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個人信息洩露嚴重,隱私如何不“裸奔”?

前段時間,藝人王一博受粉絲電話騷擾的消息一度引爆了微博熱搜,也讓一條販賣明星身份證號碼、手機號和出行信息的灰色產業鏈進入大眾視野。回想起自己那些年接到過的騷擾電話,不少人難免感到心驚:除了被明確告知的,還有誰偷走了我們的信息?信息裸奔的時代,我們的生活裡究竟還剩下多少實質上的隱私?我們又該如何給我們的隱私穿上鎧甲?

我們正在用隱私去換便利。我們犧牲了我們的位置隱私,換來隨處可用的導航,讓我們在陌生處不再迷失;我們犧牲了我們的電話號碼和住址,換來一鍵下單的外賣和快遞,節省了購物的時間;我們犧牲了瀏覽記錄,換來了購物App上精準的廣告投放,不再需要貨比三家……我們試著去理解和接受這一切,畢竟在這個時代,數據已經不僅是公民的個人隱私,也是重要的公共資源。享受了福利,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這一切似乎天經地義。

可是,這個代價究竟有多大?我們能夠犧牲的,究竟又有多少?企業在試探人們隱私底線的同時,人們是否也在懷疑著自己的底線究竟在哪裡?實際上,自互聯網和大數據興起之日,個人隱私洩露問題就層出不窮,現下各企業對用戶信息的過度采集和濫用也早已成為心照不宣的秘密。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現在的處境恰如黑暗中的行人,被狗咬了一口已經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這隻狗潛藏在黑暗中,我們不知道它有多大,也不知道它什麽時候能被喂飽,一天不找到它,隨時被咬的恐懼就會如影隨形。

公眾人物受到了騷擾,可以通過微博等途徑,借助自己的網絡影響力讓事件得到關注和解決,但作為勢單力薄的普通人,被騷擾了又該如何更加有效地維權?大數據發展與個人隱私之間的矛盾真的不可調和嗎?享受數字時代的便利必然要以讓渡我們的個人隱私權為代價嗎?困擾人類上百年的科學技術創新的負外部性這一問題真的無法解決嗎?當一個又一個普通人的權益受到侵害,群體對企業和社會的信任感又將落腳到何方?

事實上,面對愈演愈烈的個人隱私洩露問題,各方並非毫無作為。個人信息保護已經迎來立法,未來濫用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勢必會得到法律的嚴懲;政府管理水準的提高和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也將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感的進一步提升;至於大數據技術難題和漏洞,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也有望得到解決。

《2018個人信息保護年度報告》指出,作為個人信息保護的主體和關鍵環節,大眾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已經覺醒,其敏感程度與認知水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的解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因噎廢食絕不可取,不能因為一時的漏洞就否認科技進步的意義。面對個人信息洩露問題,我們作為個體也並非毫無防範和應對之策。比如丟快遞盒子的時候,記得注意一下二維碼和個人信息是否塗黑;瀏覽安全性不確定的網頁或應用的時候,輸入個人信息更要提高警惕;在對一些應用授權時不要嫌麻煩,要了解清楚用戶服務協議的具體內容;平時多關注一些消費者維權信息,當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及時向企業、消費者維權組織和監管機構等有關方面反映問題……

前路值得展望,但今路仍需走好。如果你認為個人隱私的底線已經不起試探,那麽不如起而行之。通過一個人影響一群人,通過一群人影響一代人。個體面對社會問題時或許會感到無力,但如果每個人都能行動起來,主動提升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積極參與個人信息安全保護行動,共同劃定和守護個人信息保護的底線,那麽個人隱私洩露的危機勢必可以刹住車,大眾信任危機也將不再成為社會的隱患。

(本報記者 俞海萍 本報通訊員 吳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