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98歲“掃地僧”火了!每天上班9小時,愛喝小酒愛吃肉

“我奉行的信條就是5個字,

過好每一天。”

作者:許曉迪編輯:陳佳莉

7月初的南京,已是盛暑溽熱。

早上7點多,98歲的沈燮(xiè)元從家裡出發上班——先乘18路公車,再到新街口轉3路。

他習慣早點出門,車好走,空位多。一路上,他會默默觀察車上的乘客,那些坐著不停抖腿,連帶著四周座位一起顫動的人,“人品不行”。

快點半小時,慢點不到一個鐘頭,他在目的地南京圖書館站下車。

9點上班,年輕的同事們還沒到,古籍部辦公室的門鎖著,他坐在圖書館閱覽區的長椅上,隨手翻著一本雜誌。雜誌是從同事那兒借來的,他說有好多新名詞看不懂了。

對這個時代,他仍有強烈的好奇心。當年為了看綜藝《非誠勿擾》,把電視從黑白換成彩色的。現在,他更關心國際風雲,每天晚飯後鎖定CCTV4,看看烏克蘭局勢,分析一番:“拜登是個妄想家。”“岸田文雄橫插一腳,關他什麽事?”

快9點了,他起身,走向辦公室。

看著走廊裡那個微微駝背、緩緩前行的背影,打掃衛生的阿姨感歎:“這老頭兒,有時來得比我都早。”

2022年初,B站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2》的熱播,讓與古籍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沈燮元成為年輕人口中的“南圖掃地僧”。

四年級能寫古文

沈燮元生於無錫,在蘇州長大,雖曾就讀教會學校,接受洋派教育,但從小自學古文,四年級能寫文言作文,引得老師驚詫。

抗戰勝利後,他考入蘇州美專,畫素描,也學中國畫,結果因為眼睛近視,只上了一個學期,轉考無錫國專。

考試要求用文言文寫一篇自傳,對他來說是“小菜一碟”。發榜時,他得了第二名。

學校附近有一個合眾圖書館,創辦於1939年,由金融家葉景葵、出版家張元濟發起成立,版本目錄學家顧廷龍擔任總乾事(館長)。

24歲的沈燮元從國專畢業後,成為合眾圖書館的乾事,專事編目,從此再沒換過工作。

時局緊張,在當年燈紅酒綠的上海灘,蒲石路(今長樂路、富民路轉角)746號的合眾圖書館從沒有掛出自己的招牌。它的前門緊閉,後門卻迎送著一批批大學者——顧頡剛、鄭振鐸、錢鍾書、徐森玉……

錢鍾書住在蒲石路的蒲園,離“合眾”不遠,常來看書。

“那天顧老(顧廷龍)不在家,聽見門鈴響,我去開門,一看是錢先生。他頭上戴一頂法蘭西帽,穿一身中式絲絨棉袍,一雙皮鞋,手裡拿著一根stick(拐杖)。一聽我的無錫口音,聊得很投機,說有空到他家玩,留了個地址給我。”

1949年春天,勉力支撐10年的合眾圖書館,已奄奄一息。

沈燮元每天仍去圖書館上班。走在路上看不到一個人、一個兵,他也不害怕。

國民黨軍隊還在負隅頑抗,圖書館被佔作據點,大門口堆了沙袋堡壘,圖書館的日常工作停頓。

“顧老就讓我抄清代吳大澂(chéng)的《皇華紀程》,兩萬多字,用毛筆寫的,抄了個把禮拜。書抄完,奇怪了,上海解放了。”

“合眾”迎來了新生,4年後捐獻給人民政府,改名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1958年並入上海圖書館)。

上海解放後,中斷已久的交通恢復,沈燮元想回家看看。臨行前,顧廷龍對他說,路上好走便回來。他沒回去,而是將自己的後半生交給了另一座圖書館。

“出差”10年

1955年10月,沈燮元來到南京圖書館,開始了與古籍打交道的日子。

一種古籍有哪些版本,哪個本子好,哪個本子劣,流傳過程中存在哪些謬誤,這就是版本目錄學,一門記載圖書版本特徵、考辨版本源流的學問。

在中國傳統學術中,版本目錄是治學的門徑;在現代人眼中,卻難免艱深枯澀。

“古書很深,裡面有好多問題,要懂文字學,要懂音韻學,看印章要懂篆文,看毛筆字要懂書法。有時候看一篇序,一個草書不認識,橫在那裡,整片文章都讀不通了。所以(研究)古籍做出成績太難了,比較苦,弄個高級職稱很不容易。”

在這個冷板凳上,沈燮元一坐就是60多年。

常年在圖書館編目的實戰經驗讓他練就了一副火眼金睛,通過觀察行格、避諱、刻工、紙張、字體、印章,鑒別出古籍的版本及真偽。

因為對古人的“戶口身份”了如指掌,顧廷龍先生曾戲贈他一頂“派出所所長”的桂冠。

每年春天和秋天,沈燮元會到上海、杭州、蘇州、揚州等地為館裡買古書。

南圖的十大“鎮館之寶”中,兩部是沈燮元買回來的

因為“識貨”,1978年沈燮元接到一個任務,參與《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編纂,並擔任子部主編。

善本,指那些具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又流傳較少的珍貴古籍。

周恩來總理在病危之際提出,要盡快把全國善本書總目錄編出來,由此開啟了中國近百年來最為浩大的一次古籍善本書目編纂工程。

在北京,編委會住在北京香廠路國務院招待所,當時物質仍然匱乏,一天隻吃兩頓飯,上午10點一頓,下午4點一頓,其余時間,都置身於全國各地大小圖書館、博物館等781個部門、13萬多張善本目錄卡片的汪洋大海中。

在沒有電腦和互聯網的時代,他們只能憑借自己的經驗和學識,一一查核每張卡片的書名、卷數、作者、版本等各項著錄是否正確。

上海圖書館的沈津私下調侃:“我們這些人成天和卡片打交道,都成了片(騙)子手了。”

1995年3月,《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歷經18年最終完稿,被認為是國內目前最具權威性的古籍善本聯合目錄。

從初審到定稿,沈燮元參與了整個編纂過程,在北京和上海兩地共“出差”了10年。

過好每一天

在某些地方,沈燮元有自己的執著。

他不太信任電腦。

“劈裡啪啦地打,印出來發現錯了。有些是同音字,比如‘嚴文鬱’打成了‘嚴文鬱’;有些是字體的問題,比如‘春晝(晝)堂’打成了‘春畫(畫)堂’。”他在本子上一筆一畫地寫下這些訛誤,“就瞎搞,架子上的正式出版物,隨便翻翻就見好多錯字,這個不行,害人的。”

他手頭正在整理清代藏書家黃丕烈的題跋集《士禮居題跋》,80萬字的書稿,他全部手寫。

吃飯,他有自己的口味。

他熱愛蘇幫菜,吃了幾十年南京菜,覺得除了鹽水鴨,其他東西都不好吃。他曾經手寫過一份菜單並附簡單做法,請年輕的同事列印下來,交給食堂師傅。

喝酒,他喝了一輩子。

年輕的時候喝多了,還曾醉臥在蘇州忠王府的大殿前。如今每晚回家也要喝點,一杯黃酒或一罐啤酒,白酒不碰了。

“有時出去聚餐,年輕人請我喝茅台,一個小杯子,喝一點點。年齡太大了,不敢讓我多喝。”

“生活要有規律,絕對不能熬夜。要起居有節,要控制飲食。希臘人講,認識你自己,這句話不容易,我們哪曉得自己啊?我們總是放縱自己,這不行,要管好自己,自己是最好的醫生,所以我什麽毛病都沒有。大夫說我的心髒年輕,像三四十歲的人。”

2018年,《沈燮元文集》出版,深耕古籍60余年的著述匯總起來,只是不厚的一冊。

這一代古籍研究者都沒有留下鴻篇巨著。當年參與《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人,主編顧廷龍,副主編冀淑英、潘天禎都已過世,編委會的成員也大半凋零,沈燮元成了少數的“碩果僅存”。

“我今年98歲,從來不想這個年齡,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生活越簡單越好,不要胡思亂想,我奉行的信條就是5個字,過好每一天。”

B站關於他的紀錄片火了之後,並沒有改變他的生活。

每周一至五,他依舊風雨無阻地上班,每天八九個小時,坐在靠窗的工位裡,埋首滿桌的書本資料。

中午11點40分,他慢慢溜達到食堂,拿著餐盤打飯,有葷有素有湯,坐下慢慢吃。吃完飯,他不午休,還有滿桌的校稿等著看。

《士禮居題跋》只是前奏,他要做自己的“黃丕烈三部曲”,題跋集之後,還有詩文集和年譜。

年輕人替他著急,他的心態卻很好:“黃丕烈弄不完,我不會‘走’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