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清除身體的寒濕和濕熱?

疾病是一種狀態,要麼寒,要麼熱。這個寒熱又可以與濕相結合,使身體出現寒濕和濕熱的狀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寒濕感冒和濕熱感冒。要弄清寒濕和濕熱感冒,我們應該先來了解濕邪。

濕氣從哪裡來?

它來自大自然,來自我們的體內。

大自然濕氣重了,比如桑拿天、比如江南水鄉,整個大環境濕氣都重,就會使人體出現相應的變化。

我們體內的濕氣來源也很多,無度地飲茶、吃得太肥膩了,導致脾胃不能運化,都會產生濕氣;有時陽氣不足,也會導致濕氣無法化去——本來喝的水就不多,代謝得更少。

但是,濕氣本身並不是感冒的病原體。我們稱濕氣為邪氣,可濕氣本身並不直接導致感冒,濕氣的最大危害是讓身體的運轉異常,身體運轉一異常,感冒病毒就會乘虛而入,最終使得你感冒。

各位要了解:濕是六邪中唯一的有形之邪,其他都可以和濕結合,比如暑濕、寒濕、濕熱、風濕,只有燥和濕相反,所以沒有結合。

本來是「濕為陰邪,非溫不化」,但是這麼一結合,濕也就出來寒熱了。所以,在治療濕氣引起的感冒時,也要分清陰陽。分陰陽的思路大家要記住,這是中醫的原則。

如果寒氣和濕氣結合,導致人體功能紊亂,那麼人體就會出現舌苔白厚、身體發冷、頭暈頭重、胸悶。最明顯的是脾胃往往出現問題,比如腹痛、欲嘔、腹瀉,等等,此時感冒病毒乘虛而入,就會形成我們通常說的寒濕感冒(如果脾胃癥狀嚴重,我們也稱為胃腸型感冒)。

這時該如何調理呢?

中醫的思路仍然是調陰陽,既然體內有寒,還有濕,我們只要將寒濕趕出去,身體陰陽一平衡,病自然就好了,根本不用去想辦法殺滅感冒病毒。

其實,到今天為止,西醫也沒辦法殺滅它。這種感冒往往越是打抗生素就越重,很多人患上這種感冒後發燒,就去醫院打點滴,結果,不僅高燒不退,人還越來越虛。

大家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醫養生和西醫的不同,中醫注重的是調理自身的狀態,西醫注重的是殺滅感冒病毒。

為了更形象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將病毒比作小人,西醫對待小人的方法是趕盡殺絕,不留後患,但小人能殺絕嗎?不能。古往今來,小人總是層出不窮,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在殺滅小人的過程中,自己還會慘遭損失,歷史上無數英雄沒有戰死沙場,最終卻倒在了小人面前。西醫治病就是這樣,西藥在殺死病毒的同時,也有可能毀壞了自己的身體。

那中醫是如何對待小人的呢?中醫認為一個人的周圍之所以存在小人,是因為這個人的品德不好,比如他好虛榮、有貪慾、自私、嫉妒心太強等,這就如同他的身體有寒濕一樣,本身就處在不平衡的狀態,才給了小人可乘之機。

那麼,怎樣來對付這些小人呢?方法很簡單:一是不理睬它,不與它糾纏,也不想著如何去消滅它;二是迅速糾正自己的過失,調和陰陽。陰陽一調,身體運轉正常了,小人一看,原來這是一位正人君子,他不與我糾纏,太沒趣了,於是,小人就會掃興離開,再去尋找別的人了。

智慧的人身邊沒有小人,因為他不給小人可乘之機,有時小人會蓄意進攻,造謠生事,但智者總是不理不睬,時間一長,謠言自消,所以,謠言止於智者。

同樣的道理,善於養生的人也從來不給病毒可乘之機,因為他們身體內的陰陽總是處於平衡的狀態,偶爾失調,他們稍一調整,就能讓身體恢復平衡。

就以這個寒濕感冒為例,西醫的思路是殺死病毒,中醫的思路則是祛除體內的寒濕,不與病毒糾纏。在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裡,老祖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智慧的藥方,叫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散裡有廣藿香、紫蘇葉、白芷、白朮、陳皮、半夏曲、厚樸、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大棗、生薑。這個方子裡面,廣藿香是祛濕的,它通過香氣來振奮體內的陽氣,從而驅散濕氣,白芷也起這樣的作用;蘇葉和生薑是溫陽的,可以把寒邪趕出去;茯苓和大腹皮是泄濕的,可以把濕氣排泄出去;陳皮和厚樸是行氣的,用來振奮氣機。

整個一個方子都是在糾正身體寒濕的狀態,而沒有一味葯是針對感冒病毒的。那麼這個方子有效果嗎?

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的妻子是位演員,有一天突然她給我打電話,說他們夫妻兩人一起去南方旅遊,結果剛到家她就開始瀉肚子、發燒,非常難受,她害怕得不得了,問我怎麼辦,是不是要去醫院打點滴?

我當時在電話裡分析了一下她的情況,就問她,還能行動嗎?她說還可以,於是我就讓她下樓去買藿香正氣軟膠囊服用。

結果第二天,她就告訴我已經基本沒有問題了。

見效如此之快。

使用藿香正氣有個訣竅:如果這個人瀉肚子,那麼最好服用藿香正氣丸或者軟膠囊,因為這樣藥力可以偏下;如果是嘔吐,最好服用藿香正氣水,因為這樣藥力偏上;如果又吐又瀉,則兩者都用,這是我在應用中得到出的經驗。這個經驗很管用,我身邊的朋友受益匪淺,後來我發現很多朋友都能自己識別寒濕感冒,並進行調理了。

另外的一種是濕熱感冒,一般出現在夏季桑拿天。癥狀往往是發燒,頭暈,頭重如同帶著帽子,有時也微微發冷,怕風,胸悶,尿不多且黃,最明顯的指征是舌苔滿布,有時還會呈現為淡淡的黃色。

此時,我們的治療原則是:祛濕同時清熱,但切記不能用解毒的藥物,因為濕氣不除,解毒是沒有多大作用的。

這個時候用清代名醫吳鞠通的三仁湯比較好,我在《神醫這樣看病》中寫過這個方子的應用。其實,這個方子也是一點殺滅感冒病毒的東西都沒有,就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這三仁,加上半夏、滑石、竹葉、厚樸、通草這幾味葯。如果舌苔黃,也可以少少的加入黃芩、黃連,但是量一定要少,三五克就可以了。

這個方子裡的三仁都是祛濕的,其中杏仁開肺氣,中醫認為肺為水之上源;白蔻仁開中焦之氣,薏苡仁瀉下焦水濕。水濕一去,身體自然就恢復了。

根據我的體會,濕熱感冒用三仁湯以後,恢復得極其迅速,往往是一兩天就能解決問題了。

該怎麼預防寒濕感冒和濕熱感冒呢?

第一,不要受寒。晚上的時候注意不要讓寒邪侵襲到自己,對氣象的轉變有個認識,要有準備。

第二,注意濕氣的影響。在經常下雨或濕氣重的地方,要注意祛濕,怎麼祛呢?可以去調料店買點白蔻仁,在菜快要做好的時候放入幾顆,花椒等調料也別忘記放,因為這些都是燥濕的藥物,可以提高我們肌體的抗濕能力。

第三,注意鍛煉。鍛煉身體是提昇陽氣的關鍵,鍛煉時出汗也是排除濕氣的重要手段,而且在鍛煉過程中,身體氣血運行加快,這也是提高身體各個系統功能的一個好機會。


如果患了寒濕感冒或濕熱感冒,

又該怎麼處理呢?

這類感冒,開始時多是鼻子聲音重、流清鼻涕、打噴嚏、頭重,這些都是寒濕重的表現,因此,可以用藿香正氣水來治療。我一般讓患者自己熬一點生薑湯,具體方法是,切幾片生薑,熬一碗水,開鍋兩三分鐘即可,然後把藿香正氣水兌入,一起喝。

藿香正氣水是祛濕解表的,對於體內有濕氣、同時外表受寒的人有很好的效果。一般喝一天就該有效果,如果沒有,那您就很可能是其他證型的感冒了。

假如開始的時候沒有注意,痰開始變黃了、發燒了,情況就不一樣了,這說明體內已經有熱。這時候證型就複雜了,是有外寒、內熱,加上濕氣。

此時要用藿香、佩蘭、薏苡仁等藥物來祛濕;同時用雙花、連翹、蒲公英、地丁來祛內熱;再加上生薑、蘇葉等葯來祛外寒。

總之,要分成三個方向來調治,這樣才可以驅散邪氣,讓身體恢復陰陽平衡。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