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致命錯誤,希特勒嚴重低估了列寧格勒蘇軍的堅韌和頑強

原著 :〔德〕保羅·卡雷爾

譯者:小小冰人

聖彼得堡曾被叫做列寧格勒。二戰期間,納粹德國軍隊圍困列寧格勒近900天。經過頑強的抵抗,列寧格勒軍民最終於1944年1月27號解除圍困,贏得列寧格勒保衛戰的勝利。

列寧格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的角色,始於希特勒所犯下的一個致命錯誤。希特勒沒有按照“巴巴羅薩”行動的構想,在進攻莫斯科前便集中“北方”集團軍群的裝甲力量奪下列寧格勒,而是在當年1941年9月中旬突然中止了對這座城市郊區的進攻,並命令馮·萊布元帥將行動限制在包圍這座城市上。

是什麽原因使希特勒犯下這個錯誤?他為何不聽他那些戰地風雲指揮官的建議?他為何會寄希望於列寧格勒的迅速崩潰?他低估了這座城市蘇軍的堅韌和頑強。

統治列寧格勒的是日丹諾夫。1892年出生於馬裡烏波爾的這位烏克蘭人,是個不同尋常的人。他的頑強、決心和個人勇氣激勵起整座城市的抵抗。日丹諾夫向全世界做出了現代歷史上的第一個范例:在一片狹小的區域中,殘酷的總體戰意味著什麽。

說來也奇怪,與對陸地戰爭的興趣相比,希特勒不喜歡與水有關的一切。就像在敦刻爾克那樣,他對水的膽怯在列寧格勒再次誤導了他。他認為這座城市已被包圍,但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儘管夏季列寧格勒的陸上通道已被切斷,可這並不意味著被徹底包圍。列寧格勒的腹地伸向拉多加湖西岸,那裡的湖面只有20英裡,並不比多佛爾與加來之間的英吉利海峽來得更寬。沿著湖東岸,蘇軍構設起他們的主防線。

不可否認,在白天,湖上的航行要聽憑德國空軍的擺布,但在夜間卻並非如此。因此,從列寧格勒遭到包圍的第一天起,拉多加湖便為這座城市提供了一條逃學生線路。1941年10月和11月,德國人試圖以第39摩托化軍的快速部隊繞過這座湖泊,與位於斯維裡河的芬蘭人會合,從而徹底封閉包圍圈,但這個構想未能實現。

列寧格勒被包圍前不久,日丹諾夫便將城內軍工產業65000名重要的技術工人送出城外,並將40000節車皮的機械設備、機床和原材料轉運至俄國內地。這清楚地表明,1941年夏季,蘇軍統帥部已預料到列寧格勒將會失守。這也解釋了這座城市沒有對長期圍困做好相應準備的原因。

儲存的原料和食物很快便被耗盡。城內的居民和20萬士兵不得不通過空運獲得補給,因為僅靠一些小船在夜間偷渡拉多加湖是不夠的。但蘇聯空軍無法完成如此龐大的補給任務。11月14日至28日間,他們隻運入1200噸食物,平均每天86噸。

這個數字與一年後德國空軍運入史達林格勒的補給物資數量幾乎相同,對史達林格勒包圍圈內的25萬名將士來說,這是不夠的。但在1941年冬季的列寧格勒,城內的人口超過了200萬。專家們計算,要確保史達林格勒包圍圈內的25萬名德軍將士能活下去,每天需要的食物最低限度為306噸。而列寧格勒多達近十倍的人口不得不依靠這個數字三分之一數量的食物度日。

11月底,情況稍稍得到改善,這是因為希特勒忽視了另一個問題——拉多加湖結凍,冰面足有5英尺厚。列寧格勒與湖東岸的蘇軍防線恢復了穩固的聯繫。

穿過冰面的一條路線被蘇軍開辟為“列寧格勒的生命線”。夜間,卡車隆隆地駛過拉多加湖,但車上運載的主要是彈藥、零組件和軍工生產原料,食品被排在供應清單的最後。返回時,這些卡車會捎上城內的傷員、兒童、老人以及無法從事勞動任務的婦女。大約有80萬名居民通過這種方式被疏散。

但卡車耗盡了燃料,而整個蘇軍戰線上,燃料供應一直很緊張。於是,日丹諾夫派出他的勞動大軍,在冰面上鋪設起一條鐵軌,這條鐵軌與拉多加湖另一端的沃爾霍夫斯特羅伊—莫斯科鐵路線相連。冬季期間,通過這種方式,每天可將4000~5000噸物資運入城內。但即便這樣也無濟於事,因為運入城內的物資中, 80%是用於軍工生產的原材料,這座饑餓的城市,仍忙著為整個前線生產迫擊炮、衝鋒槍以及最重要的坦克。

1942年夏季,日丹諾夫的勞動大軍完成了一項尤為了不起的壯舉:他們在拉多加湖湖底鋪設了一條電纜和一根輸油管道。斯維裡河上的沃爾霍夫發電站,為列寧格勒的兵工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電力。待湖面再度凍結時,冰面上又架設起一條高壓電線。

饑餓是一種可怕的誘因,它迫使每一個居民投身於勞動大軍或戰鬥營中。不參加勞動或戰鬥的人得不到任何食物,只會被餓死。列寧格勒的損失沒有被準確統計成數據。蘇聯方面的資料來源指出,死亡人數達到60萬至70萬人。日丹諾夫和黨組織通過動員平民所完成的勞動和防禦任務令人難以置信:32000名婦女和姑娘充當隨軍護士;列寧格勒90%的共青團員在前線參加戰鬥;60萬名兒童和青少年不停地投入到城市防禦工作中。他們挖掘了440英裡的防坦克壕——除了鍬鎬,他們沒有其他任何工具。他們用樹乾搭建起200英裡的障礙,並構建了5000座地下掩體。官方公布的數據是,列寧格勒投入了60萬名青少年。人們不得不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支勞動大軍中包括9歲的孩子,甚至有可能連8歲的孩子也參與其中。

如此大規模動員平民的方式,歷史上從未有過,在其他任何地方也未曾出現過,可它居然獲得了成功。

零下40攝氏度的酷寒中,這些餓得發抖的孩子們挖掘著防禦工事。饑腸轆轆的工人們則在被炮彈炸毀、冰冷的廠房裡從事工作。每班工作時間長達12~14小時。然後,他們拖著渾身的疲憊回家。家裡,沒有燈光,沒有水;一旦家具和書籍被燒光,爐內就再也見不到火焰。第二天,他們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場所。沒有出現的人就得不到食物。

最可怕的場景莫過於運送死者。在我們現代化的城市中,幾乎看不到一具死屍,可在這裡卻數見不鮮,人們對此早已麻木。一個男人,一個女人,或者通常是一個孩子,拖著一輛小車,或是一具粗糙的雪橇——有時候僅僅是幾塊木板——上面擺著一具用破布或報紙覆蓋著的屍體,就這樣把它們拉到墓地的群葬坑。

在這種可怕的場景後,日丹諾夫和黨組織繼續保持存在。不僅僅是存在,他還一次次拜訪各位將領:“我們必須進攻!我們必須穿過施呂瑟爾堡的瓶頸地, 恢復與沃爾霍夫方面軍的聯繫!”

他不知疲倦地製訂各種計劃,並將其呈交總部。這些計劃都基於相同而又簡單的原則:涅瓦河上的蘇軍第67集團軍向東發起一次突破,與此同時,沃爾霍夫方面軍的突擊第2集團軍從另一端發起進攻,與列寧格勒的部隊取得會合。兩支部隊之間,最窄處不到9英裡。900天內,這9英裡一直是列寧格勒戰役的焦點。

軍事上的錯誤決定最糟糕之處在於,它們總是會造成一連串進一步的錯誤。1942年春季,希特勒意識到1941年秋季自己在列寧格勒的問題上犯了錯,他決定予以糾正。“必須奪取列寧格勒!”他在指導1942年作戰行動的第41號指令中這樣說道。

曼施泰因奪下塞瓦斯托波爾這座世界上最堅固的堡壘後,希特勒決定將這位元帥和他的第11集團軍以及威力強大的超級重炮調去攻打列寧格勒。

但將一年前正確無誤的決定照搬到此時就大錯特錯了。就1942年夏季而言, 德軍的戰略重點在南翼,對伏爾加河和高加索地區的攻勢正在進行中。在那裡,在這個決定性時刻,應該集中一切可用的力量,包括第11集團軍。史達林格勒戰役很快便為該集團軍的缺陣付出了代價。

但希特勒當時聽不進任何批評意見,他命令必須奪取列寧格勒!但列寧格勒將證明一句著名的話語:“世事如潮,如能乘風破浪,則可功成名就;如若貽誤時機,則將一事無成。”(《尤裡烏斯·凱撒》, 莎士比亞)

摘自《焦土:蘇德戰爭 1943-194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