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伏天,伏羊食用全攻略

中華大地,人傑地靈,孕育了千古的民間傳統文化與飲食習俗,伏羊節,便是凝聚幾千年民間智慧,歷史悠久而傳承至今的中華重要美食節日之一。所謂「伏羊」,即入伏以後的羊肉,這時候的羊經過冬春兩季的滋養,膘肥肉嫩,其肉燉出的湯味醇、膻味小。伏羊節,以在夏天吃羊肉養生為內核,於每年傳統農曆初伏之日開始,至末伏結束,持續一個月。

伏天吃伏羊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期,民間有「喝上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的說法。羊肉具有祛風驅寒溫補的功效,能在人們夏日濕熱,食慾減退,體內積熱時,使人胃口大開,食慾增強;食後人的全身上下大汗淋漓,渾身毛孔通透,五臟六腑的濕熱、寒氣、毒素隨著汗液排出體外,對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及高溫天抗病能力十分有益。

可以說,伏天食用羊肉喝羊肉湯,既是人們對羊肉本身鮮美味道的追求,同時也是對羊肉藥用功效的充分利用;也暗合「天人合一」的質樸養生理念,是民間以食為療的大創舉。因而,長久以來,在我國的上海、江蘇、山東、安徽、寧夏、湖北、浙江等地就都有過伏羊節的習俗。

播放GIF

徐州

徐州的夏天,入伏之時,不得不提的就是「伏羊節」。伏天吃羊肉的養生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更是有「伏天一碗羊肉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的說法。十幾年來,彭祖伏羊節舉辦得紅紅火火,從聖火傳遞儀式,到彭祖祭祀大典,徐州通過「伏羊節」這張名片,向世界宣傳著彭祖飲食文化的內涵。

羊肉湯

在徐州過伏羊節,羊肉湯是必喝的。採用山上放養的小山羊鮮骨頭燉上六、七個小時,才能熬出那一碗色澤乳白、質地純凈的羊肉湯,香菜翠綠漂浮在碗中央,煞是好看!加兩個燒餅或者幾張烙饃,再放一杓辣椒羊油,用筷子攪拌均勻,羊肉湯上便會飄著一層層紅辣椒羊油。

辣椒羊油是徐州獨具特色的調味料,是用白色羊板油加辣椒醬煉製而成。用它配在羊肉湯、羊肉面、燒羊肉、燉羊肉,以及羊肉火鍋中,增香提味,辣而不嗆。。就像豬油拌飯中的豬油,西方人抹麵包用的牛油一樣,特殊的香味極美。只是徐州人將熬熟的羊油中加了一份辣,這樣不僅能掩蓋住羊肉的膻,還會讓各類羊肉菜品吃起來更加的豪邁過癮。

在每年的入伏之日開始,羊肉羊油的香氣就會瀰漫整個徐州城。街頭路邊大小羊肉館天天爆滿,可謂是萬人空巷吃羊肉。在這個重大的節日裡,誰家的羊油煉的地道純正,香味誘人,誰家的生意就更會火爆。喝羊湯放辣椒羊油,才是地道的徐州喝湯方式。將一點羊油放在碗中,舀一杓滾燙的羊肉湯沖入,羊油會瞬間被燙化,香味也會撲鼻而來。舀起一杓緩緩送入口中,羊湯慢慢在舌尖流淌,原始純粹,鮮而不膻,香而不膩,絕對真材實料。

羊肉燴面

對徐州人來說,再多的美味,也比不上家鄉的一碗羊肉燴面。燴面本是河南特產,但是樸實的徐州人將燴面進行了本土化其產物就是羊肉燴面。手工拉製的麵條,口感彈滑而又有彈性。羊湯是每天一早新鮮熬製的,幾十斤羊肉和羊骨頭精華盡匯於一鍋,大火熬製兩到三個小時,方能成就最終的醇厚鮮美。本地產的小山羊,肉質嫩而不膻,事先被切成均勻的薄片,隻待有食客點餐,就被毫不吝嗇的放入煮好的面裡。再舀一杓秘製的羊油攪入湯中,香菜和羊肉,紅綠相間,羊肉筋道,麵條寬厚有嚼勁,配在一碗,剛柔並進,口感完美。

地鍋羊肉

當食材遇上地鍋,在徐州,便是地鍋菜。 徐州人手裡有什麼食材,就敢燉什麼食材。 地鍋雞、地鍋排骨、地鍋豬腳、地鍋牛肉、地鍋魚頭……在吃羊肉的時候,燉的自然就是地鍋羊肉了。地鍋不大也不深,將羊肉置於地鍋之中,在土坯製成的鍋灶上用木柴燒煮,待到沸鍋時將麵餅貼於鍋沿同煮。似乎很簡單,但火候的掌控、調料放置的多寡都影響地鍋子的味道。連皮帶筋的羊肉在地鍋裡咕嘟咕嘟,邊煮邊吃,簡直幸福!連地鍋裡的那層麵餅,都吸足了鮮美的湯汁,別提多好吃了!

涼調羊肉

做羊肉的人都知道,涼調羊肉雖然看似簡單,卻對用料和廚師手法極為講究。這道菜一定要精選肥嫩的羊肉,口感才鮮嫩軟糯,毫不乾澀。醋是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徐州人愛吃的醋,是徐州米醋,融合羊肉的鮮嫩,提升了口感。夾一塊送入口中,嫩!鮮!美!濃鬱味道瀰漫整個味蕾。

孜然羊肉

孜然羊肉也是伏羊節上的爆款菜式,幾乎人人都愛吃,怎麼也吃不膩。精選的小山羊的前腿肉,經過醃製、爆炒,吃起來鮮辣鹹香,看著有油,其實一點都不膩,特別夠味兒。每一塊羊肉都是分量十足,並不會因為著了大火逼出了油脂而縮水,反而更加豐厚有彈性。要是再用燒餅一卷,那叫一個好吃!

羊盤腸

顧名思義,羊盤腸就是將細細的羊腸用剪子沖開,洗凈之後一圈圈盤繞而成的。不過盤腸不止是羊腸,攤主馬大姐說盤腸中間還要包裹一些羊肚、羊肺之類的羊雜碎。盤好之後的羊盤腸圓滾滾的,形狀有點像花捲,亮晶晶的十分誘人。羊盤腸要切碎後夾入燒餅中一起食用,一口咬下去,脆脆韌韌的是羊腸,軟軟嫩嫩的是羊雜,濃鬱的羊肉香氣立即溢滿口腔。羊盤腸並不肥膩,長時間的燉煮,把那一份油膩完全的化為了入口的軟綿,筋道的筋膜,椒鹽的調味,滾燙的燒餅,細細的回味之下,唇齒間遊離的是返璞歸真的感覺。

羊芹細

羊芹細,就是羊肉、芹菜、細粉在一起燒。首選青山羊的肋條肉,肥瘦適中,芹菜選用豐縣的實心芹菜,味濃,爽脆無渣,細粉則是由純蕃薯粉製作,不黏不斷,非常筋道。這道菜採用果木燒柴慢燉40-60分鐘,使羊肉味香濃不膻,略帶芹菜清香,而細粉在吸收了羊肉湯後飽滿透明,吃的時候直接用筷子夾起吸進嘴裡,再配上地鍋貼餅,那吃起來叫一個過癮!

羊肉煎包

徐州的羊肉煎包可謂是一絕。製作這羊肉煎包特別費時,需選用剛宰的羊後腿肉,精打四遍,再經過兩個小時的人工攪打,然後調味、拌餡兒,保證食客每一口都能感受到誠意滿滿的用料。煎製時將油順勢而下淋在表面,滋拉聲中水汽升騰,煎包慢慢變得金黃焦脆起來,邊上還多了一層晶瑩剔透、薄如蟬翼的膜。出鍋的羊肉煎包色澤金黃,一面焦脆,三面軟嫩,脆而不硬,香而不膩,真令人食指大動。

羊肉面魚

面魚就是徐州人家家戶戶最熟悉的味道。說到面魚,要追溯到漢代時期開始興起的麵糰。麵糰在古時候也被稱做"膊托",意思是放在胳膊上用各種器皿或者手法將它撥製成條狀、圓狀等形狀不一的麵食,但並沒有明確的定義,直到元代"面魚"一說開始流傳,"魚"和"余"諧音,因此面魚也寓意著年年有餘、吉祥如意。到了現代,面魚的做法已經變得多種多樣。

羊肉面魚源於徐州人喝羊肉湯的習俗,徐州人吃羊肉有著悠遠的歷史,著名的伏羊節也可以追溯到堯舜時期,而麵食和羊肉的相融合構成了徐州獨特的飲食風味。雪白的面魚浸在紅湯中若隱若現,羊油的火辣中點綴著香菜的清新,有「魚」有「羊」,可謂之「鮮」; 軟爛鮮香的大片羊肉香氣撲鼻,「羊大」可謂之「美」。大快朵頤後的那份濃醇回味綿長,著實不負「鮮美」二字。如今,在徐州的大街小巷以"麵疙瘩"也就是以"面魚"為主題的飯館已經有幾十家,而羊肉面魚已經成為了餐桌上必點的一道主菜,它不僅是一道美食,更代表著徐州人對兒時的懷念,對老一輩人的手藝傳承。

燒羊雜

徐州人愛吃羊肉,對羊雜也是懷有一種特殊的情懷。貧困年代,吃肉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碗燒羊雜也足夠將羊味發揮得酣暢淋漓,為尋常百姓的菜桌上添置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一盤好吃的燒羊雜一定要用好的原料。家養的小山羊,漫山遍野地跑,吃的是天然草料,喝的是雨水甘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徐州人吃羊認的就是這個味道,吃的就是這個嚼勁。

白燒羊雜關鍵在於羊湯,50斤羊大骨,熬製4個多小時,一鍋羊湯濃縮了七八頭羊味的精華,薑蒜切塊下鍋提香,再放入清洗乾淨的羊心、羊肺、羊肝、羊肚、羊血等內臟下鍋白煮,加鹽和胡椒調味,出鍋拌上香菜和蒜苗,瞬間香氣撲鼻,簡單的工序卻將羊雜的風味發揮到淋漓盡致。

對於徐州人來說,吃羊雜就好這口原汁原味,臟器獨有的味道,每種食材質感的相互碰撞,在舌尖上觸發味蕾的大覺醒。。若再給點辣椒羊油,那麼羊雜的味道又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鮮、香、辣。一口下肚,羊肝是糯的,羊肺是脆的、羊心是有勁道的、羊血是鮮美的,幾味融合,各顯神通,味覺的相互碰撞造就了更豐富多元的口感。

羊方藏魚

魚羊合烹的「鮮」菜有三大名菜,一個就是徐州「羊方藏魚」,一個是京菜中的「潘魚」,還有一個是徽菜中的「魚咬羊」。這道「羊方藏魚」被譽為大名鼎鼎的「中華第一菜」,魚羊「鮮」字的由來,源於千年的彭祖傳承,尺許見方的大塊羊肉,分切細膾,羊肉掩蓋之下,少不得藏上一條「花斑水豚」,沒錯,就是鱖魚。加上調料同烹,蒸燉得味。羊肉酥爛,魚肉絲滑,魚羊合味,一個鮮字搖曳眼前。

上海

在上海,羊肉做法有南北之分,這分水嶺就是黃浦江——南面的松江、奉賢、金山等地,羊肉以白煮為主,比較著名的如松江張澤羊肉、奉賢莊行羊肉,還有金山亭林羊肉、張橋羊肉;北面的嘉定、寶山、崇明等地,做法比較接近蘇州,主要是紅燒的,知名的如崇明紅燒羊肉、真如紅燒羊肉等,而蘇州燒法明顯是江南人的改進,濃油赤醬,加茴香、八角等大料,應該是當年不習慣羊肉膻味的蘇州人想出來的。每年入伏,滬上眾多食客雲集,大啖羊肉,大口喝酒,在炎炎夏日大汗淋漓,領略伏羊文化的魅力。

張澤爛糊羊肉

在松江浦南地區,葉榭張澤的爛糊羊肉可謂聞名遐邇。當地人烹飪爛糊羊肉,多選用一年生的童子山羊,以求口感鮮嫩。一般來說,一隻童子山羊毛重80斤,宰殺、燉煮後,只剩下了40斤可作食材,而適合做爛糊羊肉的部分,僅4斤,其中最適合的部位當屬「腰糊」,即羊腰處緊貼肋骨以下的部分,這是整隻羊中最嫩、口感最好的「精華」部位。

為了保持羊肉的原汁原味,做法上,堅持隻用木桶燉煮。特製的木桶,一次能承裝4隻整羊;必須是土灶木柴,經3個多小時小火慢燉,不斷加水,木桶內不添加蔥、薑等任何調味佐料,羊肉濃香在持續的蒸汽中化入湯裡,肉軟糯,湯香濃。爛糊羊肉一端上來,一股濃香就撲鼻而來,被煮爛的羊皮微卷,已是半透明狀,瘦肉部分則可見長長的纖維,皮肉相間,精肥比例恰到好處,小心翼翼夾一塊入口,立刻吃出不一樣:伴隨誘人的香氣,是鬆軟嫩滑的口感,無需用力嚼,就滿口生香,可以說是「入口即化」!

莊行白切羊肉

奉賢莊行肥羊大概有兩種來源:一半是地產,一半則來自浙江、江蘇等地,全散放形式養殖莊行草山羊,肉質結實,祖傳的宰殺工藝,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羊肉本身的鮮美。莊行羊肉最地道的吃法是白煮,「老吃客」是連醬油都不蘸的,佐一小碟細鹽,就可享受羊肉的原滋原味。另外,因為羊脂冷卻後就會凝結,口感就顯得油膩了,所以吃莊行羊肉一定要吃新鮮出鍋的,膏脂半化未化之時入口,最為鮮腴肥美。大多數吃客都是伴以燒酒(白酒或黃酒)下肚,以驅散體內積熱,釋放體內毒素,起到防暑降溫、補腎補肝等多種功效。

金山衛張橋羊肉

地處金山衛地區的張橋羊肉,則與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有關。據說,當地吃羊肉習俗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間,抗倭將領胡宗憲和戚繼光退敵前曾和當地百姓擺下軍民大宴,並支起大鍋十口烹飪羊肉,號稱「千人鍋」,以張橋羊肉犒勞軍士,眾將吃完羊肉,大殺四方。而這段刀光劍影的歷史,已無人能親眼見證,唯有張橋羊肉當初的小店經營模式,尚存印在人們的記憶中。

張橋羊肉的味道清爽,沒有羊騷味,這主要取決於用於烹煮的本地養殖公羊均為鐓羊——也就是被閹割過的羊。鐓羊的肉質細嫩鮮美,騷味也淡,加上本地養殖,羊肉具有安全與美味的雙重堡壘。張橋羊肉發展至今,除了傳統美味的白切、紅燒、羊雜湯等外,還推陳出新一些菜色,比如椒鹽、孜然羊排等。

真如羊肉

老上海人推崇的真如羊肉,已有200多年歷史。早在乾隆年間,真如羊肉因技藝成熟、風味獨特逐漸成名。據普陀區《真如鎮志》記載,「舊時,每天凌晨三時許,農民上街泡茶館,凌晨四時許,進羊肉館要上一碟羊肉,酌一二兩白乾,嗣後一碗羊肉湯麵,即下田頭。」據傳,乾隆年間,真如羊肉鼎盛時期,一條老街上竟有30多家羊肉館。

從古到今,真如羊肉最經典的兩種做法就是白切和紅燒。 白切羊肉要先選上乘的山羊,然後驗羊,在經活宰、去毛、浸泡,帶皮出白水,清晰、斬劈等十多道工序,切成大塊,放入套有膠木圈的大鐵鍋內烹製,用陳年老湯鹵煮,嚴格控制火候,燜煮大半夜,出鍋後去骨切成薄片,成為色澤雪白的白切羊肉。

紅燒羊肉的製法完全不同。把新鮮羊肉連皮帶骨切成小塊,用絲草紮緊,放入陳年的紅湯內燒煮,配以冰糖、黃酒、蔥薑等十多種配料燜燒。出鍋後,羊肉色澤鮮艷,香氣撲鼻,口感酥軟。

然而「紙上談兵」終究無法烹飪出一鍋正宗真如羊肉。這門手藝幾代單傳,真正的秘訣「只可意會」,比如什麼時候加冰糖、什麼時候澆東西、什麼時候在鍋蓋上放什麼重物,都是門道、經驗。最大的秘密全在一鍋「老湯」裡。煮完羊肉的湯不能倒掉,上面有一道油層,撇清後剩下的湯水就是寶貴的「老湯」,下次煮的時候只要加點水進去就行,越老的湯煮出來的羊肉味道越好。「為啥煮好的白切羊肉看起來雪雪白卻味道很濃,就是因為千百次同鍋共煮的羊湯啊。」

崇明紅燒羊肉

崇明羊肉備受吃貨推崇,首先在於其食材是生態養殖的本地白山羊。它屬於長江三角洲地方羊種,被國家命名為「長江三角洲白山羊」,列為全國重點出口商品,是重點保護和發展的家畜品種。白山羊體型中等偏小,每隻約25公斤以內,因主食本地百草,喜沼澤濕地,故四蹄健壯有力,肉質結構緊密,肥瘦間隔適宜,羊肉香膻而無騷氣味。因此選白山羊是燒製崇明紅燒羊肉的先決條件。

崇明的紅燒羊肉是特色,濃油赤醬,質感軟糯、加了茴香、八角等大料,更是香味濃鬱。另外,據說崇明紅燒羊肉有一個秘方:是拿老鴨湯作為底湯,然後羊肉放在底湯裡一起慢火煮,所以味道特別鮮美。當地喜好將羊肉和蘿蔔一起燉煮,因為羊肉性溫,吃時最好配些涼性的蔬菜,絕配就是蘿蔔,一方面葷素搭配能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蛋白質,另一方面,蘿蔔性寒涼,能夠潤燥去火,有助消化。

七寶紅燒羊肉

在閔行說起羊肉,最為人熟知的就莫過於大七寶的羊肉了。上海傳統名菜——七寶紅燒羊肉,最早是從清朝宮廷傳出來的。據說是慈禧太后最喜好的宮膳。選精羊肉、冰糖、西洋參、紅棗、上等醬油等,小火燜上4—6小時,質地軟嫩,甜香如蜜,光想就口水直流。

周浦羊肉

有著「小上海」美稱的周浦鎮,那裡的羊肉食俗也有上百年歷史。早在清代中後期,周浦及周邊鄉鎮的人們就有早上吃羊肉、喝燒酒的習俗,並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那就是人們口中稱作的「羊肉燒酒」。

周浦的白切羊肉別具風采,它用溫火久燜而成,香味雋永。根據傳統,隻選用3歲以下的綿羊為原料,然後放在高130厘米、直徑108厘米的鐵罐中,以柴火為燃料,文火燉10小時而成。這樣製作的白切羊肉肉質鮮嫩,皮肉酥爛,吃口軟綿,香味濃鬱卻不腥,的確是別具特色。

蘇州

「吃個羊肉火鍋、喝碗羊湯暖暖身」,這是很多老蘇州的養生傳統。然而,這個延續了上百年的蘇州老傳統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這幾年來,蘇州的羊肉店越開越早,在「三伏天」裡大汗淋漓地吃羊肉,已成為老蘇州的新流行。

藏書羊肉

每年夏天,藏書羊肉便悄然上市。蘇州的羊肉雖然在中國羊肉譜上排不上號,但蘇州人燒出的羊湯卻入得了全國四大羊湯之一:用杉木桶燒羊肉是藏書羊肉獨創,把新鮮羊肉放到這個杉木桶裡,熬上2個小時至肉質酥爛就成。如此簡單粗暴的烹飪,卻讓食材機甲狂潮出如此的美味!在烹製過程中,不同羊肉放置的位置也是有講究的,底部擱說謊肉,上面是羊肚,而頂上則是鮮美的羊肝。以「一隻木桶走天下」為特徵,木桶如今已成為藏書羊肉標誌性工具。

傳統的藏書羊肉有兩種基本的料理方法——白燒與紅燒,白燒最能直觀體現羊肉本身的品質,而紅燒則更考較廚師的功夫。白燒羊肉確實可謂一清二白,除少數蔥花外,整碗湯裡就只有羊肉而已。。但功夫實則在戲外,白燒羊肉是極其耗時耗工的一道菜。需先將山羊切成大塊後入沸水燉煮,撇去血沫、撈去沉渣並以清水洗滌羊肉,再將羊肉與原湯一同重新入鍋,以旺火燉煮約3小時,見肉爛湯濃便可出鍋切塊裝盤。儘管白燒羊肉中除羊肉外幾乎沒有添加其他配料,但這最純粹的鮮味就已是人間至味,其他多餘的味道都只會是畫蛇添足。

紅燒羊肉是藏書羊肉的另一主要做法。選用帶皮和骨的山羊肉,切塊後與醬油、紹酒、白糖、蔥、薑、八角、香葉等調料一同以小火燜煮,直至羊肉酥爛入味,最後撒上青蒜葉即可。羊肉吃來肥美豐腴,有羊鮮而無羊膻,柔滑而又充滿膠質的羊皮則是最美味的部分,肥而不膩。甜鹹宜人的醬汁吸收了多種香料的精華,經長時燜煮後完全滲入羊肉之中,同時這醬汁用來下飯或下面也很適合。

除了白燒或者紅燒,還有一種相對稀罕少見的製法。過去這種吃法甚至有著嚴格的季節限制,僅在三九寒天才能得見,這便是「羊糕」。簡單來說,羊糕是羊湯的凝結物,或可稱之為「山羊的肉皮凍」。將帶皮的羊肉祛除血水後,同蔥薑、紹酒及大料、桂皮等香料在木桶內熬煮至肉質酥爛,再將煮熟的羊肉切碎放進容器裡並倒入羊湯,在足夠寒冷的溫度下冰凍一夜使之凝結成凍,即為羊糕。凍水和羊肉的比例是成就一塊好羊糕的關鍵。濃縮一隻羊,精華一塊糕。須得結足梆硬,不松不散,耗盡一天文火熬製、一夜自然凝結,才能得到一塊極品的羊糕。

羊糕的風味略有些像上海的白切羊肉,但由於燒煮羊糕的時間要久得多,且羊湯所佔比重更高,因此湯凍的分量要更多,鮮味也更為濃鬱。方一入口便瞬時間消融,留下無比鮮香的羊湯在舌尖蕩漾,美妙不可方物。

江湖上流傳甚廣的藏書羊肉面,受人稱道很多,令很多美食家齒頰留香,念念不忘,寫蘇州面不寫藏書羊肉面就不完整。江湖上流傳甚廣的藏書羊肉面,受人稱道很多,令很多美食家齒頰留香,念念不忘,寫蘇州面不寫藏書羊肉面就不完整。面就是普普通通的細面,用羊肉湯下鍋,幾乎隻放鹽調味。切得均勻、質地細膩的白煮羊肉置於面上,羊肉和羊湯沒有半點腥膻,反而顯得清淡鮮美。羊肉煮的恰到好處,爛而不膩,入口就是滿腹的肉香;細面爽滑,入口幾乎不需咀嚼,隨著吞咽直接滑入喉中;湯裡儘是羊肉的鮮香之味,隻加些切碎的蒜葉,便是人間絕品。

蕭縣

據了解,蕭縣的「羊美食」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伏羊文化是蕭縣的民間傳統文化之一。如今,這一風俗習慣已經名揚整個淮海經濟區,伏羊湯已成為蕭縣著名的風味小吃。每年伏羊節,來自江蘇、山東、河南和本省等地數十萬食客紛至遝來,爭相品嚐伏羊。

蕭縣人喝羊肉湯,要舀上一大杓辣椒油,羊肉湯湯色乳白,香菜翠綠,辣油紅亮,色香味俱全。每年盛夏三伏天,蕭縣人卻有著別樣的風雅:吃全羊、喝羊肉湯。蕭縣人吃羊,可謂物盡其材、物盡其用,多樣而味美,淋漓盡致,花樣百出!除羊毛、牙齒、蹄甲外,羊肉、羊肝肺、羊腿、羊肚、羊腸、羊腰、羊血、羊球、羊鞭、羊腦等都是釜中料、盤中餚,各有對應的烹調方法——有五香羊頭、白煮羊肉、清湯羊頭;有涼拌羊肝肺、有手撕羊肝;有燒羊舌眼、炒羊舌眼;有羊血豆腐,有芹菜炒羊血;有涼拌羊肚、有炒羊肚絲,還有砂鍋毛肚;而羊肉的盛宴在於手抓羊肉,滿滿一大盤羊肉端上來,切成拳頭般大小,煮得恰到好處,人人手持一塊,蘸上用孜然、辣椒粉等香辛料拌成的調料,大快朵頤,痛快淋漓;還有紅燒羊肉,黃燜羊肉,羊肉滑雞湯等,讓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猜拳行令,吆五喝六,頗有綠林好漢的乾雲豪情。

烤羊頭、烤羊肉、烤腰子、烤羊脖、烤羊腿、烤羊排、羊肉串、羊肉湯、羊蠍子、羊腩煲、羊雜碎、涮羊肉、燜羊肉、手把肉...蒸之、烹之、炒之、熏之、炸之...吃伏羊,除了羊毛不能吃,其它都能吃!因微信篇幅有限,僅列出部分代表地方,未盡之處,歡迎補充。

本文由廚影美食編輯,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您的支持就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按住下圖加入廚影

盤點全球頂級食材

探索珍奇饕餮盛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