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茶膏的相關小知識

茶膏,這是一個即便是資深喝茶人,也未必會非常熟悉的領域。數年前,在一次盛況空前的茶葉拍賣會上,一盒清代的茶膏竟然拍出天價。那麼,茶膏究竟是什麼來頭,為什麼被人譽為「可以喝的古董」與「普洱茶中的『勞斯萊斯』」?

茶膏起源

普洱茶膏始於唐、成於宋、興於清,一直沿著貢品這條線一路走來,幾乎沒在社會上流通,從茶膏誕生伊始,它就成為皇家獨享養生禦品和禮儀友邦之國禮。

茶膏自誕生伊始,便成為皇家獨享的禦品,堪稱中華茶文化的一朵奇葩。

陸羽在他的專著《茶經》中有這樣的記載:「出膏者光,含膏者皺」、「油膏其面」。

唐代茶膏

據吳任臣《十國春秋》記載,早在南唐閩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貢品茶膏進獻,即「貢建州茶膏,製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從這段文字中,我們不難發現:第一,「茶膏」字樣正式出現;第二,外部用金絲芽裝扮,顯示貴重;第三,數量極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貢茶以多少擔計算,凸顯珍貴。

宋代茶膏

與唐代不同,宋代的製茶者對茶葉的膏化現象比較重視。他們認為茶葉中出現的「膏」,是茶中珍品。他們採用榨取的工藝,先將茶蒸熟,再「須淋洗數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將茶膏從茶葉中分離,使其成為獨立的產品。

清代茶膏

清代時,雲南土司在借鑒唐宋製作餅茶工藝的基礎上,創出大鍋熬茶、製膏的方式,將「蒸」升級為「煮」。大鍋熬膏屬於普洱茶膏發展的第一階段,只能定性為土製(土方法),它與後來皇宮「禦製」的茶膏有很大差別。

雍正年間,茶膏成為皇帝欽點的貢品,也因此成為皇權的象徵。清朝是茶膏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清宮「禦茶房」的製茶工匠們創造了「壓榨製膏」工藝,使得茶膏的品質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普洱茶膏一躍成為宮廷禦品,成為「皇權」和「國禮」的象徵。

乾隆年間,由於大鍋熬製的茶膏難以出「精品」,於是改為皇宮內的禦茶房「禦製」。由於借鑒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手法,其製作工藝已類似於我們現在通常採用的低溫提取、低溫乾燥。這樣做出來的茶膏,才會呈現出盡善盡美的品質。

1911年,清朝滅亡,代表著古代茶膏製作工藝最高水準的宮廷普洱茶膏隨之湮沒,茶膏由此進入了長達百餘年的隱退期。

小貼士

茶膏是可以存放的,而且老茶膏也是具有藥用價值,並且老茶膏具有很高的收藏和品飲價值。

品飲時注意事項:一克普洱茶膏可溶水500--800毫升,根據品飲者飲茶濃淡習慣而投入具體數量;請用山泉水或弱鹼水沖泡,否則會因為水質PH值超標導致沖泡過程中出現塊狀沉澱物;請用95度以上的沸開水沖泡,無須「洗茶」。(圖文來源:不二齋齋主)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