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透過財報看“阿里商業作業系統”得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老鐵

2019年9月10日,馬雲將正式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交棒給張勇(花名逍遙子),8月15日的2019年Q2財報也是馬雲擔任董事局主席發布的最後一次財報。

本季財報表現相當明顯,總營收達到114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2%,排除因收購並入本地生活服務,以及天貓超市、銀泰等自營業務等因素,作為阿里基石的傳統電商部分增長也有26%之多,其中消費者管理(主要為行銷收入)增長27%,傭金收入增長23%。

在2018年末,逍遙子公布了自己此後的“施政綱領”:阿里商業作業系統。用一句話概括為:調動阿里全要素資源,集中優勢力量獲得增長,如雲業務和釘釘逐漸走向零售台前,成為阿里高度綁定商家全產業鏈的一大籌碼。

在此,我們也希望結合作業系統公布後半年來的表現,對此計劃再有個相對清晰的認識。

“商業作業系統”要義:個體利益必須服從整體利益

從去年至今,渠道下沉成為全行業關注的焦點,向下沉市場要增量也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在這半年以來,阿里年度購買用戶共增加3800萬,達到6.74億,MAU(月活)增加5600萬,至7.55億。

在有如此規模用戶背景下,尚有此增速,也是可圈可點,其關鍵要素在於:實現了資源的優勢匹配,這也是商業作業系統所重點看待的。

本地生活服務、移動支付(支付寶)以及大娛樂與中國零售業務之間的配合至關重要。

如曾多次被外界看衰的本地生服務業務,一開始所承擔的工作便不是作為獨立業務存在,而是以業務為觸角,有效提高手淘以及支付寶的用戶規模,2019年Q2本地生活服務總營收(口碑+餓了麽)62億元,與對手美團點評尚有距離(2019年Q1美團點評外賣收入就達到107億元的規模,在增速上阿里本地生活服務追趕力度也較大,2019年Q2較上季度環比增加17%,若依此速度全年增速會在60%以上,也屬於比較可觀成績。

但我們仍要看清楚一點:在子集業務的整體配合中,個體業務的收益其實是被壓縮的。

如為提高集團整體用戶粘性推出的88會員活動,本地生活服務業務其要向會員用戶進行一定補貼(每單有紅包價格不等紅包),與其他業務子集配合體現88會員的性價比,而多數會員購買的88元的會員服務,實際享受著各業務的高度增值服務,但會費平攤至各業務並無多少。

也就是說,會員體系乃是以犧牲獨立業務的部分利益來獲得足夠的價值的。

本地生活服務的營收或者虧損,相當部分原因在於為配合集團整體目標,不得不放棄部分貨幣化率,為提高整體用戶規模,滿足集體利益。

大娛樂亦是如此,本季財報中大娛樂僅有6%的微增長,但EBITA(息稅前利潤)虧損仍有23億元之多,賣掉大娛樂也成為一股潮流聲音。

但我們並非如此看待,在現今大娛樂可以有兩大功效:1.為集團輸送廉價低成本流量;2.配合88會員,滿足集體利益最大化,在下沉市場影視劇為代表的長視頻仍然是剛需。

本季優酷會員增加了40%,但營收並未出現暴漲,相信其中大量營收是與88會員相關,優酷會員年單價在此其實是被壓縮的。

經過以上分析也不難看出,逍遙子“商業作業系統”的另一層意思:局部利益讓位於整體利益。去年至今,多個業務線進行了負責人和組織架構的重新調整,其大致方向也要貫徹此方針,在避免“山頭主義”之時,亦確保了集團利益這一運營紅線。

我們在觀察EBITA(息稅前利潤)這組數據時也發現,隨著投資的放大,阿里在有段時間該數值下降較為明顯,2017年Q2,息稅前利潤率尚有47%,但在2018年Q2便降到了33%,但在本季度回升到41%。

這也側面證實,以上幾大原虧損大戶正在收緊虧損面,局部利益配合整體利益之後,各業務子集也開始有所改觀,如流量和用戶在體系內平台之間的互轉,也降低了獨立業務的流量成本,提高了運營效率。

運營成本有下降趨勢

最近阿里收購網易考拉的消息不絕於耳,市面上主流觀點均聚焦在收購對阿里電商業務的加持,但其實忽略了對菜鳥的支持,天貓國際自營97%的倉儲和物流均由菜鳥完成,若再承接考拉的份額,這對於菜鳥在跨境電商中的支持也是相當明顯的。

阿里在此也已經從早期運營拉動,再到投資拉動(此方面至今尚在使用),在接下來業務子集之間的配合拉動也會是常態,若客觀今日阿里成績,不能僅看到天貓排除未支付訂單增長34%的成績,亦要看到大娛樂和本地生活服務的犧牲。

阿里雲將推遲盈利周期

在本季財報中,也有業務表現較為失色:阿里雲。66%的同比增速為歷史新低,且EBITA虧損率由上季度的2%又升至5%,虧損面在放大。

我本人此前對阿里雲的盈利周期曾抱有相當大的期望,考慮到AWS在運營7年之後盈利,隨即成為亞馬遜營收的重要一支力量,今年也是阿里雲成立的7年節點,在之前的數字看,似乎逐漸有盈利的跡象。

此時虧損放大,距離盈利又遠了許多,結合在“商業作業系統”中阿里雲是重要一支力量,阿里雲的發展也納入了集團大盤的考慮,又如何來解釋此現象呢?

我們認為原因主要有:

其一,在騰訊和華為的拚命追趕,華為雲在2018年取得了5%的公有雲份額,進取心相當了得,給了第一把交椅的阿里雲極大壓力,如此,價格戰重新到來,降價成為必然選擇,如去年曾高調宣布進行戰略合作的民生銀行,在當年同期也與華為進行雲計算合作,且聯合成立“聯合創新實驗室”,客戶關係也未有想象中牢固;

其二,在“商業作業系統”中,阿里雲承接由零售向上遊管理和製造賦能的任務,根據對雲需求體量的不同,早期進展將相對緩慢,尤其會拉低整體客單價表現。

在現階段,阿里雲仍是阿里的重要現金流支出點,進入2019年之後,阿里在資金使用上越發審慎,2019年Q2當季資本性支出共8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12億元回落27%。

資本性支持調整明顯

其中以版權和其他無形資產投資減少一半,而運營相關投入卻由50億元增至59億元,這其中大半支出應為阿里雲,在現階段,阿里雲仍然進行大手筆的基礎設施投入,且隨著雲計算向零售業務的靠攏和配合,一些必要投資將伴隨業務的調整加速進行。

在中短期內,阿里雲的折舊成本並不會有太大減少,盈利周期也要遠大於AWS。

相較於國內同類企業,阿里是一家價值觀較為突出,組織架構也頻繁調整的企業的,如此方能確保組織之內無既得利益的“山頭主義私心”,阿里之內無諸侯,這些都是“商業作業系統”得以提出、貫徹甚至冒著損失部分業務得以執行的重要保障。

當下內外環境仍然較為嚴峻,零售業作為對外部環境反應最敏感的部分,未來也要面臨極大的挑戰,“商業作業系統”作為逍遙子的施政綱領,在這半年來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成為對衝風險的較有效手段,但也有影響部分業務(如阿里雲)發展潛力,有貽誤戰機的風險。

總而言之,馬雲是可以放心退休了。(本文首發鈦媒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