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典文學作品中頻繁露臉,古代的“涼州”到底是什麽地方?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這麽一個地方是頻繁露臉,這個地方一出,蒼涼的邊塞氣息便迎面而來,這個地方便是涼州。

涼州是哪裡?

其實一直到現在,我國仍然有涼州這個地方,它是一個市轄區,隸屬於甘肅省武威市,那麽古代的涼州是指的這裡嗎?

這個問題要說清楚,我國現在還有荊州、揚州的地級市名稱,但兩漢三國的荊州和揚州顯然指的不僅僅是那一小塊地方,而是一個大的地區,涼州其實也是一樣,它一開始不是指的一個城市,而是一大片地區。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大帝分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這之後的“州”其實還不是行政區而屬於監察區,既各負責本部即一個地區的若乾郡國,進而形成了刺史部或“州”的概念。

涼州,便是這十三州之一,其下轄隴西、天水、安定、北地、酒泉、張掖、敦煌、武威、金城、西海10郡,治在隴縣(今陝西省隴縣),轄域約為今甘肅、寧夏、青海三省區湟水流域,陝西省定邊、吳旗、鳳縣、略陽等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等地。

至於為什麽叫涼州,那得名倒是簡單,因為這裡“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也就是說,就是因為冷。

涼州的核心,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這是漢武帝打下來的土地

涼州屬於王朝的西部邊陲,這裡很多地方本來是匈奴的,是漢帝國新收納的疆土,漢朝實行大量移民實邊政策,將大量的漢人移居此處,充分利用當地的肥沃綠洲,河西農業生產快速發展。歷史上有名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也就是所謂的“河西四郡”,也在此時建立起來。

不過,這裡仍然屬於邊塞,涼州再往西,那就是西域了,脫離了傳統意義上“中原”的概念。

在王莽亂政時期,涼州因為地處邊塞,所以被軍閥控制,一直到東漢初期才重新被中央控制,漢獻帝建安初年,分涼州河西的酒泉、張掖、敦煌、武威、張掖居延屬國5郡置雍州刺史。建安十八年(213年)省涼州入雍州(雍州是傳統漢地九州之一,涼州本來是屬於雍州的,但雍州後來在王莽時期再設)。

義,“涼”成為這一片地區的代稱,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分雍州河西地區的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西郡8郡複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今甘肅武威,當時屬於武威郡姑臧縣)均為涼州治所,但轄域僅及今甘肅省黃河以西地區。

涼州這個地名仍然有相當的象徵意義,東晉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這麽多割據政權,都以“涼”為國號,都曾建都於姑臧。

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原大亂,原本處於荒涼邊塞的涼州因為政治上相對穩定,反而成為了世外桃源一般的地區,史書稱“於時天下喪亂,秦雍之民死者十八九,唯涼州獨全”。涼州刺史張軌(他也是前涼政權奠基人)治下的涼州,是當時天下亂世中的“避難之國”,所以由中原來涼州避難的人民之多,號稱“日月相繼”,在張氏政權數代經營下,涼州總共享受了長達約六十年的和平,這相當不易。

三國時期,諸葛亮就有攻佔涼州的打算

公元376年,前秦苻堅滅前涼,以中書令梁熙為涼州刺史,涼州割據局面結束。

公元385年,前秦經營西域的大將呂光回師至姑臧,殺梁熙,自領涼州刺史,呂光後來得知苻堅已被後秦姚萇所殺,遂於公元386年自立為王,史稱後涼。呂光這個武人對於治國沒有經緯,在位期間,四處征戰,窮兵黷武,涼州大亂,在各方勢力交戰中,涼州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權,後來鮮卑、匈奴、羯、氐、羌等民族不斷起兵割據於此。

當時有“一成、一夏、二趙、三秦、四燕、五涼”等國,史稱“十六國”。其中的“五涼政權”即為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和西涼。岑參有《題金城臨河驛樓》詩:“左戍依重險,高樓見五涼。”一直到北魏,才稍微穩定些。

北魏時因地理因素,改涼州為敦煌鎮。太和十四年(490年)複置涼州。西魏時分涼州西部置西涼州。北周時因處於西域的軍事要地中,設置涼州總管府於此。北周時管有武威郡、番和郡、廣武郡、泉城郡共4郡。

隋唐時期,“州”已經漸漸成為二級行政區劃,而不是漢代的一級行政區了。這個時候涼州地區的建制在“涼州”和“武威郡”之間不斷變化,北宋天聖六年(1028年),這裡改為西涼府。

元代時設永昌路。明清稱涼州府。民國初,置河西道(後改稱甘涼道)。宋朝明道元年(1032年),李元昊攻涼州,從此,涼州屬西夏版圖。

元代時設永昌路。明朝的涼州只是一個衛,屬於甘州涼州衛,相當於縣的建制。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涼州衛置涼州府,改涼州衛為武威縣,民國初,全國廢府,置河西道(後改稱甘涼道)。

涼州這個地名開始消失了一陣,一直到2001年5月9日,撤銷武威地區和縣級武威市,設立地級武威市。原武威市設立涼州區。“涼州”一名才重新出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