。

2020年1月1日,國家葯監局官網發布的黨組書記李利、局長焦紅的新年致辭中提到,「一年來,藥品監管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審評審批流程進一步優化,10個1類新葯、16個臨床急需境外新葯、19個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10個優先審評醫療器械成功上市。」  

截至2019年12月31日,NMPA共批準超過50種新葯上市,其中大陸新葯十餘個,佔比超過20%:本土創新企業正在成為我國生物製藥領域的新生力量。

抗癌藥領跑

過去十年來,腫瘤學的進步意味著該領域已成為生物製藥領域的主要關注點,其銷售額的增長、投資的導向等商業上的成功,也讓抗癌藥物和開發這些藥物的公司主導了市場走向。

EvaluatePharma在最新分析數據中指出,這一走向不僅是短期影響,長期看來市場都將受其主導。例如明年預計新銷售額將增加10億美元或以上的八種藥物中,就有四種是抗癌藥物。

國內抗癌藥市場佔比遠不如美國,但增長前景可觀。據IQVIA數據,2018年全球腫瘤藥物支出近1500億美元,同比增長12.9%,連續5年呈兩位數增長。自2013年來,美國腫瘤藥物支出翻了一番,2018年支出超過560億美元,其中90億美元的增長來自PD-1/PD-L1抑製劑的使用。

而中國是新興市場的支出和增長的領頭羊。2018年,中國的腫瘤治療市場規模高達約90億美元,年增長達11.1%。腫瘤葯增長23.6%,達63億美元。由於仿製葯的大量普及,如filgrastim(非格司亭)和erythropoietin(紅細胞生成素),輔助藥物銷售額同比下降10%,為27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市場某些藥品價格遠低於其他市場。在全球腫瘤治療費用中,藥物花費佔比85%,而中國的這一數據為70%。

過去兩年內,中國市場的新葯審批數量猛增,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全球新葯獲批。這一趨勢,與2016年以來的全球醫藥市場趨勢一致。2018年,約有35個新葯因政策利好而提速獲批,其中14個為抗腫瘤藥物。甲狀腺癌治療藥物Lenvatinib(樂伐替尼)遞交新葯申請後的9天便審批通過。14個獲批抗癌新葯中有8個為本土研發的創新葯。

本土力量

今年,本土創新藥物的獲批數量創下新紀錄。據21新健康不完全統計,2019年NMPA批準上市的本土新葯超過十個,在所有獲批創新葯中佔比超過20%。

詳見下表:

大名鼎鼎的豪森葯業和恆瑞醫藥雙雙「梅開二度」,2019年各有兩個新葯獲批。

2019年5月5日,NMPA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批準1類創新葯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商品名:孚來美)上市,用於成人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該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是國內第三個獲批上市的長效GLP-1受體激動劑,其餘兩個分別是注射用艾塞那肽微球和今年2月剛獲批的度拉糖肽,均為每周一次注射。此外,上市的短效GLP-1受體激動劑還有艾塞那肽、利拉魯肽、貝那魯肽和利司那肽。

根據Frost & Sullivan資料,2017年中國有約5820萬名患者被診斷患有糖尿病,2017年新增診斷約360萬名。同年,全球及中國的GLP-1類藥物銷售額分別為68億美元及人民幣4.076億元;預計至2022年,GLP-1類藥物的市場規模將分別增長至204億美元及人民幣86億元。

以度拉糖肽為例,其於2014年在美國獲批上市,在日本上市後,短期內即超越了基礎胰島素,成為注射劑市場的領軍藥物。2018年財年,其生產葯企禮來營收245.55億美元,同比增長7%;研發投入53.07億美元,佔收入比重21.6%。其中度拉糖肽貢獻了31.99億美元的營收,同比增長58%。

11月26日,豪森又一個新葯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療藥物甲磺酸氟馬替尼(商品名:豪森昕福)獲批上市,用於治療費城染色體陽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Ph+ CML)慢性期成人患者。該葯是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葯,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獲批上市。

國內「醫藥一哥」恆瑞醫藥在2019年也有兩個重要藥物上市。5月PD-1藥物卡瑞利珠單抗獲批,成為國內PD-1市場的第五位入局者;年末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馬唑侖獲批用於常規胃鏡檢查的鎮靜。

加上12月27日百濟神州獲批上市的替雷利珠單抗,國內PD-1獲批藥物達到了6家。除了外資的Opdivo和Keytruda,大陸四家除了君實獲批適應症為黑色素瘤外,信達、恆瑞和百濟均為霍奇金淋巴瘤。

另外,2019年國內也迎來了第一個PD-L1藥物:12月10日,阿斯利康PD-L1藥物Imfinzi,俗稱「I」葯(durvalumab,度伐利尤單抗注射液,商品名:英飛凡)獲批上市,用於治療同步放化療後未進展的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細胞肺癌。

百濟神州2019年的另一大成就是實現了產品「出海」,其自主研發的抗癌藥物BTK抑製劑澤布替尼(英文商品名:BRUKINSA,英文通用名 zanubrutinib)獲美國FDA批準上市,用於治療既往接受過至少一項療法的套細胞淋巴瘤患者,實現中國原研新葯出海「零突破」。

除了抗癌藥物,國內葯企也在多個領域做出了創新嘗試。

5月底,冠昊生物旗下本維莫德乳膏獲批上市,用於局部治療成人輕至中度穩定性尋常型銀屑病。本維莫德是一種酪氨酸蛋白激酶抑製劑,可通過抑製T細胞酪氨酸蛋白激酶,干擾/阻斷細胞因子和炎症介質的釋放、T細胞遷移以及皮膚細胞的活化等發揮治療作用。

根據冠昊生物三季報顯示,年初至本報告期營收3.18億元,同比增長3.82%;報告期內整體營業收入小幅增長,新葯本維莫德乳膏實現收入301.91萬元。

在2019年所有獲批的大陸創新葯中,最具爭議的是綠谷製藥的甘露特鈉膠囊(「九期一」)。11月初,NMPA「有條件批準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甘露特鈉膠囊上市。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該葯是以海洋褐藻提取物為原料,製備獲得的低分子酸性寡糖化合物,是我國自主研發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葯,獲得國家重大新葯創製科技重大專項支持。」

但來自醫藥界的質疑聲不斷,包括對其臨床試驗設計、原理和機制、試驗數據、綠谷歷史產品等問題。11月28日,一篇署名為「饒毅」、寫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李靜海的信函,提到九期一發明者耿美玉學術造假,並稱「不造假是不可能的」。

12月29日,九期一正式上市,每盒定價895元,按照藥品說明書計算,月費用約為3580元。據悉,綠谷製藥未來擬投入30億美元,支持該藥物上市後的真實世界研究、國際多中心三期臨床研究「綠色記憶」、擴大適應症研究和機制深入研究等。

2019年最後一個工作日,NMPA一口氣宣布了兩個大陸疫苗的上市,一是玉溪沃森生物申報的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簡稱13價肺炎結合疫苗)。該疫苗主要用於6周齡至5歲(6周歲生日前)嬰幼兒和兒童,預防肺炎球菌1型、3型等13種血清型肺炎球菌引起的侵襲性疾病。

二是廈門萬泰滄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雙價人乳頭瘤病毒疫苗(大腸桿菌)(商品名:馨可寧(Cecolin)),該葯是首家獲批的大陸人乳頭瘤病毒疫苗,適用於9-45歲女性。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俗稱宮頸癌疫苗,可用來預防女性宮頸癌和男、女生殖器癌以及生殖器疣。

目前全球已上市的HPV疫苗有3種,分別是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生產的針對HPV16、18型的雙價疫苗,美國默沙東公司生產的針對HPV6、11、16、18型的四價疫苗和針對HPV6、11、16、18、31、33、45、52、58型的九價疫苗。此次獲批的雙價人乳頭瘤病毒疫苗(大腸桿菌)系國內首家申報生產的HPV疫苗,針對HPV16、18型,被納入國家重大新葯創製專項支持。

政策疊加引導

2018年,中國醫藥市場總值達到1300億美元,依舊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醫藥市場。根據IQVIA數據,2018年中國醫院藥品市場總銷售額達到7718億人民幣,全年增長3.3%。跨國葯企和本土葯企全年銷售額分別為2084億和5634億人民幣。

2019年5月9日,NMPA發布了2018年度藥品監管統計年報。2018年在新葯審批工作中國家局共批準新葯臨床312件,批準新葯生產的新葯證書及批準文號25件,批準文號10件;共批準按新葯申請程序申報臨床申請8件。

2019年,同樣是藥品審評審批加速的一年。2019年NMPA批準的新葯涵蓋了腫瘤、罕見病、糖尿病、抗病毒如C肝、流感、免疫類、神經系統等多個治療領域,也有不少亮點。

但與此同時,與許多行業一樣,中國的醫藥產業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2019年是中國大健康產業變革出成效的一年,是政策落地持續異塵餘生產業的一年,也是行業轉型陣痛持續的一年。

從年初的保健品調查、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帶量採購擴面、輔助用藥監控,到新一輪醫保目錄調整和談判、限制用藥和控費趨嚴、醫保支付改革、葯佔比控制等重磅政策疊加影響,從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到醫療機構、醫保監管、醫生患者等醫療產業上的每一環,都面臨著不同的轉型需求。

政府降價、控費的決心堅定,藥品降價趨勢不可逆。帶量採購第一輪影響11個城市葯價之外,今年第二輪招標進一步異塵餘生全國,形成價格聯動。監管期望實現仿製葯對過專利期原研葯的替代。未來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葯市場份額將迅速提升,加速進口替代,跨國葯企受到衝擊,面臨量價抉擇和「專利懸崖」的來臨;而以仿製葯為主營業務的本土葯企更面臨如何轉型、蛻變,進而用創新轉換上「騰籠換鳥」的賽道。

轉型不易。沒有能力參加帶量採購的企業,沒有資金做仿製葯一致性評價的企業,缺人缺錢缺能力做創新轉型的企業,扎堆重複做同一種「創新葯」的企業,控費政策導致主營業務盈利能力下滑的企業,合規管理、運營能力不足的企業……在這輪轉型大潮下都將直面「寒冬」。

好消息是,監管機構的「友好型」立場似乎沒有倒退或者重大變化的跡象。從FDA到EMA到NMPA,各國對於生物製藥的創新都不斷給予「綠燈」,能不能抓住這些機會,就看各家葯企的本事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