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研發新冠疫苗,全球96個團隊誰能跑贏?

文 |《財經》記者 趙天宇 王小

編輯 | 王小

“什麽時候能打上新冠疫苗,夠安全嗎?”,這是新冠肺炎全球流行後的一個焦點問題。

在疫情暴發兩個多月後,中美兩國的疫苗研發均漸有眉目。

3月16日,美國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的新冠病毒試驗性疫苗,跳過動物實驗,直接開始人體試驗;同日,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領銜與天津疫苗公司康希諾聯合開發的重組新冠疫苗,獲批啟動臨床試驗。

中美這兩支研發團隊的共同點是,都摒棄了傳統的疫苗技術路線,使用新的技術平台,以求速度。他們的進展也確實超出一些業內人士此前的預估。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顯示,截至3月13日,全球共有41個候選疫苗在研發。另外一組統計數據是,截至3月17日,和君醫藥醫療事業部的不完全統計,全球新冠疫苗研發項目66個,至少有96家公司和學術團體,已經宣布了66個新冠病毒疫苗開發計劃。

從WHO的統計清單中可見,全球更多的是小企業加入這場疫苗研發競技。

對這些小企業而言,因為尚處於技術開發階段,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比較大,而且新技術有可能“抄近道”進而快速獲得進展,還可獲得政府的資金和政策支持。“賭這一把,成了,對這個公司是翻天覆地的改變;輸了,公司也可以根據實踐經驗來完善自家的技術。”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張洪濤對《財經》記者分析。

中美研發路徑選擇差異:一個是有效性,一個是安全性

在新冠疫苗研發中,全球多數團隊都摒棄了傳統疫苗技術——滅活或減毒疫苗,轉而選擇新的技術路線。

Moderna公司與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合作,選擇的技術路線是mRNA疫苗。當地時間3月16日,43歲的健康志願者Jennifer Haller在西雅圖成為第一個接受mRNA疫苗注射的受試者。

選擇mRNA技術路線,“有點抄近路的意思”,張洪濤對《財經》記者分析,由於這種疫苗注射到人體內的是RNA或DNA,進入人體後產生病毒蛋白,並不是直接注射病毒抗原,可以假設不同的疫苗可能出現的安全性問題比較相似。所以,從安全性上考慮,之前若已經以同樣的技術路線做過另一種病毒的疫苗,可以拿這些實驗數據作為新疫苗的安全性的證據來報批,這樣就可以快速的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這和傳統疫苗大不相同,如滅活或減活疫苗,原理是讓人體輕度、適量的感染,進而產生抗體。滅活疫苗基本上沒有毒性,減毒疫苗會有一點毒性,所以在常規疫苗開發中,非常強調安全性,需要通過動物實驗、臨床試驗等一系列的驗證過程。

mRNA疫苗卻可以節省做動物實驗的時間,直接進入Ⅰ期臨床試驗,既節省了部分試驗時間,也會節省研發經費。滅活或減活疫苗至少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去做動物實驗。

Moderna公司就跳過了動物實驗的步驟。該公司首席醫學官Tal Zaks辯稱,“我不認為在動物模型中證明這一點,是將其用於臨床試驗的關鍵途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正在並行開展非臨床研究。”

是否應跳過動物實驗,業內評價不一,不過在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是行得通的。

3月16日,美國紐約血液中心病毒學教授薑世勃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的評論文章提醒,對SARS病毒的研究表明,令人擔憂的免疫反應出現在雪貂和猴子身上,而在小鼠中卻沒有。不同的病毒蛋白片段引發的免疫反應也不盡相同,因此在人體臨床試驗之前,有必要先在動物研究中了解這一點。

對Moderna公司最不利的還在於,全球範圍內,至今沒有任何基於mRNA技術平台研發的疫苗,獲得上市批準。

陳薇團隊選擇的是腺病毒載體疫苗。3月6日,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這類疫苗的研究和國外基本處於同步,或在某些環節略有領先。

腺病毒載體疫苗的原理是,利用腺病毒搭載抗原蛋白的基因序列,遞送至人體內後產生病毒抗原。這類疫苗的代表作是埃博拉疫苗。

3月18日,一位康希諾總裁辦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新冠疫苗的開發基於公司此前的腺病毒載體平台的技術,這個技術平台已在埃博拉疫苗的研發中得到過驗證。這兩個疫苗運用了相似的技術平台,但並不是完全相同,而且也和任何一個疫苗的研發過程一樣,各個步驟都是不能省略的。

張洪濤告訴《財經》記者,這類疫苗的技術路線是可行的,也可以表達抗原,風險則在於安全性,因為該疫苗同時引入了作為載體的腺病毒,而腺病毒本身也是一種病毒,雖然在疫苗設計中會考慮到病毒複製的風險,但整個技術路線的安全性尚未經歷過大規模使用的驗證。

研發新冠疫苗有點像賭博

即便疫情洶洶,各國政府也不可能在確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之前,就大規模給民眾接種。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此前曾表示,整個臨床試驗過程可能需要長達14個月。川普不止一次問科研人員是否可以幾個月內研發疫苗,得到的都是否定答案。

3月16日的消息顯示,中美兩個團隊分別進入Ⅰ期臨床試驗,已經讓業內歎為觀止。

疫苗Ⅰ期臨床試驗的目的是驗證安全性,觀察其是否會出現明顯的副作用。Moderna跳過動物實驗,已經有志願者注射;陳薇團隊完成動物實驗,正在招募志願者。

截至3月18日,國際臨床試驗備案網站clinicaltrials.gov上,Moderna公司的新冠疫苗Ⅰ期臨床試驗仍在招募健康的受試者,共45人,在第1天、第29天接種疫苗,然後對其進行為期12個月的跟蹤隨訪,以評估疫苗的的安全性,反應原性和免疫原性。預計試驗完成時間是2021年6月1日。

《財經》記者獲得的一份“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臨床研究招募啟事”顯示,“前期,為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疫苗研發者陳薇院士團隊等7人已應急接種該疫苗,目前各類指標特徵良好,未觀測到需要處置的不良反應。”

張洪濤認為,腺病毒載體疫苗Ⅰ期臨床如果能通過,就意味著安全性得到了初步驗證,便能夠順利進入Ⅱ期臨床。如果安全性沒有問題,與mRNA疫苗相比,腺病毒載體疫苗效果可能會更好,有效性更為可期。

Ⅱ期臨床嘗試證明疫苗的有效性,就必須在更大規模的人群中進行接種,觀察是否可以有效預防新冠病毒感染。同時,如果疫苗只是在較少的接種者中會出現嚴重的安全性問題,也只有在大規模的臨床試驗或者使用中才更容易被發現。

即便是考慮到新冠病毒傳播速度快,要完成Ⅱ期臨床試驗,也至少還需要10個月到一年的時間。張洪濤說,分析臨床試驗數據就得花上一兩個月。

WHO公布的候選疫苗企業名單中,以色列科學家創立的免疫療法公司Vaxil名列其中。3月10日,該公司CEO 大衛·戈倫(David Goren)告訴《財經》記者,他們在2月決定探索新冠疫苗,已確定了候選品種,希望能盡快開展臨床前的工作。他們正在努力加速疫苗的研發,何時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何時上市,仍很難預測。

這間公司研發的是一種蛋白質亞基疫苗,基於公司已有的研發平台。戈倫說,我們相信它具備有效性和安全性,希望在隨後的臨床前試驗、臨床試驗中證明這個判斷。

強生公司旗下的Janssen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也在WHO公布的名單中。這間公司正在研發新冠病毒的非複製型病毒載體疫苗。3月6日,這間公司的工作人員回復《財經》記者,“我們希望可以在2020年底之前,開始對新冠疫苗進行Ⅰ期臨床研究”,此次選擇的疫苗開發技術路徑,與此前公司研發埃博拉疫苗的技術相同。

可如今的情形,與17年前的SARS疫情頗似,疫情持續了8個多月,但直到疫情發生後的20個月,才有疫苗研發出來。在研的疫苗與抗病毒藥物,極有可能無法在此次疫情結束前發揮作用。

面對可能賠錢賺吆喝的尷尬,一位國內疫苗企業負責人說,“先做起來再說。”

“研發新冠疫苗有點像一種賭博。”張洪濤告訴《財經》記者,疫苗開發的成功與否是未知的,尤其是面對一種可能會突然消失的病毒。

薑世勃也提示,新冠病毒可能會發生突變,從而使以往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藥失去作用。因此,任何監管機構在考慮加速測試藥物或疫苗時,也應權衡它們是否具備在新冠病毒之外發揮作用的可能性。

小公司不怕兩手空空

並不是人人都看好疫苗,參與這場競賽的公司也是心態不一。

3月12日,美國新墨西哥州衛生部在給媒體的一封郵件中表示:與開發疫苗和藥物相比,該州的資源將更多投入到延緩、阻止新冠疫情中。

張洪濤分析,那些擁有多種疫苗的大公司沒有進入新冠疫苗研發的陣營,皆按兵不動,因為覺得機會渺茫。如果確定這個病毒與人類社會共存的可能性非常大,他們也許會行動起來。

國外在積極嘗試新冠疫苗研發的公司多數規模比較小,即便是率先開始臨床試驗的公司Moderna,至今為止也沒有任何獲批的藥物或疫苗。

Moderna不但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提供資金,還有來自“流行病防備創新聯盟”(CEPI)的資助,這是一家總部位於挪威的非營利組織,比爾蓋茨基金會是該組織的一個主要資金來源。

小型生物公司技術、團隊都更靈活,掉頭快,開發新冠疫苗可獲得政府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也會得到市場的追捧,在宣布研發新冠疫苗的信息之後,美國生物公司Inovio Pharmaceuticals、Moderna的股價都一度大幅上漲。

一些新冠疫苗研究機構也獲得了民間捐贈。2月,馬雲公益基金會捐贈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各2000萬元,用於其所屬專業研究機構當前病毒疫苗專項研發;另外,還捐贈澳大利亞Peter Doherty感染與免疫研究所320萬澳元(約1470萬人民幣)以支持後者新冠疫苗的研發工作。

全球疫苗約90%的市場份額掌握在英國葛蘭素史克、美國輝瑞和默沙東、法國賽諾菲巴斯德四家手中。然而,在新冠疫情初期,他們一一缺席。

進入二月,除了默沙東依舊按兵不動,葛蘭素史克通過CEPI,與昆士蘭大學合作;賽諾菲則是與美國生物醫學高級研究與開發局(BARDA)合作研發疫苗;3月19日,輝瑞才宣布跟德國公司BioNTech聯合開發新冠病毒疫苗。

戈倫說,現在和未來會有各種各樣的病毒威脅,人們一直需要疫苗。“我們需要能夠滿足需求的、更靈活的技術,也需要擴大疫苗生產製造規模”。

他也承認,擔心新冠疫情結束時疫苗還未研發出來的窘境,因此,有必要基於更覆蓋面更廣、更靈活的技術,研究採用更全面的免疫方法,來避免這種不利的情況發生。

Janssen公司的判斷是,一個典型的疫苗開發過程往往歷時5-7年。新冠疫情的長期影響仍然不確定,成為區域性疾病的可能性不應忽視。在這種情況下,全球對疫苗的需求仍將很高。

本文為《財經》雜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取授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