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文學翻譯和研究名家西利爾•白之

白之十分看重研究方法的創新與運用。其譯研所涉領域廣博,從唐詩宋詞到元雜劇,從明傳奇到清代小說,再到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他均有獨到見解。

西利爾·白之(Cyril Birch,1925—2018)是飲譽世界的中國文學專家與翻譯家,專攻中國話本小說、古典戲曲及20世紀中國現當代文學。尤其是他對明清戲曲的研究,執西方漢學界之牛耳。

白之生於英國蘭開夏郡,並在英國完成了所有階段的學習,畢業後供職於母校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長達12年(1948—1960)之久。白之在英國為自己一生的漢學生涯打下了堅實基礎,歐洲漢學對白之有著十分深遠的學術影響。白之的漢學生涯恰好見證了英國完整的漢學專業時代,他是一位較為典型的成長於英國、由學院式漢學逐步向專業漢學過渡的漢學家,並成為《斯卡伯勒報告》第一批受益學者之一。無論其身處英國還是美國,他始終以英國第一代專業漢學家的身份,親歷了英國專業漢學發展流變歷程。在漫長的譯研路上,白之始終恪守以學術為本位的原則,所有漢學成果均由發自內心地熱愛中國文化而取得

在1960年移居美國之前,白之作為英國少數幾位中國話本小說研究專家,首開中國古典戲劇研究新局面。其博士論文《古今小說考》是英國第一部關於《古今小說》(又稱《喻世明言》)的專著(內含小說的譯文、論文長達499頁);1958年刊行的《明代短篇小說選》使其成為最早將中國神仙志怪小說翻譯到西方的人。移居美國之後,白之繼續發揚敢為人先的學術精神,其編譯的《中國文學選集·第一卷》(1965)和《中國文學選集·第二卷》(1972)是將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文本匯集並譯介成英語的選本文集,成為許多美國大學的指定教材,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進中國代表著作系列。他還是第一位將《牡丹亭》進行全本譯介的漢學家,其《牡丹亭》全譯本(1980)的譯介水準被學界視為無人能出其右,對中國古典文學在海外的傳播發揮了重大作用。他編撰的《中國文學流派研究》(1974)對中國文學史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與哈羅德·阿克頓、陳世驤合譯的《桃花扇》(1976)為西方讀者呈現出了最優秀的英譯本;其晚期譯作《明代精英戲劇選集》(1995)被列入《亞洲經典翻譯系列叢書》,學界視其為“歐美漢學史上首部較為詳細地介紹中國明代古典戲劇的著作”。白之《嬌紅記》全譯本(2001),首次為西方讀者揭開了“為愛而死”的主題。除此之外,他還選譯過《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鏡花緣》等其他諸多中國文學經典。從中國元明巨製到20世紀新文學,白之皆予以專文探究。

白之在畢生摯愛的中國文學研究和翻譯領域筆耕不輟,浸淫於斯,在西方漢學史上具有代表性意義。20世紀的中國,文學創作在歷經社會動蕩的洗禮與淬煉之後,開辟出一條嶄新的道路,在文學形式與創作技巧等方面均取得了累累碩果。面對中國文學的林林總總,白之始終表現出極高的學術旨趣,無不竭力研究,可謂窮盡畢生之力。

白之作為學術主體,是中西文學文化雙向闡發,以及互識、互鑒、互補的極好范例,很好地響應了“將漢學的發展演變放在各國社會與思想文化變遷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李學勤語)的學術呼籲。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他作為一名兼具歐美雙重學術背景的漢學家,且受日本漢學影響,其學術個性是基於民族歷史、個人成長環境及其本人對文學審美的追求等因素共同鑄造而成,也由此決定了他在世界漢學中不可替代的價值及意義

白之的漢學評論與譯研致力於跨文化的比較視域和方法創新。自20世紀40年代白之選擇中文作為自己專業的那一刻起,他便與漢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一生寫下不少書評,多刊於《亞洲研究》《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學報》《美國東方學會會刊》《中國季刊》等有著重大影響力的海外漢學研究刊物。其評述往往精練、客觀公允,並能適時提出建設性學術建議。他十分重視對海內外漢學研究學術前沿的把握,及時向西方世界評介中國優秀漢學著作,為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打開了另一扇重要窗口

縱觀其漢學生涯,白之堅持譯研結合,在跨文化的比較視域下,始終以文學為中心來開展漢學譯研活動。白之十分看重研究方法的創新與運用。其譯研所涉領域廣博,從唐詩宋詞到元雜劇,從明傳奇到清代小說,再到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他均有獨到見解。

首先,從其譯研內容上看,以中國文學為基礎,主要涉及明清白話小說研究,代表作有《明代短篇小說選》等譯著,以及被西方學界視為首篇從結構形式角度切入、系統研究中國白話小說的《話本小說的形式特點》等著述。在中國古典戲劇研究方面,代表作則有《牡丹亭》全譯本、《桃花扇》合譯本、《明代精英戲劇選集》選譯本、《嬌紅記》全譯本等譯著,以及《元明戲劇的翻譯與移植:困難與可能性》等論文。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方面,代表作有《“五四”時期的小說》等文章。

其次,從方法論上看,白之作為專業漢學家有著與前輩學者不盡相同的研究路徑。他的研究在西方傳統文獻方法的基礎上,注重從思想比較視野闡釋學術文獻的意義,實現了對前輩學者史跡考察研究範式的轉向。值得關注的是,白之在中國文學研究過程中,綜合借助文獻學、人類學、社會學等跨學科研究方法,對中外學者也不啻為一大啟發。

1960年,白之攜妻帶子移居美國,供職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直至1990年榮休。榮休之後,他繼續任該校榮譽教授,雖退出教學一線,實際上卻是退而不休,繼續進行漢學研究。經修改完善的《中國神話傳說》(2000)及《明代精英戲劇選集》《嬌紅記》全譯本(2001)等譯著皆是其晚年力作。

白之長期活躍於漢學教育教學一線,誨人不倦。其為人為學對英語漢學界的學術思想抑或對眾多漢學新秀的精神涵育,都起到了積極的激發和影響作用

2018年10月30日,94歲的白之在英國安然離世。縱觀其一生的漢學之路,從中國古典文學到中國新文學,皆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譯研對象,其各類漢學研究成果及長期堅守的一線教學活動,為中國文學與文化在英語世界的傳播作出了傑出貢獻。

(作者部門: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