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7歲少年跳橋自盡|媽媽,你的愛讓我活不到長大

今日預告:

頭條:17歲少年跳江自盡|媽媽,你的愛讓我活不到長大

2條:當媽後,你是如何被孩子折騰死的?

3條:#有福利#千呼萬喚的蘆薈水來了!

一天前,17歲的少年在上海盧浦大橋縱深跳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身後癱坐在地上的是來不及抓住他而絕望痛哭的媽媽。

從視頻中看,這個正值花季的少年,放棄生命只花了不到五秒鐘,

而在這五秒鐘之前,他究竟經歷了什麼?能讓這條鮮活的生命放棄生存的意念?

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

2019年,4月17日晚21時58分。

民警接到一個媽媽的報警電話,稱其兒子跳橋。民警趕到現場後,在盧浦大橋下方世博大道中心綠化帶內發現已經死去的兒子。

調查中得知,兒子因與同學發生爭執而遭到媽媽批評,行駛到大橋靠邊停車時,趁媽媽不備跳橋而亡。

17歲的生命,戛然而止。

監控顯示,兒子打開車門跳下的過程,連五秒鐘都不到。

播放GIF

看了監控的視頻和動圖,我不禁想問:這個男孩在開車門的那一瞬間,到底心裡有著怎樣的絕望,才能做出如此決絕的舉動?

而如今除了這位媽媽,誰都無法得知,在放棄生命之前,兒子究竟經歷了什麼。

因為目前還不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們沒有辦法說到底是兒子的問題還是媽媽的問題。

但我只知道,放棄生命那一方,必定是傷心委屈乃至絕望的。

無獨有偶。就在一周前,南京一名9歲男孩因為撞碎學校的玻璃害怕被家長批評,留下一封寫著拚音的遺書,以死「謝罪」。

「nainai,我前天把學校的bo li zhuang sui了,我知道要chen fa,suo 以我跳lou了。」

9歲的孩子,尚且不知道生命有多珍貴,只因為擔心賠償和被懲罰,就主動放棄了生命。

從17樓跳下的那一瞬間,必定是恐懼無助到極點的。

微博底下的評論,讓人難過到流淚。

圖片@新浪微博

這樣小的孩子啊。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

我們之間的愛,無法共情

知乎上有人說,看著那個17歲少年縱深跳下大橋的前後幾秒,身邊燈光依然閃亮,車流川流不止。真希望這個場景是在拍電影。

是啊,拍攝電影的時候,情節不對,可以推翻重來,而失去生命,卻無法逆轉。

我試著鬥膽去揣測這個少年的心思。

或許是青春期的年少氣盛,或許是跟同學矛盾的意難平,想跟身邊最信任最親近的媽媽倒倒苦水,卻沒有感到絲毫溫暖……

或許是媽媽也有情緒,或許是某個詞句沒有用對,那一瞬間,少年所有的委屈湧上心頭——

罷了,離開這個世界吧。

媽媽,或許我的離開,你才能理解我有多無助!多委屈!多痛苦,多絕望!

而媽媽那晚的情緒和面對少年的反應,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想說,這最後一根稻草,也並非是最大最長的那根。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想必平日裡會不定時有稻草陸續壓到少年身上,才釀成今天的悲劇,讓少年決意放手。

那些不曾被溫柔以待的孩子

作為中年人,生活的壓力足矣壓垮一個正常思考的大腦,作為青春期的少年,一場矛盾所產生的委屈心理一定會讓自尊無存。

而這兩種情緒,會相互影響甚至激化,卻很難做到相互理解,並且逐步化解。

父母會說:怎麼就你事兒多?你覺得委屈是因為你無能!我這麼說還不是為了你好?

而這些話,或許也是父母曾經年少時聽到的最刺耳的語言。當初覺得最刺耳的話,如今卻輕易地從自己嘴巴裡說出來。

從沒有認真對待過,被換位思考過的人,也很難去認真對待身邊人的情緒吧。而很多時候,所謂父母的權威,並不能保護孩子,反而是使孩子屈服的工具。

這些語言暴力,肢體暴力,漫不經心,輕蔑詛咒……所有負面的情緒堆砌在一起,會瞬間擊潰一顆心。

而在這樣的情景之下,一個孩子成長中那些曾經不被溫柔以待的瞬間,都會被無限放大,放大到心裡再難承受。

去年台灣有一部短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其中一集叫《茉莉的最後一天》,講述的是林媽媽放棄自己的高收入職業做回全職媽媽,將極高的希望寄托在女兒茉莉身上,茉莉成績優秀卻在升入高中後自殺。

圖片@新浪微博

茉莉希望媽媽發現自己身上的傷對她說聲「對不起」,林媽媽希望茉莉明白她的苦心對她說「謝謝」,就這樣,直到茉莉死,她們都沒能如願以償。

孩子和父母的情緒,或許永遠都無法做到平等對待。

父母的愛,到底是什麼?

寫到這裡,我想問的是:父母的愛,到底是什麼?

在我看來,父母的愛就是孩子的天地,承載著孩子的壓力,提升著孩子的格局,在這片安全穩定的環境裡,孩子才得以健康成長。

當孩子覺得脆弱無助向父母求救的時候,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也將會決定他們的一生。

幾個月前,有個短視頻刷爆朋友圈。說的是女兒在學校遭遇到語言暴力,回家向爸爸哭訴。

爸爸說,你不要怕,天塌下來,有爸爸給你頂著!

心理學上有個依附理論,是當時一名社會學家在研究孩子和母親的互動情景中得出的人的幾種類型,其中有一種是——迴避冷漠型

這一類孩子相對來說非常獨立,在媽媽離開的時候不會表現出很著急的樣子,而媽媽回來之後也不會表現出很熱切的歡迎。

這其實很不正常。

心理學理論上認為,當一個小孩子,向爸媽發出愛意或者求救的信號,如果信號超過七次沒有得到回應,那麼孩子就不會再發出信號,從而封閉自己的內心。

當這類孩子長大之後,遇到危險或者緊急的情況,都不會跟父母求助,甚至遇到開心的事,也不會主動跟父母分享。

父母或許會以為,這樣的孩子會很省心很獨立,但最終發現,這些孩子不僅不會表達害怕和傷心,甚至連親密和愛意也都不願表達。

另一方面,父母對孩子的愛,還應該基於平等和尊重,而不是來自巨人的輕蔑和刻意的排斥。

與父母的疏離,就是從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拒絕和打壓開始的。 成人往往會用經驗之談來控制孩子,不願去接納他們的各種情緒 ,如同上面說的迴避冷漠型。

而當父母們意識到孩子的主動疏離後,再想挽回,就已經來不及了。

就像那個縱深躍下大橋的少年的媽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消失在橋下,伸手卻再也摸不到他。

最簡單的那句話

我知道,父母也很難,從做父母的第一天開始,肩上就有著無法卸下的重擔。他們也想表達愛,可是往往忘記了恰當的方式。

他們會說: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我為了這個家放棄了很多;你別讓我失望……

可最簡單地那句話,卻在很多時候都忘了說。

我們經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被溫柔以待的孩子,也將會繼續溫柔待人,不被理解的孩子,也將不願去理解別人。

成長中的煩惱人人都有,不管孩子遇到什麼問題,身體受傷、校園霸凌甚至生存壓力,一個人無法承擔排解的時候,如果父母都無法做到共情和接納,那他就是茫茫人群中最孤立無援的那一個點,他除了絕望,還能怎麼辦呢?

雖然父母的愛是唯一指向分離的愛,看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心裡雖然敬畏成長,但依然想說——

孩子,如果你感到無助,身邊沒有任何可以依託的人,還有我,就在你身後。

創意策劃 / Parents全媒體中心

監製 / 金希

編輯/ 源滿

美術設計 / 佩琦

本文所有內容、圖片均屬原創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修改使用,謝謝

往期精彩內容

寫手招募

如果你是愛分享的媽媽或爸爸,有充裕的時間,見解獨到,歡迎隨時分享你的觀點,投稿至[email protected],成為我們的特約作者哦。

愛是平等和尊重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