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畫聖”吳道子:“蓴菜條”線描筆法鑒賞

一、吳道子“蓴菜條”線描由來及其藝術表現特點。

吳道子畫畫用線如“蓴菜條”, 最早記錄於北宋書畫家米芾的《畫史》。

書中所記吳道子繪畫“行筆磊落, 揮霍如蒪 (“蒪”與“蓴”通用) 菜條, 圓潤折算, 方圓凹凸, 裝色如新”。文詞中可見吳道子所用似“蓴菜條”線描作品, 行筆提按節奏鮮明、迅捷、粗細有致, 翻卷過渡自然, 停頓曲折有度, 線形飽滿。後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中記:“吳道子作衣紋或揮霍如蓴菜條, 李伯時、孫太古專作遊絲。”趙希鵠將吳道子的“蓴菜條”與顧愷之及李公麟的“遊絲描”作類比, “蓴菜條”圓厚明潤, 而“遊絲描”則謹細均勻, 兩者形質特點大相徑庭。

而元湯垕又繼承了前人的論說, 在他的《畫鑒》中記載:“吳道子筆法超妙, 早年行筆差細, 中年行筆磊落揮霍, 如蓴菜條。”湯垕則把吳道子早年的細筆拘謹之用筆, 與中年開始大膽揮灑似“蓴菜條”用線相比較, 來說明吳道子在藝術探索學習中的不斷進取創新。

以上三位對吳道子似“蓴菜條”用線的評說雖有側重, 但對其所用似“蓴菜條”線描品質讚賞是一致的, 故“蓴菜條”似的線描, 在畫史上成為吳道子人物畫標誌性用線之一。吳道子絕冠古今的畫作, 有似“蓴菜條”的線條, 後世一再讚歎, 比他稍晚的張彥遠對他的繪畫評說:“六法俱全, 筆跡磊落, 遂恣意於壁牆。”說他早年吸收張旭、賀知章書法養分, 又轉張懷瓘之言, “是張僧繇後身也”。

張僧繇繪畫曾以“點曳斫拂, 一點一畫, 別是一巧”擅名, 他的繪畫用線書意表達運用自如, 對吳道子用線的藝術風格形成應是產生過積極影響。對照張彥遠對吳道子的用線論說, 其作形神兼備, 更以氣韻神采取勝, 而這種“是張僧繇後身”的風神俊爽筆線, 包括了“蓴菜條”似的用線, 這說明, 從中年開始吳道子充分發揮這種極具書意表現的似“蓴菜條”之線, 這是他早年細密一路風格中所沒有的, 隨著中年放達縱逸的草書筆法和節奏的融入, 書意用筆的成分不斷加重, 使得這種似“蓴菜條”的線跡, 散發出巨大的藝術魅力, 這也正是他繪畫風格變化的原因, 據此推測, 吳道子“蓴菜條”用線行跡的出現, 是他繪畫風格的轉折點。

二、吳道子“蓴菜條”線條生命力。

“蓴菜條”, 是蓴菜煮熟後葉片卷曲圓厚之形狀。吳道子的線描極似“蓴菜條”,因而得名。 其實是吳道子對“蓴菜”的生、熟形狀進行仔細體驗後,結合平日的臨池用筆特點,吸收了自然萬物給予的藝術靈感,對線條筆跡的不斷提煉升華而獨創貌似“蓴菜條”風格特點的“吳家樣”。

“蓴菜條”線條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

第一、圓厚溫潤、雄強曠達。張彥遠曾對吳道子高超技藝舉例:“不用界筆直尺, 而能彎弧挺刃, 植柱構梁。”唐明皇曾要吳道子按他描述的夢中所見繪畫, 於是“道子奉旨, 恍若有睹, 立筆圖訖以進”。這些作畫記錄指的是吳道子用筆圓轉曲折, 始終保持中正挺拔的中鋒用筆,達到圓潤勁挺又恣意揮灑的藝術效果, 而這是吳道子中年開始運用“蓴菜條”似的用線方式具有的鮮明用線特徵,有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從外在表現看, 繪畫時大筆揮灑, 中鋒用筆間和轉筆, 提按強烈, 而使用線形成圓厚溫潤的圓條狀, 似“蓴菜”卷葉。

吳道子當時多作大幅寺廟壁畫, 因而這種圓厚感, 用筆需中鋒行進的前提下, 應是較粗線條, 且提按幅度加大, 所以北宋郭若虛評其用筆為“雄放”, 而蘇軾更以“道子實雄放, 筆所未到氣已吞”之語來形容其畫作中雄強奔放用線之強烈視覺衝擊力。宋米芾稱其“圓潤折算,方圓凹凸”。它不再只是單一的平面上的線條,而是具有了立體感。在此之前,中國畫中的線條只能起到勾勒外部形狀的作用;要表現陰陽、凹凸等立體透視,需要通過色彩渲染方能實現。吳道子的“蓴菜條”則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將線條加粗和加厚,形成線型的向背起伏,從而表現出物體的立體感和陰陽面。這就大大拓展了線條的表現力,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條的生命力也由此得到了延續和發展。在《送子天王圖》中,人物的衣紋線條變化多端,十分複雜。雙手提起時衣袖的飄動,端坐時手抓外袍的皺褶,行走時衣擺的翻卷,還有衣帶的各種側卷翻折,無不通過線條形態的變化清晰展現。

第二、飄逸飛動、運轉自如、筆力強健。吳道子所用之線, 米芾所言“蒪菜條”、趙希鵠和湯垕所記“蓴菜條”, “蓴”和“蒪”在古文中相通。 且從後人對吳道子作品評說看, 所提名稱, 給予了圓潤豐厚之煮熟的蓴菜的外形與品質特點總結,同時還綜合了“蒪”這種蒲草, 長帶穿行, 極適合筆墨縱橫揮灑時所表現出的似水邊長葉草本植物特性。吳道子用線以“似蓴菜條”的總結, 實則體察了蓴菜和蒲草兩種自然物象的外在形廓、物質特性。吳道子作畫非常講究整體的氣勢,這一點得到了張彥遠的大力推崇,如“神人假手,窮極造化,所以氣韻雄壯,幾不容於縑素”“是知書畫之藝,皆須意氣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作也”(《歷代名畫記》)。這種雄壯豪邁的氣勢,首先來自於運筆的快速。很多文獻中都記載有吳道子作畫迅速之逸事,如《宣和畫譜》稱他在長安興善寺作壁畫“不用尺度”、“立筆揮掃,勢若風旋”,致使“觀者喧呼,驚動坊邑”。《唐朝名畫錄》記其為舞劍名家裴將軍作畫,“舞畢,奮筆俄頃而成,有若神助”;又記其為唐玄宗畫四川山水,一日畫成“嘉陵江三百餘裡山水”。運筆速度的迅疾帶來了繪畫整體風格的徹底改變。不論是立筆揮就的人物,還是一日而成的山水,吳道子的藝術風格勢必不可能再像六朝時那樣意淡雅正,也不會像隋朝初唐那般精致、工麗。它表現為一種自信豪放、雄強博大的藝術面貌,是盛唐氣勢的自然流露,是正大磅礴的時代之音。

運筆過快很容易導致線條的浮滑軟弱,而吳道子的作品卻絕無此病。張彥遠形容他作畫“彎弧挺刃,植柱構梁,不假界筆直尺”,他畫人物“虯須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余”這些都充分說明其線條的筆力十分強健。據稱吳道子曾向草書大家張旭和賀知章學習書法,其超凡的筆力應該來自於抑揚頓挫的草書練習。他那如“蓴菜條”的用筆,亦即被論者稱為“蘭葉描”者,與傳統的繪畫線條大相徑庭,而與草書中的線條形態十分接近。再次是點畫離披,時見缺落。張彥遠將畫家用筆分為疏、密二體:“顧、陸之神,不可見其盻際,所謂筆跡周密也。張、吳之妙,筆才一二,像已應焉。離披點畫,時見缺落,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吳道子在描繪物象時並不拘泥於細節的相似,而注重對整體氣息的把握。他構形本就極為簡潔(筆才一二,象已應焉),再加上“離披點畫,時見缺落”,在作為構形主體的線條中往往出現類似於草書飛白的空隙,顯得“不周”。可是由於畫家主體氣勢雄強充沛,故畫面整體意氣充足,“幾不容於縑素”。

三、結語。

吳道子有“畫聖”之譽,其藝術水準達到了“古今獨步”,“後無來者”的地步,堪稱畫史上的神話。綜合各種記載與評論,結合後人摹本和當時壁畫的藝術面貌,可以看出這與他獨創的“蓴菜條”線描用筆是密切相關的。“蓴菜條”線描用筆具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是畫家主體生命力強盛的直接體現,需要極其熟練的用筆以及對自然本身深切關懷方可實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