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記者手記:溜索村孩子每天攀升千米山路 曾是兵王的他都跟不上

攝影手記 | 陳傑

運營 | 黃夏雯 劉靜

出品 | 新京報×騰訊新聞

2018年底,我在貴州省畢節市其它地點調研扶貧時,從一個企業的扶貧幹部那裡得知了地處牛欄江大峽谷的溜索村,即花果村大石頭組。

他說,溜索不難,難得是村民出行,尤其是村裡的孩子們上學太難,他們每天凌晨四點多打著手電,從谷底到谷峰的花果村小學讀書,路程大概8公里,攀升高度有1100多米,沿途要摸黑攀爬陡峭的山崖。

他和同伴曾經嘗試在白天體驗孩子們走的上學路,在村民的帶領下,他們走了5、6個小時才到了學校。他說:“(路途)累得讓人絕望!”那一趟走下來,他休息了多日,極度酸痛的腿部才緩過來。

2016年到2018年,我和《新京報》首席記者劉旻曾經探訪過新疆、四川、甘肅、貴州、雲南等諸多極貧之地,其中包括懸崖村,我們深知一些貧困之地的成因極其複雜。我們將溜索村納入我們2019年調研的點,希望將來了解了真實情況後,通過翔實的記錄、採訪以及傳播,力所能及地推動改變。

2019年2月25日,是孩子們開學第一天,我們決定去實地探訪。為此,我們專門系統訓練了10天體能,跑了大約7個萬米,把體能調整了接近最好狀態。

“工作再難做,我也要堅持勸說有孩子的家庭早日搬離”

牛欄江所在的峽谷深度和長度排在全國前十,根據地理位置分析,溜索村在最為險峻的地段。谷底海拔在1100多米,谷峰在2200-2400多米,且是自然災害多發之地。

我們提前3天到達威寧縣,與對口部門的扶貧幹部,以及30多歲的花果村委副主任劉述參碰面。

當地幹部告訴我們,貴州省最貧困的地方是威寧,威寧最貧困的地方是海拉鎮,而花果村是海拉鎮最貧困的村,溜索村是最艱苦也是最難脫貧的地方,幾乎都是貧困戶。

2017年,大石頭組被納入整體搬遷點,易地搬遷安置點是威寧縣城。目前,全村一半以上已經實施搬遷,還有29戶,一部分在等待搖號選房,還有10戶因各種原因不願意搬遷。在不願意搬遷的家庭中,有4戶12個小學生在花果小學讀書,4戶7個中學生在海拉中學讀書。

劉述參說,他這兩年幾乎全泡在村裡,勸說鄉親搬遷,他說:“我是大石頭組走出去的第一個高職生。這條上學路,我讀小學、中學時走了多年,我知道孩子們上學有多苦。工作再難做,我也要堅持勸說有孩子的家庭早日搬離這裡,不要讓孩子們再這麽受罪。

第一次溜索過江,手腳並用的走訪

23日中午,我們從威寧縣出發,不到200多公里的路程,跑慣了當地的山路的越野車司機開了5個多小時,才到達距離大石頭組還有15公里的一處客棧。司機說,最近在修路,好走多了,否則一個月前,8小時也到達不了。到雨季,泥石流頻發,有的路就斷了。

24日,我們出發到村裡調研。沿途我們看見兩江之間的峽谷分布著許多羊腸小道,順著谷底往前延伸,通往分布在懸崖上的一個個山洞,其中一些是在懸崖上開辟的棧道。劉述參說,記得他小的時候,那些地方還住著人,有些崖洞有幾百平米大小,後來人們就逐步搬遷出來了。

隔江相望就是貴州的大石頭組,兩江之上,有一條百米溜索相連,距離谷底大約10-20米。劉述參說,往下遊不到一公里還有一條溜索到下寨,以前大石頭組有5條溜索。

時值枯水期,流經大石頭組的牛欄江水量不大,但人無法通過。大石頭組和槽槽組之間裸露的牛欄江河谷,布滿大石頭,有的直徑達6米,水流在大石頭縫隙中迂回穿過。

我們取道位於上寨的溜索。第一次溜索過江,有過諸多探險經歷的我一開始不以為意,從容跨坐在連接著滑輪的兜套上,綁好安全繩,溜索滑動。人一離岸,心裡還是有些忐忑,尤其看見底下的巨石,想到要是這樣摔下去,一點活命的機會都沒有,抱著滑輪外沿的手更緊了。

劉述參說,到雨季,江水暴漲,浪花都能濺到腳上。

大石頭組分上下寨,兩寨之間相隔一公里多,寨子幾乎就是建在巨石坡上,寨子裡沒有一片平緩的路,我們走訪每一戶人家基本都要手腳並用,一天下來,四肢酸痛。

村裡基本是老人和孩子。我們走訪了大約10戶人家,其中包括4戶有12個小學生的家。我跟孩子們說,次日開學第一天的凌晨要隨他們一起上學,他們說,12個同學每天凌晨5點會在兩寨之間的谷口集合出發,我們按時到即可。

劉述參說,孩子們爬山很快,當地常爬山的青年人才能跟上他們的節奏。雖然自認體能儲備充分,但一天調研下來,我的腿已經有明顯反應,對於能不能跟上孩子們的步伐並完成拍攝,我充滿擔憂。

凌晨4點半,漆黑寒冷的上學路

25日凌晨3點,我和劉述參及另一名扶貧幹部起床出發。為節省體力,我把拍攝裝備精減到極致。

從下寨對岸溜索過江後,大概凌晨4點10分,我們到達下寨。漆黑的夜裡,微弱的白熾燈光從下寨的兩戶人家窗戶裡散出來。在這兩戶有6個小學生的人家裡,孩子起床了,包括5個男生和1個女生。

我們先到了王方賢和王方雲兄弟家,然後和劉章橋四兄妹會合,一起出發到兩寨之間的谷口集合地點。上寨的6個學生包括5個女生和1個男生,所以,通常行動要比下寨的同學慢一點。

氣溫大約在5度左右,風力3級,大部分孩子穿著毛衣加薄外套,冷得直哆嗦,他們找了一塊大石頭蹲在一起避風。考慮到爬山,我穿的是薄羽絨服,也冷得直哆嗦。

5點10分左右,12個小學生都到齊了。他們中最大的是15歲,讀6年級,最小的才9歲,讀二年級。12個學生中有3個9歲的孩子,且都是女孩。一般情況,村裡的孩子到8歲才送到學校讀書,因為8歲以下的孩子,尤其女孩,走這樣的上學路非常困難。

氣象不好的時候,兩寨的孩子會集結一起出發,如果氣象好,兩寨的孩子會各走各的。如果遇到中到大雨或下雪氣象,孩子們必須集結由家長護送上下。路實在危險了,就請假在家裡,等氣象好轉路能走了再上學。

王方賢兄弟在前面打頭陣,劉桂仙三姐妹在隊尾。夜裡目光所及,就是孩子們手電照到的範圍,我完全不知道地形地貌,只能埋著頭跟著孩子們的步伐往前走,全是向上的陡坡。

我相機上一直亮著的LD燈所照見的,位於眼前的是泥石流斜坡、巨石間窄縫、草叢、崖壁,孩子們背著書包,搖晃著在險要的道路上掌握平衡,幾乎不停頓地往前走。

在泥石流斜坡攀爬時,9歲的卯會朵還不小心撲倒在地上,不過很快就爬了起來,沒事兒似的繼續跟上前面的同學的步伐。

我緊跟著的是3個9歲的女生,以為這樣不至於掉隊,後來發現我完全低估了她們的體能,我只有奮力追趕才能跟上她們步伐。連續不停頓的攀爬中,我的大腿一度不適應這樣的節奏,疲憊得幾乎不聽使喚。劉述參也累得滿頭大汗。

持續攀登了近一個小時,都是陡坡,有的孩子們也疲憊不堪,劉述參號令大家休息,領頭的王方賢仰到在地上,6個女生擁坐在一起,保持熱量。我繼續拍攝,但無法抑製自己如牛的氣喘。

13歲的劉桂仙說,今天開始這一段路,比平時走的快,加上放假期間,大家重新適應這樣的節奏,所以比較累。

剛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出於拍攝需要,我和孩子們商量,適當放緩節奏,否則我和劉述參根本跟不上孩子們的步伐。和我們已熟稔的、頑皮的王方賢兄弟嘲笑了我們一番,答應在前頭走慢一點,按平常休息點定點休息。

接著走了大約30分鐘,經兩次短暫休息,我們到達了半程,標記就是一顆直徑一米多,高二十多米的大樹。孩子們說,等夏天樹茂密了,就可以擋風避雨。

坐在大樹下停留了10分鐘後,大家繼續行走。前半程路陡峭最艱難,後半程相對平緩對孩子們來講比較輕鬆,而且,開學第一天學校不上課,就是領新書,所以大家放鬆下來。當然,對於幾個年紀小的女生和我們幾個跟隨者來說,依舊非常吃力。

8點25分,我們隨12個小學生到達花果小學,孩子們迅速散開進了各自班級,打掃衛生。我坐下休息,這才想起沿途很多重要的鏡頭沒有拍攝。第一次跟著孩子們的節奏,身體節奏被打亂,體能消耗過大,拍攝自然也無法按正常思路展開。

我感覺,這樣的路,甚至比我當年第一次攀爬懸崖村更累,只不過,安全系數高一些。我曾經一天往返3次懸崖村,而大石頭組孩子們這樣的上學路我一天走一趟已然心生畏懼。孩子們每天上學都要走這樣的路,對此,我僅能用“不可思議”來表達我的感受。

劉述參說,20年前,大石頭組取消教學點,讓所有的學生轉學到花果村小學,那時候有30個學生,最後只有他和另外一個同學堅持了下來,因為太苦和太危險,其它同學都放棄了。當然,那時候的路比現在更難走。

從堅決不搬遷到同意搬遷,改變在發生

此前,全村有20多個小學生每天凌晨走這樣的路上學。孩子們上學難,一直是鎮裡擔心的問題。他們一直想把有孩子的家庭最早一批易地搬遷到縣城,徹底解決孩子們上學難題,但是,一部分家庭遷走了,還有4戶堅決不搬遷。說服工作仍舊需要時間。

考慮到雨季來臨,3月20日,海拉鎮政府與4戶家長商量後,決定將大石頭組12個小學生全部轉學到有寄宿條件的海拉鎮紅輝小學,讓孩子們每周返家一次,按寄宿時間安排,孩子們每周日上學,周五返回家中,每周寄宿5天。在說服孩子家長搬遷前,要最大限度保障孩子們的上學安全。

3月21日至3月27日,我再次到大石頭組,記錄了小學生孩子們溜索轉學的驚險,和中學生走梯子溝上學的艱難。雖然,困難依舊存在,但是,改變在發生。

2019年4月18日,經騰訊和新京報報導後,消息迅速傳遞到當地,海拉鎮副鎮長孔德亞說,報導當天,幹部們到村裡進一步做工作。他說,村裡人包括在外地打工的孩子家長都知道了全國人都在關心大石頭組孩子們上學難的事情,都非常感動。

孔德亞說,這對勸說易地搬遷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天,除了一戶人家,其他有中小學生的家庭都答應搬遷,並於今天進城搖號選房。同時,幹部們還帶家庭代表參觀了一些易地搬遷配套的產業,為他們將來就業提供保障。

對於最後一戶,他們將繼續做細做透工作,爭取讓有學生的家庭全部搬遷。如果都同意了,本月底都能實現搬遷。在搬遷之前,鎮裡會專門安排車輛,每周接送孩子上下學。

改變在發生。但最終推動改變的,是我所見的那些勤勉的、堅韌不拔的基層幹部,是那些辛勤耕耘生活的村民,是孩子們自己。

請點擊鏈接【助力孩子最難上學路】,讓19名山區孩子的上學路多一份溫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