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秋日好去處,200多座古橋為北京留下驚世美景

橋,水之梁也。有水的地方就有橋,有人的地方就有智慧。千百年來,古人用橋解決了河流對交通的阻隔,也為北京留下了一道道巧奪天工的驚世美景。

北京的古橋源起何時?由於缺少史料記載,已經無從考證。現存的古橋中,最早的橋梁應該是金代建造的盧溝橋。目前,保存至今的京城古橋約有200多座,這些橋歷時數百年,飽經滄桑,現在仍在使用。

夏末秋初,行至橋上,可見水之靈氣、橋之精巧、時空之變遷,秋色之彌漫,周末閑暇,不失為覽古閱今、觀時賞月的好去處。

永安橋

堆雲積翠橫太液

自古以來有水便有橋,北海園林水面廣闊,歷史上共建有大小各式橋梁33座。走進公園南門,首先映入遊客眼簾的恐怕不是那星羅棋布的殿廊軒榭,精巧雅致的園中之園,而是一座宛如玉製長虹一般的漢白玉石橋,這便是永安橋,也叫堆雲積翠橋。這座橋將太液池南岸的團城和瓊華島連接起來。

這座橋始建於元代,距今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大橋全長85米,寬7.6米,是一座以雅致、精巧著稱的三孔劵洞石拱橋。其前身是一座單孔木橋,中鋪木板,兩側裝木欄杆,僅橋的兩端是用石料砌成的護欄,因建在太液池上,明代時被稱為“太液橋”。清乾隆年間被拆修成了石橋。1979年,這座橋換上了新橋面,裝了88根蓮花飾柱和有荷葉圖案的護欄板,重獲新生。

站在大橋上,細心的遊客會發現,大橋平面呈“之”字形,不同於歷來的直形石拱橋,這是為什麽呢?這就要追溯到當年乾隆皇帝在修建瓊島時精心布置的軸線布局,位於瓊島南坡的永安寺布局工整,中軸對稱,與團城構成了一條自上而下,自南向北的軸線景觀,但是團城承光殿的軸線與瓊華島白塔的軸線相互錯開了約15米,於是造園匠師把這座大橋設計成曲折的三段,北段與瓊華島連接,南段與團城連接,中段則把南北軸線連接起來,就這樣把兩個不同的空間巧妙而自然地連成了一體,堪稱是絕妙的造景藝術手法,讓人領略到古人無窮的智慧和卓越的藝術!

這座橋還有過一段風光的歷史:1949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第一套100元人民幣上,永安橋和故宮的角樓代表著我國的建築名勝,一左一右並排被印在了人民幣的正面。

(於建/文 田慧麗/攝影)

GO提示

永安橋位於北海公園內,乘坐地鐵六號線到北海北站即可。

盧溝橋

盧溝晚照送離人

“自從汗八裡城發足以後,騎行十裡,抵一極大河流,名稱普裡桑乾。此河流入海洋,商人利用河流運輸商貨者甚夥。河上有一美麗石橋,各處橋梁之美鮮有及之者……建置甚佳。”來自《馬可·波羅遊記》中提及的這一美麗石橋,即為大名鼎鼎、歷史悠久的盧溝橋。

無論是古人在盧溝曉月下的送親別友,還是抗日年代“七七事變”戰火的洗禮,都讓古老的盧溝橋顯得深邃厚重。

歷史上,興起於松花江上的女真族於1115年建國號金,金主完顏亮於1153年定名中都(今北京)後,為了加強對華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的控制,解決日益繁忙的交通問題,於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至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了一座聯拱大石橋,敕命曰廣利橋,即為盧溝橋。

1961年,盧溝橋被國務院評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部門,它是中國華北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一座11孔聯拱大石橋,全長266.5米,寬9.3米。盧溝橋有橋孔11個,橋墩10個。

夏末秋初,藍天白雲,陽光燦爛。橋面上遊客不算太多。從橋上四下眺望,河岸邊樹木鬱鬱蔥蔥,河面青色水草繁茂,心胸頓時開闊起來。

站在古老盧溝橋寬闊的橋面上,有幾處亮點我必須推薦:第一是華表,最有特色。盧溝橋東西兩側共有4根高4.65米的華表。頂端圓盤上面各有一個石獅,擔負著守衛石橋的重任。

第二就是四通石碑:康熙重修盧溝橋碑,碑連龜座共高5.78米,碑文記載了金代盧溝橋的修建和康熙八年重修盧溝橋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盧溝曉月”碑,碑體總高4.52米,碑陰刻有乾隆皇帝所作著名的《盧溝曉月》詩,讀來耐人尋味;康熙視察永定河碑,其碑文則表達了康熙皇帝勤於政務,關心國家百姓社稷的歷史;乾隆重葺盧溝橋碑,注意一下碑下如龜狀的怪獸,相傳是龍九子之一的化身,名為贔屭,喜好負重。

民間有句諺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所以,第三就是要記得在盧溝橋上數數石獅子、欣賞石獅子的神態,這是一大樂趣。經過文物工作人員給每一個獅子編號,進行嚴密細致的統計,現在終於知道盧溝橋的獅子共計501隻。這些石獅從金代開始,經過歷代增補,薈萃了金、元、明、清的傑出石雕藝術。據說,因為盧溝橋是北京的西大門,金代的統治者在這裡修上兩排石獅為的是取鎮守京師之意。

第四,就是在橋的中間可以看到一段凹凸不平的石板路,這是金代的舊橋面,已歷經了800多年的風雨浸刷,現在上面還留有許多車轍印。

(孟環/文 白繼開/攝)

GO提示

盧溝橋文化旅遊區是國家首批紅色經典旅遊景區,也是北京市首批紅色旅遊景區,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盧溝橋和宛平城三處景區組成。宛平城西門出去可進入盧溝橋,盧溝橋門票20元,學生票10元。工作人員建議參觀時間早八點到晚五點。抗戰雕塑園東西門各有一處收費停車場。

琉璃河古橋

琉璃橋頭望鄉愁

琉璃河大橋是房山區第一大橋,石橋全長165.5米,寬10.3米,高8余米,橫跨琉璃河上。

橋體全部用巨大的石塊砌築,橋上建有漢白玉實心欄板和望柱,其上均雕有海棠線等紋飾。它們有的像新的,有的已經發黃了,有的甚至磨滅了原來雕刻的形狀。橋身共11孔,中孔最大,正中的三孔石券兩側分別雕著豁鼻瞠目的吸水獸,它們威嚴地怒視著河面。橋面由一大塊一大塊打磨光滑的巨型條石組成,走起來有點深一腳淺一腳的,很有趣。兩塊條石的縫隙間,或積水成潭,潭中有綠苔;或冒出野草。2002年第五次大修繕工程中,橋面鋪了幾十年的瀝青被清理,幾百年來古代鐵軸車壓過的車轍清晰地展現出來,述說石橋過去的繁華和忙碌。

東北方向入口擺著北京市文物局立的石碑——這裡1984年就被評為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部門。有些殘破的石塑像被圍在鐵柵欄裡,橋兩端“元恩”、“鹹濟”兩座石牌坊只剩墩實方正的底座。整座橋看起來古樸簡潔,敦實大方,氣派不凡。

我此行目的為訪古尋幽,但實際上琉璃河大橋有兩座,古橋和新橋。古石橋自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建成以來,曾經歷過多次毀壞甚至部分橋體斷裂、坍塌,但現在它依然堅挺地矗立於此,守護著一片芳草萋萋,煙柳碧波。而新橋建於1999年,寬敞平坦,小汽車、三輪電動車、摩托車、自行車在其上自由奔騰,這條G107國道離北京城區足有45公里。

歷史上,古橋是連接南北交通的紐帶,也曾經歷過繁華的交通和洶湧的人流。那時,期望博取功名的南方趕考人、四面八方的商賈等經此入京,兩千米長的路堤曾有“五裡長街”的美譽。但是現在,它的西南端隱藏在一塊藍色擋板後,我差點以為擋板後是個建築工地。古橋上零零散散幾個人,幾乎都是附近的居民。

琉璃河古橋遠不如鋼筋水泥的新橋高和長。它仿佛一位沉默的父親,望著東側比自己更強壯的兒子代自己擔起新的千年的重任。

從橋上往遠處看,高大的電塔之間連著電線,茫茫的野草無邊無際、無拘無束地野蠻生長。琉璃河在旁邊溫柔地、平緩地流淌了上千年,我不知道琉璃河為什麽被取了這個名字,這水不似琉璃般通透,反而更像翡翠,呈現竹青色,若不是河面波光粼粼,可能很難分清水岸的邊界。

(李高昕)

GO提示

地址: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琉璃河(107國道)

交通:該橋沒有直達的地鐵,出行建議自駕,或者乘坐公交838路、917路快等到達琉璃河站下車。

朝宗橋

五百年古橋鎮京北

朝宗橋聳立於沙河鎮北沙河之上,北鄰居庸關、白羊口,東控古北口,是通往塞北的必經之地。明成祖五次率軍親征塞北皆由此過,朝宗橋與盧溝橋、馬駒橋、八裡橋並稱為拱衛北京的四大古橋。走上朝宗橋,站在橋頭看橋下的北沙河,河床中水並不多,而且長滿了蘆葦,這一大片的蘆葦蕩不時地招來一些野鴨和水鳥,倒像是一塊良好的生態濕地。不息的河水徑直流過朝宗橋,年年歲歲,靜觀世事變幻。朝宗橋西側河裡種著荷花,東側與京藏高速大橋相鄰。各色車輛一如繼往地在全長130 米、淨寬13 米的橋面上輕盈躍過,來來往往。古橋、濕地、綠樹成蔭的兩岸以及穿梭於橋上的來往車輛,在朝陽的照耀下倒像是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

橋頭有雲堆抱鼓石,造型古樸典雅,給人以雄厚之感。這座始建於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的七孔聯拱石橋,外形依然壯麗,線條依然流暢;橋兩側的五十三對石欄望柱,頂端雕飾的“雲頭“也依然精美;只是橋身的花崗石因浸染了歲月的風霜,顯出些陳舊的暗黃。大橋北端東側有明萬歷四年立的漢白玉石碑一座,通高4.08米,寬1.1米,厚0.39米,碑額正背俱篆書“大明”二字,碑身刻有“朝宗橋”,現已用玻璃罩起來,起到了保護作用。橋的南側西邊,有一約50厘米寬、1米多高的漢白玉刻石一塊,上用隸書豎寫“朝宗橋”三個大字,顯得剛勁有力。再往南走十幾米外還有一塊大些的刻石,上書“朝宗橋公園”。

朝宗橋因何得名?眾說紛紜。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是因朝拜而得名,另一種說法則蘊含了一個小故事。明代定都後,朝廷命兩名大臣修建石橋於南北沙河上。而這兩名大臣裡,一個是兢兢業業、剛正不阿的忠臣趙朝宗,另一個則是貪慕錢財、偷工減料的奸臣。兩橋建成後,奸臣汙蔑趙朝宗在建橋時偷工減料、私扣公款、延誤工期。皇帝不明是非、聽信讒言,將忠臣趙朝宗斬首示眾,給奸臣升官加封。可是過了幾年後,奸臣所建的南沙河橋不抵暴雨的衝擊,坍塌於滔滔洪水之中,劣質的施工暴露無遺,而趙朝宗所建北大橋則依然安如磐石,屹立於滾滾浪濤之中。皇帝勃然大怒,斬首奸臣,但對於忠臣趙朝宗的死卻無能為力,便賜名北沙河橋為“朝宗橋”,並命人於橋北東側立一刻有“朝宗橋”的石碑,以紀念趙朝宗,表達自己的愧疚之情。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興衰榮辱在歷史的更替中悄然潛行,歲月在彈指一揮間催老了流年。五百多年過去了,如今的朝宗橋仍以“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蓬勃生機與無畏氣概,繼續承載著時代飛速轉動的車輪,心無旁騖,奮勇向前。

(胡德成)

GO提示

朝宗橋也即沙河北大橋,位於昌平縣城南10公里、沙河鎮北0.5公里,鞏華城旁,跨北沙河(溫榆河),與橫跨南沙河水上的“安濟橋”相對,相距2.5公里。前往遊覽交通便利,駕車在京藏高速大橋與北沙河下即可。乘345路、670路、878路等到“沙河北大橋”站下即到。

永通橋(八裡橋)

八裡橋行船不落桅

京杭大運河最北段的通惠河,連接著朝陽和通州。8月,通惠河兩邊堤岸上,爬滿了五葉爬山虎,順著河中柳葉飄去的方向遠遠望去,便可瞧見一座石拱橋臥於波上。那是永通橋。猶如一位老人靜靜“坐”在河邊,講著逝去多年的故事,

作為北京現存三大古石橋之一,永通橋已在通惠河上存在了573年了。位於朝陽區與通州區的交界處的這座橋,是一座長50米、寬16米的三孔石拱橋,始建於明朝正統十一年(1446年),因距舊通州縣八裡,故也稱八裡橋。“他”既是“陸運京儲之通道”,實現南北貨運;也是“京津要塞”,扼守京通界限。

第二次鴉片戰爭,把這座橋帶入史書的視野,清鹹豐十年,清朝遭英法聯軍進攻,天津、通州相繼失守,清政府調集3萬軍隊,於1860年9月21日在八裡橋上和英法聯軍血戰,史稱“八裡橋之戰”。最終,清軍失守八裡橋。八裡橋之戰後,清政府修複了受損的石拱橋,但一些炮彈造成的損傷仍然存留了下來。

夏末,慢步上橋時,我發現橋面是充滿現代氣息的柏油路面,而兩側32副石欄板已識別不出原先的雕刻圖案,被鐵欄杆圍了起來。透過欄杆,我能看見那昂首挺胸的戧獸,看見那形態不一的石獅子,有的正襟危坐,怒視前方;有的側首低頭,垂睨橋面;也有的按著小獅子,神情祥和,做慈母狀。66座石獅子,如今已有好幾隻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僅有一根方形石柱安置在了原先的位置。

我注意到,永通橋的三個橋洞高度差異很大,中孔高達8.5米、寬6.7米,兩個次孔卻僅高4.31米、寬4.5米,據說是專門為方便漕運設計的結構。想來當年的漕貨船到了橋前,直直地從中孔穿過而無需放倒桅杆,才產生了“八裡橋不落桅”的說法吧。

橋的西側,正在建設一座仿造老橋樣式的新橋,未來將替代老橋的交通承載功能,成為聯絡通燕高速和京通高速的重要聯絡通道。待到那時,“老人”便可放下重擔,靜靜講述“他”的往日時光、歲月滄桑。

(胡少華)

GO提示

永通橋位於八裡橋地鐵站附近,可搭乘八通線前往,從B3出口離開地鐵站,往東直走一百米即可到達。也可搭乘公交322路、615路、647路、666路或668路等,到八裡橋公車站下車,往西直走200米抵達。

丹陛橋

通天“高架橋”步步高升

秋日午後,我跟著前面身背古琴的老人走向天壇。如果聞到了白皮松的香氣,天壇就算到了。走到圜丘壇向北望去,可見一條長360米的南北大道筆直地向祈谷壇延去,這就是丹陛橋。初次到這裡的遊人難免奇怪,雖然名字裡帶個“橋”字,這裡卻全然不見橋的蹤影,更沒有橋“翅”兒,這番命名又是為何呢?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得從丹陛橋的誕生說起。原來,丹陛橋並非和天壇內祭壇與大殿同一時間落成。相傳,祭壇建成之後,永樂帝前來參觀,只見壇的北面牆是圓的,南面牆是方的。北牆象徵著“天圓”,南牆象徵著“地方”,壇內用於合祀天地的大祀殿也分外氣派。永樂帝心中滿意之餘,轉念又想要再建一條宛若步步升天的通天大道。這可難怪了工部大臣。在遍尋完北京的能工巧匠後,終於找到個技藝精通的瓦匠師傅,找到了修路的法子。

原來,這和天壇所在的周邊地形密切相關。由於地形本身南低北高,這條長360米、寬30米的磚石甬道被自然設計成一個自北向南逐漸爬升的坡度,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高度差達3米。這樣,一來人在上方往北行走,自然會有一種“步步高升”的感受,恰好符合皇帝想要修條通天大道的“升天”意願;二來,長長的橋體也象徵著從人間到上天路途遙遠。由於甬道高於地面,採用了方便雨水快速流出的磚鋪海墁, 因此,人們又將丹陛橋稱作“海墁大道”。

既然這明明是一條筆直坦蕩的大道,為何又將其稱作“丹陛橋”呢?據介紹,“丹”者,紅也,“陛”原指宮殿前的台階。古時宮殿前的台階多飾紅色,所以叫做“丹陛”。值得一提的是,“丹陛橋”這種製式並非天壇所獨有,故宮中的重要宮殿均採用丹陛橋製。比如,故宮寧壽門至皇極殿之間就建有一座漢白玉石的丹陛橋,高1.6米,長30米,寬6米,兩側安裝漢白玉石欄杆。不過,故宮裡的丹陛橋,就是一種高於地面的高台式旱橋,修建在高台式宮門與重要宮殿之間,用青磚砌成,因其走向一般為南北方向,又名“子午橋”。

相比故宮的高台式旱橋,天壇的丹陛橋可謂名副其實,堪稱京城古典“高架橋”。在大道下面的台基,可以看見一個曲尺形、拱券頂的隧道,和大道的方向交叉,恰似一個橋洞 ——這是“進牲門”,在祭日前,外壇西南部犧牲所的“所牧”和“所軍”需從此洞門自西向東趕運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這一活動叫“進牲”。由於宰牲亭位於祈谷壇東,豢養祭祀犧牲所則在西外壇,要把犧牲所裡的牲畜趕到宰牲亭,必須經過神路,而活著的犧牲又不能踏上神道,才有了“進牲門”這一設計,讓犧牲專用通道和丹陛橋形成立體交叉,成了“高架橋”。

(袁璐)

GO提示

天壇位於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開放時間為旺季6:00-21:00,淡季6:30-21:00。門票價格為旺季15元,淡季為10元。參觀丹陛橋無需購買含祈年殿、回音壁和圜丘的景點票聯票。想要參觀北神廚、北宰牲亭、齋宮的遊客需注意,這三個地方只在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00-12:00;下午13:00-16:00開放,需憑本人身份證在相應門票兌換處換票進入。

金鼇玉蝀橋

玉湖澄碧畫橋橫

金鼇玉蝀橋位於北海公園南門西側,文津街東邊,橫跨太液池的中部,是中南海與北海的分界橋。它更通俗的名字是北海大橋。它北倚瓊島白塔,南望瀛台,東臨萬善殿、千聖殿,西連金碧輝煌的紫光閣。清乾隆皇帝曾在中海的建築水雲榭上親題“太液秋風”四字,“太液秋風”是燕京八景之一,正是指金鼇玉蝀橋所在地太液池的景色。

我本以為金鼇玉蝀橋僅是一座用於遊覽的橋,親身拜訪後卻發現橋上的車輛川流不息。其實早在1954年,這座橋就成為了一座兼具觀賞性與實用性、融入現代化社會運轉的古橋。橋身有九孔橋洞,中間一孔保留用來通水流,其余八孔封堵裝飾。橋兩側的鐵柵欄護欄,原是漢白玉石欄,有蓮瓣方柱頭。橋面被拓寬到34米,橋身加長到220米,並沿南北兩邊橋欄道路增建了人行道。改造後的橋不僅能承受更多的交通壓力,而且像一條又寬又長的白色綢帶,顯得更加舒緩、優雅了。

橋邊幾十隻帶蓬的小船整整齊齊地靠在碼頭。小船有的黃黑相間,船頭被刻成小蜜蜂;有的是橙色,船頭刻成大黃鴨;還有綠色、藍色、綠白相見、藍白相間的小船,令人見之清涼;有的走宮廷貴氣風,名叫祥瑞舮、幸福舮等,也很有趣。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一個小女孩站在岸邊,搖著旗子輕聲唱起《讓我們蕩起雙槳》。看到小姑娘和給她錄像的媽媽,我仿佛看到小時候的自己。一對老夫妻在岸邊翩翩起舞。

橋邊樹木大多有環抱粗,樹乾上釘有編號。只見一個小男孩蹦跳著去夠柳梢,突然大喊:“媽媽,這棵樹上百年啦!”

看完北海大橋,可以在整個北海公園裡轉轉。北海公園歷經金、元、明、清幾個朝代,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北海公園佔地面積68.2公頃,其中水面38.9公頃。此時秋高氣爽,天藍水碧,枝繁葉茂,荷花映日,正是公園的好季節。正如林徽因在《我們的首都》一文中寫到:“處處都像在畫中。”

(李高昕 張品秋/文 張寧/攝)

GO提示

開放時間:6:30——21:00

票價:目前處在公園旺季,旺季全價聯票20元,優惠聯票10元,旺季全價門票10元,優惠門票5元。導遊:5人下(包括5人)遊客請導遊講解,從團城——白塔,1小時收費100元;講解全園2.5小時花費300元;5人以上另行加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