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很少拍正面照?緣由讓人哭笑不得

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很少拍正面照? 緣由讓人哭笑不得

1969年,甘肅武威縣一農民一鎬頭忽然刨到了漢磚,由此發現一座古墓。墓室地上擺著銅車馬儀仗俑陣、棺木和側室內地上的銅錢。文物部門經清點和跟進發掘,共出土文物231件,其中銅車馬儀仗俑為考古發掘中所罕見,包括那件方陣前面的銅奔馬,也就是我們後來稱呼的“馬踏飛燕”。

1971年郭沫若在陪同外賓視察蘭州的間隙,專程到甘肅省博物館,在參觀陳列室時,被銅車馬武士儀仗隊吸引,特別是對銅奔馬讚不絕口,他讓工作人員從展櫃裡取出,拿在手裡觀察良久,連聲說:“太好了,太好了,是一件罕見的藝術珍品。”他給銅奔馬起了個既形象又好聽的名字——“馬踏飛燕”。

國家旅遊局1983年10月把“馬踏飛燕”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5年又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並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定為國寶級文物。

2002年1月,“馬踏飛燕”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同時,它也是絲綢之路開拓進取精神的象徵。

不知大家考慮過沒,為何要採用將“飛鳥”置於馬蹄之下的造型呢?《相馬經》中的“後有三齊”,既然分別是“獸以走”“魚以流”“鳥以飛”,也就是地上野獸、水中遊魚、空中飛鳥,那麽,在著眼於強調駿馬飛奔之健美迅捷這一點上,不管是分別比擬於地上猛獸、水中遊魚和空中飛鳥,還是兼有此三者之長,都應該是一種綜合思維,為什麽最終的造型設計是讓“馬”與“三齊”之一的“鳥”發生關係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要弄清銅奔馬所踏之“鳥”是一種什麽“鳥”?“鳥”之不明,奔馬銅雕之定名便無從談起。

銅奔馬所踏之“鳥”實為“烏”,即“烏鴉”,但它代表的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烏鴉”,而是神話、傳說中的“烏鴉”,即“太陽”。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用“烏”表示太陽可謂屢見不鮮。《山海經·大荒東經》:“湯谷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山海經·海內經》亦雲:“羿仰射十日,中其九烏,皆死,墮羽翼。”《淮南子·精神訓》亦載:日中有踆烏。

以上神話、傳說證明:“烏”是日之載體,故“烏”也就成了“太陽”的代稱。

“烏”為什麽會成為“太陽”的代稱呢?這與古人對天象的觀察有密切關係。漢張衡《論憲》雲:“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烏,象烏而有三趾。”這裡所說的“烏”,又稱“三足烏”,實際是指太陽中的黑子。由此可見,漢代人已經觀察到太陽中的黑子,但又作不出進一步的科學解釋,故而將日中黑子稱為“烏”,由此引出一系列的神話和傳說。

起初命名為“馬踏飛燕”,儘管顯得過於依賴直觀判斷,畢竟是切中要領的,其次,發展“馬踏飛燕”時,其原來所處的整體位置,是在銅車馬儀仗俑方陣前面,不言而喻,如果說車馬儀仗的方陣不僅象徵著墓主人生前的地位與職守,並且象徵著行進中的精神歷程,那麽,方陣前面的這一“馬踏飛燕”,不僅具有某種特定的引導的意味,而且具有死者靈魂安頓的特殊意味。

說完“馬踏飛燕”的命名問題,我們再來看看這個文物本身。

大家在網絡或者博物館的官網上,你很難找到這匹神馬的正面照,是因為正面有殘損,或者太難看嗎?

其實正好相反,馬的正臉高度還原了極速奔跑的形象,但顯然已經跑瘋了,不僅表情失控,而且表情都有些扭曲了。

正因為正面的表情看上去太過於喜感,實在讓人難以和燦爛的青銅文明聯繫起來,影響了文物本身的氣質,所以當年的專家深思熟慮後敲定,這樣國寶級的文物放在課本中的照片,就用一張側面照。

當然,銅馬不“正面示人”的原因,還包括以馬為造型的大型銅器,側面能夠更好地展示他的線條美。

作為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大家到那裡旅遊,是一定不要錯過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