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話題 | 中國男籃的慘敗,真是因為球員“不拚命”?

特約作者 | 李勤余

昨夜,在一場生死戰中,中國男籃又敗給了尼日利亞隊,徹底失去了直通奧運的希望。由於之後的奧運落選賽中強手如林,堪稱“地獄難度”,很多人覺得中國男籃已經被宣判“死緩”。

無獨有偶,同樣在昨夜,國奧足球隊0比2不敵越南隊。衝擊奧運會的前景,也可以說是一片黯淡。一時之間,社交平台上充斥著各種謾罵之聲。“不拚命”“軟蛋”“慫”……不少網友將批評的矛頭,直指那些發揮不佳的球員。

然而,近年來中國大球項目的持續倒退,真是因為球員們的態度不夠端正嗎?

群眾基礎薄弱、人才庫存枯竭,我們已經沒有挑選的余地

球迷們當然有理由對那些在場上不給力的球員表達自己的不滿。周琦、郭艾倫,這些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名字,在世界大賽上換來的只有無盡的失望。球迷和觀眾心中的失落感無需贅述。

然而,一個遺憾但又不能不承認的事實是,這些被噴得體無完膚的球員,可能已代表了中國籃球目前的最高水準。當然,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對教練的排兵布陣提出異議,但誰又敢打包票,選擇另一位球員上場就能力挽狂瀾?

於是,一個老生長談的問題又擺到了我們面前——為什麽沒有可用之才?人民日報曾刊發過一篇題為《中國籃球“注冊人口”為何如此懸殊》的文章。文中指出,中國籃球的注冊人口是1000人,而美國的統計數字是2500萬,其他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也有數十萬之多。類似觸目驚心的對比,更不會讓足球迷感到陌生。

一種常見的說法是,以“注冊人口”論,中國的足球人口不到1萬人,只有日本的1/50,就連越南也要比我們高出5倍。

當然,“注冊1000人”指的是在體育部門進行過“專業注冊”的運動員,並不是說全中國只有1000人在打籃球。只是,專業人才的相對匱乏,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行文至此,可能會有人說,且不論中國人口眾多,單說這足球籃球項目,不是很受群眾歡迎嗎?在籃球場上揮汗如雨的場面,可以說時下隨處可見,那又怎麽會挑不出人才?

這就必然會牽扯到“體教分離”的現實情況。簡單地說,我國體育人才培養依靠的是專業化的“精英戰略”,運動員早早就離開了校園進入專業體制。在這一培養模式下,青少年隊伍或許可以在早年的比賽中取得較為優秀的成績,但終究敵不過國外群眾基礎更為扎實的“人海戰術”。

如果“體教分離”造就的體制壁壘不能被攻克,專業與非專業人才的轉化就將成為不可能。於是乎,中國大球項目的選材面相對狹窄的問題,就有可能無解。

應該看到,姚明在上任後推行的“小籃球”項目、為體教結合作出的不懈努力,都代表了籃球改革的正確方向。只是,如今的慘敗,會不會影響到姚主席的改革事業?沒有人能知道答案。

三分鐘熱度改變不了體育在中國的弱勢地位

中國男籃在世界大賽舞台上的“拙劣”表演,為其帶來了空前高漲的關注度。周琦的失誤、李楠的發言,頻頻登上熱搜榜,成為坊間茶余飯後的談資。然而,聚光燈的照耀,對中國男籃而言真的是一樁幸事嗎?

這不能不令人聯想到不久前的女足世界杯。0比2完敗於意大利隊後無緣八強的中國女足,距離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輝煌已經越來越遠,從目前的形勢看可能短期內難以複興。

和如今網友們對周琦、郭艾倫技術能力的熱議一樣,當時人們也曾高度關注中國女足的處境,再次抬出“中國女足待遇低”等話題。猶記得,由於網友們的關注熱情太高,還險些造成中國女足頭號球星王霜和賈秀全之間的矛盾。

然而,風平浪靜之後,中國女足以及女足聯賽再次陷入無人問津、冷冷靜靜的狀態。直到下屆世界大賽舉行時,鏗鏘玫瑰才會回到公眾的視線。如此循環往複,對中國體育,尤其是大球項目來說,又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一來,大賽帶來的三分鐘熱度,只會在輿論場上掀起驚濤巨浪,放大運動員在賽場上的一舉一動。短暫的高關注度,只會給運動員帶來更多壓力,分散其注意力。當然,作為職業運動員,理應學會應對和處理壓力。但是,贏得比賽便被捧上天,輸了比賽便有可能淪為落水狗的殘酷現實,恐怕無助於公眾養成一顆難能可貴的平常心。

二來,三分鐘熱度還會變相助長“唯成績論”“唯大賽論”的不良趨勢。體育的意義一旦被異化為追求大賽成績,再想要在發展過程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以姚明的籃球改革為例,一系列舉措的最終目標不僅是幫助中國籃球隊取得更優異的成績,更是在全社會推廣和普及籃球運動。

根據《2018年中國籃球產業報告》給出的數據,中國籃球迷的數量達到1.4億,泛球迷的話則接近5億。這是中國籃球在近年來交出的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但較之中國男籃在世界舞台上的尷尬面貌,這又是更容易被忽略的成就。

換一個角度想一想,如果周琦的邊線球沒有失誤,如果中國隊僥幸直通奧運,中國籃球的弊病會不會就此被掩蓋?歸根結底,體育不該是功利主義、政績主義的犧牲品。

比起雞血式精神勝利法,大球項目的發展更需要科學和專業精神

男籃慘敗之後,怒噴男籃隊員“不拚命”“不努力”的聲音不絕於耳。在部分網友看來,男籃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一些球員在比賽中出工不出力。

不能說網友的看法沒有道理。如果一位運動員習慣於拿高薪,沉迷於參加娛樂節目,卻拿不出相應的表現和成績,公眾自然有理由表示不滿。

然而,簡單的道德評判並不能決定運動員水準的高低。在大球項目早已職業化的當下,雞血式的精神勝利法已經不可能代替科學的訓練方法。

韓寒曾經在微博中講過一個故事。自稱年輕時球技不錯的他,曾在一場友誼賽中對陣一群五年級的小學生,不過對方是上海一支職業球隊的兒童預備隊。原本信心滿滿的韓寒以及隊友們迎來一場殘暴的屠殺,半場就被灌了20球。這樣一則趣事,反映出的卻是職業化訓練水準高低可能帶來的巨大差異。

換言之,不是不爭氣的中國男足、中國男籃運動員不想拚、不願拚,而是沒有能力和實力去拚。進而言之,這些連“拚”都“拚”不出的運動員,竟然代表了中國大球項目的最高水準,這才是最令人感到無奈的現實。

那麽,症結又在哪裡?近日,一部由日本NHK電視台出品的紀錄片《讓日本沉默的14秒鐘》,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思路。這部紀錄片通過多方位全角度的方式,複盤了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八分之一決賽,日本2比3惜敗比利時的比賽。在那場比賽中,歐洲紅魔在下半場補時階段,用短短14秒絕殺了日本隊。

NHK電視台的工作人員採訪了多位比賽的當事人,包括雙方的重點球員、時任主帥,以及和日本足球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足球從業者。所有人沉下心來,用專業的方式分析比賽。用40分鐘的紀錄片還原14秒的細節得失,這種專業和科學精神,才是日本足球能夠迅速崛起並走向世界的秘訣。

而中國籃球在遭遇慘敗之後,能不能拋棄雜念,用最科學的方法進行總結?或許網友們的專業水準不能和籃球行業的從業者相提並論,但減少一點情緒性的發泄,共同參與到籃球發展的事業中去,並非力不能及。

不久前,金山杯國際青少年足球邀請賽決賽,中國U15選拔隊戰勝對手奪冠,但迎來的是空空蕩蕩的看台。而今年1月份的第97屆日本高中足球聯賽決賽,在琦玉世界杯球場上演。當時,5萬多張球票全部售罄。這樣的對比無疑刺痛人心。

而中國足球隊、籃球隊也應該領悟,精神鼓勵在賽場上的作用正在不斷縮小。如果還不能在科學化、專業化的道路上奮起直追,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