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卡梅隆對話劉慈欣:以中國目前的經驗來拍《三體》有困難

卡梅隆(左)對話劉慈欣(右)

鈦媒體注:在18日舉行的“詹姆士·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對話劉慈欣”《阿麗塔》電影主題宣發活動上,科幻大師級導演、《泰坦尼克號》、《阿凡達》的操刀人卡梅隆在與雨果獎獲得者劉慈欣進行了對話,這兩位電影產業鏈上下遊的大拿就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彼此的關聯和使命、科幻產業的詬病等議題,進行了巔峰對話。

談起劉慈欣的暢銷科幻巨製,卡梅隆對《三體》作品中的內容如數家珍:1800多頁的超光速移動、遵循了怎樣的科學規律、聯想起六十年代的偉大的科幻作家海倫和克拉克……

他還表示,劉慈欣應該把《三體》拍出來,他自己在美國也竭力推廣了。“如果你突然在美國看到宇宙飛船,一定是(有人)看了您的小說。

《三體》這個電影項目在中國早已啟動多年,卻一直處於“難產”狀態。劉慈欣在現場也表明了原因。

“從我自己來說,我倒是希望拍一些比較容易的,至少是視覺上、故事上比較容易一些的,《三體》以我們目前的經驗來說有一定困難。”

卡梅隆也承認《三體》拍攝電影難度很大,在他看來,《三體》如果拍成電影,就要按照6部電影的體量去拍,才能拍出這部作品的深度和廣度。

好在此前不久由劉慈欣原著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累計票房達36.51億元,超越《紅海行動》成為內地電影票房亞軍,並且登頂近五年中國電影北美票房榜。因《流浪地球》的叫好又叫座,許多人稱今年為中國電影的科幻元年。這部春節檔的科幻電影大獲成功,終於為內地的小眾科幻市場燃起了一把火。

就在本周五,卡梅隆監製的好萊塢大片《阿麗塔》即將接檔中國科幻里程碑之作《流浪地球》,中美之間的科幻鴻溝,在跨越數十年的技術與內容斷層之後,終於漸漸彌合起來。

科幻小說的創作和科幻電影的創作是兩個極端:《流浪地球》有7000人在做,而小說只有一人寫

在談到科幻電影與科幻小說的創作與產業差異時,劉慈欣認為目前科幻小說的創作和科幻電影的創作是兩個極端。劉慈欣在提到《流浪地球》電影和小說的創作團隊比較時,無不感慨國內缺乏優質的原創內容。

“科幻小說是一個人在寫,科幻電影是一個巨大的團隊在做,像《流浪地球》,是7000人在做的。”

這種畸形的業態使得科幻電影的視覺效果在不斷的提升,而內容卻乏善可陳,兩者存在明顯的斷層。這也是數十年來國產科幻片難有突破性進展的根本原因。

在劉慈欣的眼中,科幻電影本身是特別高成本的科幻片,更適合原創的劇本,而不適合改編,而國內很缺少科幻編劇,這是科幻電影發展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產業上遊獲利少,下遊卻常常能賺得盆滿缽滿,這或許是產生這種倒三角IP架構的原因。

然而,文學的商業化是否就能開啟科幻電影的新紀元呢?

關於這一點,劉慈欣又是彷徨的。這位科幻大師常年被惡魔式的念頭糾纏——小說的影像化。

“我寫故事的時候,盡最大的努力不去想會不會變成電影,會不會很容易變成電影。”

因此,科幻電影從產業鏈上遊就開始的商業化運作,更多的小說家、編劇參與,會不會帶來更優秀的作品,也未可知。

科幻電影使命:阻止不好的未來發生

為什麽要拍科幻電影?那些虛妄、奇幻和未知,只是為了開啟人類的腦洞,為人們百無聊賴的生活增添一些刺激的元素麽?

卡神(粉絲對卡梅隆的愛稱)在和大家分享科幻電影的使命時,引用了一句老話:“科幻電影不是預測未來,科幻電影是阻止不好的未來發生。”

不論編劇、導演還是作家,科幻會提前去考慮到這樣一個壞的結局,去規避它。所有的內容創作者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我們對科技又愛又恨的情感,技術可以摧毀我們,可以讓生活非常糟糕,可以摧毀世界,可以摧毀現代世界,也可以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可以解決核戰爭的問題。”

卡梅隆認為,這也是科幻影片需要折射的情感:對未來的恐懼、對人性的思考、對人工智能的疑懼,然後通過這些呈現引發人類的思考,就可以盡可能將不必要的科技扼殺在搖籃中。

電影《阿麗塔》也是如此,人類和半機械人的愛恨糾纏引發閱聽人對人與機器的二元對立的思考,同時,最終的人與半機械人的愛情,又為未來科技的人機發展預設了美好的願景。

從整個宇宙的變化、到自然與人性的碰撞,卡梅隆尋思,科幻不一定要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但需要一個關於未來的、樂觀的故事。

相較於科幻小說,科幻電影存在滯後性

因為先有劇本、後有影像的藝術特點,電影之於小說,大都存在著滯後性。而在導演卡梅隆看來,由於科幻題材對特效要求的特殊性,這種滯後尤為明顯。

在投身於導演行業之前,卡梅隆是一位編劇。他表示,過去四五十年前,科幻電影重要的任務是要把三四十年代的一些已經很成熟的科幻理念,用電影的方式普及到大眾。

“文學一直是在前沿,但是電影的觀眾比較挑剔,他們不一定喜歡這些很黑暗、很陰暗、反烏托邦的故事。”

介紹到科幻電影的發展歷程,卡梅隆談到,電影閱聽人和小說讀者之間,對於題材的抉擇、視覺效果的追求和哲學內涵的探尋,都有著很大差異。

“七十年代的科幻小說流行黑暗主題,講核武器,或者流行病,都是非常悲觀的,電影觀眾並不愛看,大的電影公司也就不推這樣的產品。突然,在七十年代末出現了《星際大戰》,改變了一切,科幻就又流行起來了。”

科幻電影的發展就是在閱聽人的審美變化和文學流派的發展中,裹挾著前進。

此後,超級英雄類的科幻又興起,但是這些避免了一些很純粹的科學問題,現在有漫威、DC這些超級英雄的科幻世界,又有像降臨這樣一些嚴謹、認真的科幻文學類的。

活動的最後,劉慈欣和卡梅隆都表示,我們必須從科學中尋找故事資源。

雖無法驗證理論,數十年來,卡神選擇在編劇、拍片時遵循科學規律;而劉慈欣,則始終把科學當作一個故事的礦藏,從裡面提取資源。這就是二人不滅的科幻神話之匙吧。(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陶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