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海思首入全球半導體十強,傳啟動“塔山計劃”推動國產化

文| AI財經社 唐煜

編| 趙豔秋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账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華為海思增長最大,進入全球十強

市場研究公司IC Insights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全球十大半導體廠商,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坐穩前三強,營收同比增長幅度高達40%,主要原因是為蘋果和海思生產7nm芯片。

在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中,成長幅度最大的是華為旗下的海思,年增長達49%,公司排名躍升了6位,取代英飛凌成功擠進前10強,是第一家在全球排名前十的中國半導體供應商。

這份榜單前十排名依此為:英特爾、三星、台積電、海力士、美光科技、博通、高通、NVIDIA、德州儀器和海思。 其中美國企業佔六席,韓國兩席,中國大陸一家,中國台灣一家。

然而,IC Insights特別指出,海思進入前十名的時間可能是短暫的,原因是美國對華為的製裁政策,使得華為海思實現高端芯片的設計和製造。

短期來看,華為遭打壓對台積電的營收也會造成一定影響。有業內人士對AI財經社估算,2019年台積電營收350億美元,華為海思佔其營收的14%,即49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為7nm訂單。但在二季度業績說明會上,台積電表示今年營收仍將同比增長20%以上。

IC Insights指出,目前許多排名前25位的半導體公司對第三季度收入的預期差異很大,比如英特爾為下滑8%,AMD為增長32%,差距高達40個百分點。下半年,排名或許會出現一些大的變化。

海思花了16年終崛起

2019年華為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發內部信宣布,海思的備胎全部轉正,華為海思這一部門才被推入公眾視野。但實際上,海思並非是一株小芽,已經是一家有十幾年發展歷史的芯片設計公司。

海思成立於2004年,是華為把原來中研基礎部人劃撥出來成立的全資子公司,最初只有幾百號人。而在海思成立前,華為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了芯片設計和商用化。公司成立後,先由公司董事徐文偉管理,剛開始以對外銷售機頂盒芯片、安防芯片以及手機基帶芯片為主,行銷較為高調。

隨著徐文偉去負責歐洲市場,徐直軍接手,海思進行了一輪重新定位,以服務好華為內部產品線為主,對外銷售的芯片,掙錢的保留,不掙錢的砍掉。海思的風格也轉變為低調做事。如今,海思內部分為兩部分,“大海思”和“小海思”:大海思負責麒麟手機芯片、天罡基地台芯片、鯤鵬伺服器芯片、昇騰AI芯片等產品,小海思主攻安防芯片、機頂盒芯片等產品。

圖說:徐直軍介紹華為人工智能芯片昇騰

海思成立早期並沒有麒麟芯片這一明星產品,是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力排眾議逼著做出來的。2011年華為成立消費者BG後,無線業務出身的余承東深知自研手機芯片的重要性——既能降成本,又能差異化,還能拿去做行銷賣點,下決心要自研麒麟。2014年,當麒麟芯片成為華為高端手機的賣點之一後,海思得以大發展。

然而,遇上當下緊張的中美局勢,華為海思未來的命運充滿變數。在上周五舉辦的一個會議上,由於美國製裁政策,華為手機芯片將成絕唱。但余承東還宣布華為要全面扎根半導體,在EDA工具、芯片IP、IC製造等半導體全產業鏈做突圍。這樣看來,海思部門不會解散,留下的員工或許會承擔起突圍半導體難點的任務。

據悉,這些年華為海思本身做了比較多的技術儲備,比如一些研發項目當下用不上,就會先鎖在文件櫃裡,等到合適時機再拿出來做成商業化產品。

此前,網絡流傳出華為“塔山計劃”,稱華為計劃選取一批材料、設備企業,不做重資產投入,而是以入股、合作研發的形式,幫助這些企業把生產線跑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