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媽媽,求求你給我五塊錢!”你的回應,影響孩子一生

深夜十一點,手機微信突然彈出十幾條信息。

閨蜜小靜,說女兒臨睡前依然悶悶不樂,對自己愛答不理,言語間滿是沮喪。

原來下午她和女兒經過校門口的商店,孩子看上了一個發條玩具。

小靜覺得那是給小朋友玩的,小學生玩它太幼稚,於是拒絕了。

女兒問:

“媽媽,那您能不能像我們班有些同學家長那樣,每個月也給我一些零花錢好嗎?我保證只要一點點就行,5塊錢也行。”

小靜認為女兒要有了零花錢,肯定會在校門口買那些“三無”產品,所以她再次拒絕了孩子。

父母們總認為零花錢是寵壞孩子的真凶,總是回避孩子零花錢的需求,但父母對零花錢自以為是的態度,不知道傷了多少孩子的心!

我仿佛看到了小時候那個孤零零的自己。

從來沒有去過校門口的小賣部;

沒有女孩們喜歡的洋娃娃;

沒有參加過同學的生日聚會。

這一切,都是因為小時候沒有零花錢。

生活中,不少父母會對孩子說:要什麽零花錢啊?需要什麽我給你買!

當孩子講出自己的需求時,得到的往往是一句:這個東西有什麽用啊?不買!

作家羅恩在《反溺愛》書中說到,

零用錢可以讓孩子學習消費與儲蓄,這是一種在成長過程中無法用其它方式習得的技能。

回避孩子提出的零花錢需求,就無形中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

缺乏零花錢的童年

是孩子一生的黑洞

羅伯特在《富爸爸窮爸爸》中總結,從小沒有金錢意識的孩子,長大後最大的三個問題是:

沒有節製消費意識;沒有需求排序意識;沒有危險意識。

小時候缺失零花錢的孩子,在成年後,會通過無節製的消費,去填補曾經的空缺。

這樣的人生就像步入了迷宮,迷失方向後,很難走出來。

知乎上有個問題:從小到大都沒有零花錢是什麽體驗?

有個匿名回答,看了讓人心疼。

答主從小沒有零花錢。

她的家庭雖不富裕,但也不困難。

小學時,別的同學會在課間去買零食和小玩具,她沒有。

中學時,女生們成群結隊地買各種漂亮的貼紙和本子,她依舊沒有。

由於從小就生活在"別人有她沒有,別人吃著她看著”的狀態裡,成年後,她對金錢的支配欲特別強烈。

經常控制不住地去買那些,以前曾買不起、不敢買和不能買的東西,不惜花掉所有積蓄。

那些長期缺錢,欲望得不到滿足的孩子,長大後就形成了“報復性消費”的心理。

所謂“報復性消費”,是指通過過度消費來彌補某些不足或遺憾,以達到心理平衡的行為。

蒙台梭利說,一個人的幼兒時期,足以決定一輩子的生活形態。

大學舍友告訴我,自己小時候沒有零花錢。

躊躇了好幾天,她終於鼓足勇氣開口向父母討要,可他們一秒鐘就拒絕了她。

那時候小孩子都很喜歡吃辣條,後來她通過幫班裡幾個同學寫作業的方式,換取零食吃。

上了大學,有了生活費。可除了吃飯,她不懂該怎麽消費。

購物對她而言,是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她會反覆比較物品的價格,消耗掉大把的時間。

從小沒有零花錢的她,變成了一個對自己特別小氣的人。

有網友說,童年沒有零花錢這件事,帶給自己的感受是難以言喻的。

它介於“羞於啟齒”和“不想提及”之間。很多細節甚至不願去回憶。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父母在童年滿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來在哪些方面才會流動而不執著,有自由去體驗更高級的需求層次。

適量的零花錢,

讓孩子學會精打細算

猶太人認為,剝奪孩子支配錢的機會,反而容易養成他們一花錢就伸手,一有錢就趕快花光的習慣,缺乏對消費的規劃意識。

所以猶太人把“理財教育”視為“道德教育”或“人性教育”,長遠的意義是幫助孩子養成人生所需要的智慧和正確的價值觀。

表姐說,兒子以前對錢沒概念,很讓她頭疼。

去景區遊玩,20元一杯的西瓜汁他要喝兩杯;

看到喜歡的玩具他就邁不開步子,非買不可;

班裡同學有了新穎的文具,回家他就嚷著要買。

後來表姐聽從朋友建議,從兒子二年級開始,每個月給他20元零花錢。

一開始,表姐擔心每月的零花錢會被兒子“揮霍一空”,後來發現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

自從有了零花錢,兒子買東西竟然知道看價錢了,逐漸開始精打細算。

問他緣由,孩子說,可供自己支配的錢就那麽多,當然得計劃著花了。

表姐前兩天生日時,還收到了孩子用零花錢給自己準備的小禮物。

每個孩子對零花錢的使用就像自然成長一樣,他們開始知道節約,懂得預算,逐漸形成理性消費的習慣。

從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談到關於零花錢的話題。

她分析:

零花錢一定要給孩子,但是要注意定量,不能給太多。否則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給孩子零花錢,除了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還可以間接培養他們對未來生活的規劃和管理能力。

只有培養孩子用錢和花錢的雙重智慧,他們才會明白如何精打細算,未雨綢繆。

如何給孩子零花錢,

是一門藝術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家長在給孩子零花錢時,除了要定期定量外,我們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發放零花錢要引導孩子記账

通過記账,家長可以了解孩子的消費習慣。

一旦發現不良的消費行為(如購買危險玩具和垃圾食品等),可及時糾正。

記账的另一個好處,可以讓孩子有計劃的消費,避免長大後在錢財上的揮霍無度。

現在不少成年人都是月光族,好不容易盼到工資到账,等還完各種信用卡,工資已所剩無幾。

如果他們從小就有管理零花錢的經驗,懂得規劃資金,成年後就很容易控制自己的消費欲望。

2.發放零花錢要避免“談條件”

網上曾有一個很火的帖子,用圖文模式把中美孩子的家務清單進行了對比,建議家長通過讓孩子做家務來換取零花錢。

殊不知,這恰恰觸犯了零花錢的發放大忌。

長此以往的結果就是:

想讓孩子做家務,家長必須得出錢才有效果,因為孩子已經把家庭勞動視為了一種掙錢的手段。

也有的家長會將學習成績與零花錢掛鉤,進行考核式發放。

達到家長期望的成績,零花錢就多,反之,就降低或沒有。

用零花錢來刺激孩子的學習動力,最終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和責任。

有的孩子甚至會偷改成績的方法,來企圖獲取高額零花錢。所以,這種方法得不償失。

尹建莉認為,孩子身上一切應該培養的好品格都不可以用錢去購買,凡能用錢買到的,都不叫教育,都是暫時的成果,無法內化為孩子自己的品格和習慣。

3.發放零花錢的最高境界是讓孩子懂得開源節流

前不久,在同學群裡,班長分享了她對兒子進行的開源節流教育。

寒假裡,6歲的孩子,用零花錢批發了對聯和福字,在小區裡售賣。春節後又賣了蛋撻。

通過這些社會活動,孩子體驗到付出和收獲之間的必然聯繫。

帶孩子去超市購物時,進一步教孩子如何對錢財進行合理規劃,從而真正懂得開源節流。

經濟學家薛兆豐說,財商不僅僅是關於財富的知識,更是人生幸福的學問。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讓我們從給孩子零花錢開始,培養他們理性的消費習慣。

孩子只有從小具備規劃生活的能力,長大後才能從容不迫地迎接他們的未知生活。

﹌END﹌

-圖片來源-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

豆芽芊芊:《嬌嬌媽》特約作者,寶媽一枚,喜文字,愛生活。關注情感育兒。嬌嬌媽(ID:jiaojiaoma8)。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