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肺鱗癌對放化療無法耐受後選擇K葯治療

葉某某,男,62歲。

診治經過

2015年下半年 吃東西開始嗆咳,一不小心就會嗆到氣管裡。

嗆咳

肺癌病人出現喝水嗆咳,多是由於腫瘤侵犯或壓迫或轉移至縱隔淋巴後壓迫了喉上神經引起的。

單側喉上神經麻痹時,對側黏膜感覺在進食和飲水時嗆咳癥狀就比較輕。

雙側喉上神經都麻痹時喉黏膜感覺完全消失,進食和飲水的時候因為沒有感覺到有食物通過,失去了正常的吞咽功能,聲門的開關也失去正常,食物容易進入氣管,所以就容易產生嗆咳。

2016年初 嗆咳頻率越來越高,幾乎每次都會嗆到。行胸部CT檢查:左肺上葉有個2.2 cm×2.0cm的結節,周邊有長短不一的毛刺。

2016年3月30日行肺切除術,切除的肺組織做病理分析。

2016年4月 病理報告顯示:左肺上葉舌段非角化型鱗狀細胞癌,伴壞死,腫塊大小2.5*2.2*2cm。支氣管切端未見癌累及。淋巴結未見轉移。

非角化型鱗狀細胞癌不同時期的治療方法

1、早期癌腫無深部浸潤及淋巴結轉移時,可將局部病變徹底切除,一般應較基底細胞癌的切除範圍更廣。切除後創面用皮片或皮瓣修復。手術前、後可考慮用抗癌化學藥物治療。

2、晚期癌腫有深部浸潤或已有淋巴結轉移時,除局部廣泛徹底切除外,手術當時或術後2周尚需作淋巴結清除術。在肢體的癌腫可考慮截肢。

3、晚期癌腫,全身情況不佳,不能經受根治手術者,可考慮放射、冷凍或雷射治療。

4、CLS生物細胞治療具有精確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是美國史丹佛(Stanford)大學最先研製的、具有高增殖能力和高細胞毒性殺傷腫瘤的免疫活性細胞。

2016年9月初 複查CT顯示:縱膈上又長了1.8cm×2.0cm的腫瘤。隨即安排二次手術,術後開始放化療。

2017年1月 總共做30次放療、6次化療,腫瘤基本控制住了。

2017年2月9日 複查胸部CT:左側胸腔術後改變,前上縱膈術後,左側局部胸膜增厚伴少量胸腔積液。左肺少量斑片、條索影,考慮術後改變可能。縱膈多發小淋巴結。

2017年5月初 自覺手抬不起來,推測可能是腫瘤轉移到腦,壓迫了神經。行腦磁共振檢查:無轉移灶。

2017年5月 癥狀加重,伴有低熱。早上37.5攝氏度,晚上38攝氏度,打點滴都沒法退燒。行全身PET-CT檢查結果顯示:腫瘤再次轉移,左臂腋下淋巴長了一個6.5cm× 6.2cm的腫塊。

2016年6月 在超音波引導下進行了淋巴結穿刺活檢,病理結果顯示:轉移性鱗狀細胞癌。開始進行25次放療,5次化療的治療方案。

鱗狀細胞癌

肺鱗癌第一個周期化療較敏感治療作用可達25%,第二個周期化療可達15%,第三個周期作用為5%,三個周期以後作用基本為零,肺鱗癌易複發轉移。

然而化療的近、遠期的毒副作用是十分可怕的。如近期毒副作用有脫髮、白細胞下降、噁心、嘔吐、食慾減退、機體免疫力下降;遠期毒副作用有肝腎功能衰退、抑製骨髓造血功能等。

2017年7月 結束治療後,每隔兩個月複查一次。

2017年9月 複查CT檢查:腋窩腫瘤變小,病情無進展。

2017年11月28日 增強CT結果顯示:左側胸腔術後改變,前上縱膈術後,左側局部胸膜轉移,伴少量胸腔積液,積液較上次檢查略增多,右肺上葉、中葉新發小結節灶,左側鎖骨上、下窩及左側腋下多發腫大淋巴結,轉移考慮;左肺新發斑片狀浸潤灶伴節段肺組織實變:兩肺散在慢性炎症。

疾病出現快速進展,且放化療對病灶已無作用。基因檢測結果顯示:無靶點突變。沒有靶向葯可選擇。

2017年11月底12月初 患者自行考慮中醫治療。中醫治療一療程後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在加重,左胳膊腫脹,腫瘤部位開始出現疼痛,剛開始一般的止痛藥能止住,後來疼痛加劇,止痛藥加量。

2018年1月 行CT檢查:腫瘤仍有進展,右肺上葉長了為8.5mm的結節。手臂腫脹加重。

2018年2月27日 醫生建議嘗試免疫藥物Keytruda(K葯)。

2018年3月2日 開始進行K葯治療。治療後自覺腫脹、疼痛、便秘、乏力等癥狀好轉。但出現了甲狀腺功能減弱。建議延長用藥的間隔時間,從原本三周一次調整為一個月一次。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簡稱甲減),是由於甲狀腺激素合成及分泌減少,或其生理效應不足所致機體代謝降低的一種疾病。按其病因分為原發性甲減,繼發性甲減及周圍性甲減三類。

1、甲狀腺製劑終身替代治療

早期輕型病例以口服甲狀腺片或左甲狀腺素為主。檢測甲狀腺功能,維持TSH在正常值範圍。

2、對症治療

中、晚期重型病例除口服甲狀腺片或左旋甲狀腺素外,需對症治療如給氧、點滴、控制感染、控制心力衰竭等。對於甲亢病人治療要防止過度造成甲減。

2018年3月23日 經半月內分泌治療後,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癌胚抗原6.13ng/mL。

2018年7月6日 鱗狀細胞癌抗原2.5ng/mL。

2018年11月1日 複查癌胚抗原1.84ng/mL。較之前下降,且恢復至正常範圍。

2019年1月 複查CT檢查示:左側胸腔術後改變,前上縱膈術後,左側局部胸膜轉移,伴少量胸腔積液,積液較前減少。右肺上葉、中葉小結節吸收消失。左側鎖骨上、下窩及左側腋下多發腫大淋巴結,轉移考慮!左肺斑片狀浸潤灶伴節段肺組織實變!兩肺散在慢性炎症。

2019年3月22日 鱗狀細胞癌抗原1.1ng/mL。較之前下降,且恢復至正常範圍。

總 結

2015年:嗆咳發病。

2016年初:嗆咳癥狀加重。行胸部CT檢查:左肺上葉有個2.2 cm×2.0cm的結節,周邊長有長短不一的毛刺。

2016年3月30日:行肺切除術。切除的肺組織做病理報告分析。

2016年4月:左肺上葉舌段非角化型鱗狀細胞癌,伴壞死,腫塊大小2.5*2.2*2cm。支氣管切端未見癌累及。淋巴結未見轉移。

2016年9月初:複查CT顯示:縱膈上又長了1.8cm×2.0cm的腫瘤。隨即安排二次手術。術後開始放化療

2017年1月:總共做30次放療、6次化療,腫瘤基本控制住了。

2017年2月9日:複查胸部CT:左側胸腔術後改變,前上縱膈術後,左側局部胸膜增厚伴少量胸腔積液。左肺少量斑片、條索影,考慮術後改變可能。縱膈多發小淋巴結。

2017年5月初:自覺手抬不起來,推測可能是腫瘤轉移到腦,壓迫了神經。行腦磁共振檢查:無轉移灶。

2017年5月:行全身PET-CT檢查結果顯示:腫瘤再次轉移,左臂腋下淋巴長了一個6.5cm× 6.2cm的腫塊。

2016年6月:在超音波引導下進行了淋巴結穿刺活檢,病理結果顯示:轉移性鱗狀細胞癌。開始進行25次放療,5次化療的治療方案。

2017年9月:複查CT檢查:腋窩腫瘤變小,病情無進展。

2017年11月28日:增強CT結果顯示疾病出現快速進展。放化療對病灶已無作用。基因檢測結果顯示:無靶點突變。沒有靶向葯可選擇

2017年11月底12月初:患者自行考慮中醫治療。中醫治療一療程後病情無好轉。同時出現手臂腫脹,癌症部位疼痛等癥狀。

2018年1月:行CT檢查:腫瘤仍有進展,右肺上葉長了為8.5mm的結節。手臂腫脹加重。

2018年2月27日:建議嘗試免疫藥物Keytruda(K葯)。臨床數據顯示K葯聯合化療治療肺鱗癌有效率接近50%。

2018年3月2日:開始進行K葯治療。治療後自覺腫脹、疼痛、便秘、乏力等癥狀好轉。但出現副作用:甲狀腺功能減弱。醫生建議延長用藥的間隔時間,從原本三周一次調整為一個月一次。同時進行內分泌治療。

2018年3月23日:經半月內分泌治療後,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癌胚抗原6.13ng/mL。

2018年7月6日:鱗狀細胞癌抗原2.5ng/mL。

2018年11月1日:複查癌胚抗原1.84ng/mL,較之前下降,且恢復至正常範圍。

2019年1月:複查CT檢查示:左側胸腔術後改變,前上縱膈術後,左側局部胸膜轉移,伴少量胸腔積液,積液較前減少。右肺上葉、中葉小結節吸收消失。左側鎖骨上、下窩及左側腋下多發腫大淋巴結,轉移考慮!左肺斑片狀浸潤灶伴節段肺組織實變!兩肺散在慢性炎症。

2019年3月22日:鱗狀細胞癌抗原1.1ng/mL。較之前下降,且恢復至正常範圍。

【重要提示】本公號【jiashushuo】文章信息僅供參考,具體治療謹遵醫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