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趙匡胤不是一般人,一手開創繁華宋朝

宋太祖趙匡胤真乃“非常人”。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寧願活在中國的宋朝”。是的,大宋王朝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制度文明,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北宋的東京城,比唐朝首都長安更加繁華,更加開放。“八荒爭湊,萬國鹹通。”“萬國舟車會,中天象魏雄。”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全景式地展現了北宋都城汴河兩岸的歷史圖景。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曾指出:“在兩宋統治的三百年中,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於世界的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文化最繁榮的時代。GDP佔當時世界的20℅以上,即使是在亡國之時的1279年,經濟仍在持續高速增長。雖然,宋朝最後還是沒能逃脫滅亡的歷史命運,讓人唏噓不已,但同時也讓人好奇:一向印象中的“弱宋”為何會如此繁華?

其實,大宋王朝的繁榮,從根本上說應歸功於一個人,這就是大宋王朝頂層設計者宋太祖趙匡胤。在幾千年的中國社會,宋太祖是極少數能經得起推敲的人物之一。一介武夫皇帝,卻得到古代多位政治家、思想家,如范仲淹、富弼、田況、劉安世、司馬光、程頤、王安石、蘇軾、陳亮、呂祖謙、朱元璋、邵經邦、馮夢龍、愛新覺羅·弘歷、王夫之等的高度評價,說明確有過人之處。他的政治和軍事體制改革,他的國家制度化建設和治理理念,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偉大創舉,也奠定了兩宋繁榮的基業。

下面我們重點從幾個方面,來重新認識一下這位“開創者”。

1、和平奪取政權,善待前朝宗親遺臣

在古代皇帝圈中,趙匡胤的武功可以排在前列,其首創的太祖長拳,是中國六大傳統名拳之一。作為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員猛將,由於戰功卓著深受部下及士兵愛戴。當時少主年幼,趙匡胤“陳橋兵變”,兵不血刃地順利奪取了後周政權。

這次奪權本身沒有什麽殘酷與血腥,而且陳橋兵變成功後,趙匡胤就當眾宣布:“回開封後,對後周的太后和幼主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

他當上皇帝後,立即“勒石作戒”藏於殿中,告戒趙氏子孫任何時候,一定要保證善待柴氏子孫。宋朝歷任皇帝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遺訓記載的內容有下列三點: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並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隨著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回到中央,都可以證明這點。

趙匡胤溫厚的個性透過這個石碑遺訓,表現在整個宋朝的政治上。單是這一點,凸顯了一個帝王的寬廣心胸。

民間傳言: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個翰林學士王著,原先是後周世宗柴榮信任的臣子,由於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喧嘩起來。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趙匡胤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風後面大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柴榮,應當嚴懲。趙匡胤說:“他喝醉了。世宗在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也不會出什麽大問題,讓他去吧”。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回師進入開封皇宮時,見宮妃抱著一個嬰兒,就問是誰的兒子。回答說是周世宗柴榮的兒子。當時,大臣范質、趙普、潘美都在一旁,趙匡胤問他們怎麽處理。趙普等回答說:“應該除去,以免後患。”趙匡胤說:“我接人之位,再要殺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這嬰兒送給潘美撫養,以後也沒再問起過此事,這嬰兒成人後,取名潘惟吉,官至刺史。

2、杯酒釋兵權,平和削權顯仁義

走上皇帝的寶座,宋太祖深知自己被人推上皇帝的位置,其他人也同樣可能把另外一個人擁上皇位,把自己拉下來。不過,他的眼光和格局更開闊,雖然他也感到開國功臣手握精兵重權,可能會對自己的統治造成威脅,不過他並沒有想辦法把功臣都殺光整死,而是採用了一種平和的手段來解決。他把這些手握重權的功臣們召來,建議“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累積一些金錢,買一些房產,傳給後代子孫,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君臣之間沒有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大臣們答謝說:“陛下能想到我們這事,對我們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次日,各位軍將就稱病求辭,趙匡胤一一敕準,並且給予他們優厚的賞賜,這就是“杯酒釋兵權”。

雖然有人說,“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可能並不是真的,不過,故事也許有假,內核確是真的,“杯酒釋兵權”體現了宋太祖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寬仁的胸懷,它也是趙匡胤與武將們達成的一個君子協議,一個心照不宣,君臣間相互保全的默契,一個以國家利益為重,彼此共榮的契約。它透射著那個時代先人們的智慧,輝映著趙宋王朝數百年的溫情與和煦!

3、改革政治制度,實現權力的相互製約

宋太祖吸收了隋唐以來的經驗教訓,認為人性是不可捉摸和難以改變的,即所謂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於是,他用制度化設計來規範整個統治集團的權力,把帝王的絕對集權,與對中央和地方政府及軍隊的分權有機結合起來。

宋朝的政治機構,分列為政事、軍務和財政三大系統,相互平行,分別由皇帝直接統屬。在中央設立樞密院管軍隊,宰相與參政、政事執掌政府,三司執掌財政大權,極大地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權力。

宋代監察機關,中央設禦史台,下設三院:一曰台院,二曰殿院,三曰察院。上至宰相,下至一般小官,都在禦史監察彈劾之列。地方官的監察,由通判負責。同時,皇帝還經常派遣轉運使、按察使、觀察使到各地去監察,這些都屬於外任禦史。

在這套制度下,除了皇帝本人之外,任何官僚都沒有凌駕於他人之上的權力。

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乾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極大地削弱了中央和地方官僚的權力。地方推行文官制度,知州與通判互相牽製。這樣,通過各級政權的相互製約,有利於防治腐敗,也有利於中央政權的穩定。

趙匡胤的軍隊改革最有成效。宋初將各地精兵銳卒選調京師編入禁軍,以強乾弱枝削弱藩鎮勢力。設樞密院,掌兵籍和發兵之權,又將禁軍的統領權一分為三,設三衙(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統兵,三者互相製約。禁軍的調動權歸樞密院,樞密院又直接由皇帝指揮。對禁軍分戍各地定期輪換,使將不得專其兵,禁軍外出作戰由皇帝派遣將帥,並由皇帝親自制定作戰方略,將領不得擅改。總之,樞密院有調兵權但不直接統領軍隊。而統軍的將帥卻沒有調兵權,三衙負責對禁軍管理訓練,卻無權調遣軍隊。從而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得專其兵”的局面。這樣,禁軍的一切權力最終都集中於皇帝之手。

4、善待文人,科舉改革

大宋王朝自從建國,就建立起了“尚文抑武”的文官制度。宋代文官制度的確立,也是國家用人制度改革的一個創新。趙匡胤結束了軍人對政治的過分乾預,以文人治國,使武人政治在整個大宋王朝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台。

趙匡胤尤其善待文人,他勒石為戒的第二條就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這一點,整個古代社會,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元祖,都沒有做到。

宋太祖不但善待文人,推行文官制度,還對中國的文化考試制度即科舉制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有:

1、鎖院制度:即在“知貢舉”(主考官)“權知貢舉”(副考官)等考官人選確定後,立即將他們鎖於貢院之中,斷絕他們與外界的聯繫,避免出現考官向親朋好友洩露試題的現象。

2、彌封制度:即在考生考試結束後,由專人將考生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部分用紙糊起來,再交給考官評判。直到最後統計成績時,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則即為作弊。這也是後世考試中密封試卷制度的起源。

3、謄錄制度:據宋人記載,實行彌封製後,科場上又發生了考生在試卷上書寫標記、暗語的問題,於是“謄錄”之製隨之出現,即在考生交完試卷後,朝廷雇請一批抄寫書手將考卷重新謄錄一遍,再交考官評卷,其用意在於進一步杜絕“彌封”措施的紕漏。

4、別試:即針對考官的子弟特設考場考試的制度。在這樣的特殊考試過程中,另派考官監考、閱卷,以防止徇私舞弊現象的出現。同時,對當朝大臣權貴的子弟往往還要多複試一次,以甄別是否有人利用權勢將無能子弟的成績拔高。

所以,在大宋王朝統治期間,中國的文化發展和技術發明,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僅就中國人的四大發明來說,除造紙術外,火藥、活字印刷術、指南針三項,都是宋朝人智慧的結晶。

5、勵精圖治,固農興商

作為一個農業社會,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或多或少的“民本”思想。但歷代的君主帝王,信誓旦旦和輕言寡信的多,真正能夠落實踐行者少。

宋太祖上台後卻為老百姓做了一些實事。史料表明:宋太祖勵精圖治,移風易俗,洞察百姓的疾苦,重視農業生產,實行休養生息,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徭役。鼓勵耕種,凡新開墾土地一律不交稅,地方官受到獎勵。還引導人民在黃河堤岸上種樹。趙匡胤還澄清吏治,勸獎農桑,鼓勵發展工商業。素以黃害著稱的黃河在他在位的十七年中,沒出現嚴重的災害。除了黃河之外,對運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不少修整。這對於農業經濟的穩定、商業經濟的流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舉措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宋史》中這樣評價趙匡胤,說他“面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非常人”。誠然,宋太祖趙匡胤乃“非常人”,他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的五百多位皇帝中間,確實是不多見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