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股票場外期權監管:暫停券商與私募的場外衍生品業務

  股票場外期權迎監管:暫停券商與私募基金開展場外衍生品業務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孫銘蔚 記者 林倩 來源:澎湃新聞

  4月10日晚間,暫停證券公司與私募基金開展場外期權的消息在市場上傳播。澎湃新聞記者從業內獲悉,券商確實收到監管部門視窗指導,自4月11日起暫停證券公司與私募基金開展場外衍生品業務,證券公司不得新增業務規模,存量業務到期自動終止,不得續期。

  一家中型上市券商的相關人士表示:“已經接到監管視窗指導電話,4月11日起,場外個股期權業務與私募合作不允許有一筆新增,監管無死角。”

  有私募收到的通知顯示:“受影響的交易對象包括所有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私募基金產品,其他金融機構、資管產品和企業不受影響;產品範圍包括所有場外衍生品;視窗指導範圍:所有券商;受影響時間:暫時措施,待新規頒布,按新規的標準執行。目前新規頒布具體時間未定。”

  場外期權市場火熱

  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場外期權的名稱略顯陌生。什麽是場外期權?

  場外期權在非集中性的交易場所進行的非標準化的金融期權合約,針對上市的個股設計,能夠覆蓋90%的股票(ST股、次新股等受到限制)。場外期權以做市商模式為主,由券商擔任所有投資者的對手方。

  簡單來說,客戶僅需按交易規模支付某一比例的權利金,就能在約定的時間以約定的價格買入或賣出約定數量的股票。

  場外期權交易模式

  我國場外期權自2017年開始爆發,年末存量交易筆數(5901筆)較年初(1700筆)增長247%,初始名義本金規模達到5011.36億元。從證券公司場外衍生品合約的交易對手來看,商業銀行、私募基金、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是場外衍生品市場的主要買方機構。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4月11日最新公布的場外證券業務開展情況報告(2018年第2期,總第29期)顯示,今年4月,證券公司開展權益類場外金融衍生品初始交易6220筆,場外衍生品名義本金規模新增1049.55億,環比增長36.48%。期權交易集中度上升4%、互換交易集中上升1%,場外期權與收益互換集中度分別為88.09%、93.16%。

  券商參與情況

  封堵個人參與場外期權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暫停券商與私募基金開展場外衍生品業務,主要是為防止私募基金出借通道給個人投資者,變相降低了個人投資者的參與門檻。

  星石投資合夥人、首席策略師劉可表示,由於A股市場只能做多,不能做空,因此機構可以通過購買期權對投資組合進行風險管理。部分個人投資者則通過私募機構或期貨資管產品參與場外期權交易,達到放大投資風險和收益的目的。

  事實上,按照規定,個人投資者是禁止參與場外期權業務的。2017年9月27日,中國期貨業協會發布《關於加強風險管理公司場外衍生品業務適當性管理的通知》,明確:

  一、風險管理公司不得與自然人客戶開展場外衍生品交易業務;

  二、風險管理公司應當嚴格落實投資者適當性要求,加強對客戶的資信評估,防範信用風險。

  自本通知發布之日起,風險管理公司應立即開展自查工作,完善相關制度流程,不得新增與本通知要求不符的業務。存續業務存在本通知禁止情形的,存續業務到期終止,不得續期。

  但隨著期權市場升溫,不少私募將場外期權門檻降低,使得原本僅限於機構的金融衍生品,普通投資者也觸手可及。

  有私募人士介紹,市場上衍生出規避監管的應對措施,比如招攬個人投資者和一些“合格”機構簽訂“委託代持”類型的投資協定,以機構為通道,或者以購買相關資管產品,和券商進行場外期權交易。還有部分機構則利用互聯網平台將場外個股期權違規兜售至不具風險承受能力的普通投資者,聲稱該類交易損失有限、收益無窮,明顯違背投資者適當性原則。

  某華東券商非銀分析師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衍生品業務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是當下監管重點之一,兩者都不能違背,可能的方向只有一個——提高門檻。對建設市場化金融體系的前景要有充分的信心,但更需時刻銘記於心的是,歷史和國際經驗告訴我們,風險充分可控的市場化金融體系,並不等於所有人都能直接參與的金融體系,確保對關鍵節點的控制力,是市場化體系穩健成功的根本性基礎。

  影響業務量較大的券商

  對於券商而言,場外期權規模佔比較大的券商,受到的影響會更大一些。

  華創非銀團隊認為,暫停並不意味著此後不再開展,這輪清理後監管層或將頒布相關規定,落實投資者適當性規範,從而再次啟動業務的開展,事項解讀不宜過度悲觀。

  華創非銀的觀點是,場外期權是一項幫助客戶提前鎖定收益、規避風險的業務,具有相當的合理性。證券公司從中賺取期權費與對衝成本的差價,差異化在於風險對衝和報價能力。去年是場外期權的發展大年,不少大券商在該業務已形成先發優勢,並陸續有新進入者。在一季度的股市震蕩下行中,已有券商進行業務規模的控制,減少風險頭寸,繼續看好大券商的競爭地位。

  如海通證券就在年報中申明了自身的風險把控:“2017年,除傳統的趨勢投資以外,公司還積極開展了期權做市、場外期權等創新業務。創新業務運作過程中公司堅持風險中性的投資策略,有效控制了業務開展過程中的風險敞口。”

  據安信非銀分析師趙湘懷測算,2018年行業個股期權業務利潤將減少33億-40億元,利潤佔比約2.3%-2.8%,由於期權業務市場集中度高(前五大券商市佔率在80%以上),對業務規模體量領先的券商具有較大負面影響,更對市場資金供給產生深遠影響。

  海通非銀分析師孫婷表示,券商與私募開展的多為個股場外期權,利潤率較高,靜態測算預計場外期權業務利潤下滑較大。券商與銀行開展的多為股指期權,費率較低;而與私募開展的為利潤率較高的個股期權。此次叫停私募場外期權業務後,預計對部分業務量較大的券商影響較大。靜態測算,預計2017年利潤影響體量在30億元左右,利潤佔比約2.7%,對行業整體影響有限,且不排除後續會有其他規範性檔案。

  對於私募機構的影響方面,申毅資產總經理申毅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股票多頭策略的私募相對來說參與場外期權較少,因此受影響較小;對主策略做衍生品的私募,主要做期權套利等策略,但也會參與一部分場外期權,暫停以後就少了一種交易策略,也少了一個避險工具;受影響最大的還是2017年之後成立的策略比較集中在做場外衍生品交易的私募機構,基本上業務全面暫停了。

  申毅同時認為,暫停不意味著以後再不開展,很有可能監管層會發出場外期權新規,之後再重新開放。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