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撕毀條約,重啟中導!美國人拿什麽來與東風硬碰硬?

隨著8月2日美國政府正式撕毀《蘇聯和美國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簡稱中導條約),並將退約的全部責任推給俄羅斯之後,圍繞在美國中導研發和部署頭上的最後一道緊箍咒已經蕩然無存。由此全世界的目光也開始集中到美軍下一步的中導研發計劃和未來的部署地選擇上。而實際上,在今年2月份剛剛宣布退約程序啟動之後,美軍的中導研發就已經開始實質推進了,根據《華盛頓郵報》3月的報導,在8月下旬和11月,美軍新的陸基中程巡航導彈和中程彈道導彈測試就會展開。從啟動退約到正式退約僅僅只有半年時間,美國人就能夠迅速展開測試,這表明他們的中導研發顯然已經展開很長時間了,撕毀條約只不過是他們預謀計劃中的一步而已。

圖:1987年中導條約廢掉了美軍的潘興II

在1987年美蘇雙方簽署的中導條約中,美國方面需要銷毀的中程導彈有兩種,一種是射程1850千米,打擊精度30到40米的潘興II中程彈道導彈,另一種是射程2500公里,打擊精度30米的BGM-109G陸基戰斧巡航導彈。這兩者均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服役,在當時它們以令人震驚的打擊精度給了蘇聯方面極大的壓力,尤其是採用雷達末製導,發射準備時間只要5分鐘,並具備末段彈道機動能力的潘興II,將當時蘇軍用SS-20導彈建立的戰場核優勢徹底抵消,並使駐西德美軍具備了快速對莫斯科指揮層的精確斬首能力。而陸基戰斧飛行高度低,航線可規劃的特點也使得蘇聯的導彈預警防禦體系變得漏洞百出。這兩者雖然均在90年代初期被全部銷毀,但是它們高性能所帶來的威懾力和其極高的打擊效費比也令美國人孜孜不忘。而在蘇聯解體之後,中國的迅速崛起也讓美國人對中導的研發有了現實需求,特別是東風-21系列和東風-26系列的出現與成熟,讓亞太美軍如坐針氈。因此美國人想方設法突破中導限制,開發對等武器進行反威懾也就順理成章了。

圖:被中導條約廢掉的美軍陸基戰斧巡航導彈

對美國人而言,現階段重啟中導研發,在最短時間內最容易出成果的無疑就是重新開發陸基戰斧巡航導彈了。當年美國人以海基BGM-109B戰斧使用的是反艦導引頭和常規戰鬥部為理由使得艦射和潛射戰斧巡航導彈得到了中導條約的豁免。而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由於衰弱的俄羅斯海軍已經無法對美國海軍形成威脅,於是美國人將這些反艦戰斧又更換導引頭和戰鬥部,升級成了對陸攻擊戰斧,並在海灣戰爭中大量使用。之後又重開生產線,全力投產和改進海基陸攻型戰斧。現在要把這些海射戰斧搬上陸地發射使用,對於美國人來說,簡直太簡單。根據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的研究數據顯示,將海軍的戰斧巡航導彈轉換為陸地發射只需要耗資約1億美元的研發費用,相當劃算。據悉,美軍8月將試射的就是這種“由海上陸”的戰斧。

圖:LV-2靶彈

而在中程彈道導彈方面,雖然美國人沒有現成的改裝型號,但是由於這些年美軍進行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測試需要大量的模擬靶彈,所以美國不少公司也相應開發有多種模擬中程彈道導彈的靶彈。比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使用三叉戟I C4潛射洲際彈道導彈第一級和第二級改裝的LV-2靶彈,具備3000到5500公里的射程。另一家軌道ATK公司則是使用飛馬座運載火箭的Orion-50SXLG和Orion-50XLT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分別做一二級,開發了一款使用C-17運輸機進行空中發射的中程彈道導彈靶彈。諾斯羅普公司同樣使用飛馬座的Orion-50發動機也開發有中導靶彈。以這些模擬中程彈道導彈的靶彈為基礎來開發新的中導,在技術上完全沒有問題,時間和成本上也可以大大節省,而這也是外界預測美軍最有可能採用的方案。

圖:ATK公司的飛馬座改裝靶彈

圖:KEI動能攔截器項目陸地發射車

除了靶彈之外,美軍進行中段反導試驗的一些攔截彈本身實際上也具備改裝成中程彈道導彈的潛力。比如已經下馬的KEI動能攔截器項目,其使用的攔截彈長11.8米,直徑1米,採用三級火箭助推,並且還有陸地機動發射車,對它進行改裝,完全可以發展成一款機動中程彈道導彈。而另一款使用三級助推的GBI攔截彈的彈體直徑比KEI還要大,長度還要長,其接戰距離本身就已經達到5500公里了,改成中程彈道導彈也是可行的。

圖:GBI攔截彈

所以從以上的這些信息看,美國人搞中程彈道導彈的基礎還是很厚的,並不需要重頭再來。由於在未來幾年之內,美國人新的中導就要出成果了,所以現階段美軍也開始提前物色未來中導的部署地,這是值得我們特別關注和警惕的。從這幾天傳出的消息來看,韓國、日本、菲律賓和澳大利亞都有可能是未來的部署地。在不考慮所在國態度的情況下,日本和菲律賓應該是上述幾國中最合適的部署地。在這兩國部署,美軍中導只需要具備3000公里的射程便可將我國的大部分區域納入打擊範圍,而如果在澳大利亞部署,那即便美軍中導具備6000公里的射程也只能將我國南方部分區域納入打擊範圍,所以威懾力有限。韓國的話,則靠我們和朝鮮太近,處於中朝兩國近程彈道導彈的打擊範圍之內,這對美國人而言太過危險。

圖:幾個可能的部署國家中,日本條件最好

另外,如果考慮所在國態度的話,韓國已經明確表示不考慮美軍中導的部署,菲律賓現階段也明確反對美軍中導進入,而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態度比較模糊和軟化,所以綜合比較而言,日本應該是最合適的部署地,再加上美軍在日本的基地完備,後勤保障也方便,因此美軍中導未來部署地選擇日本的概率比較高,對此我們需要提前做好準備。

圖:KEI機動發射效果圖

當然,如果以上這些盟友都反對美軍中導進入,那美國人也很可能推出中導機動部署方案。平時將發射單元和部隊部署在本土或者後方,在戰時通過空運或者海運快速投送到靠近目標周邊的國家。比如ATK公司早年設想使用KEI攔截彈改裝中導的方案就是使用C-17運輸機進行空運機動部署。另外,使用潛艇裝載中程彈道導彈,在戰時隱蔽機動到靠近目標的預定海域發射,也是一種可能的方案。如果使用LV-2靶彈來改裝中程彈道導彈,由於它本來就是使用三叉戟來進行的改裝,所以裝進美軍現役的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沒有什麽技術難度,一艘俄亥俄可以攜帶72枚這樣的中程彈道導彈(假設進行一筒3枚改裝),打擊力也是相當強。

圖:對固定陣地的監視比對機動部署的監視要容易

對於我軍來說,後一種機動部署方案的確是相當難對付,主要是對我們的偵察和反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是在日本等地進行固定陣地或者短途機動部署,那麽我們平常動用偵察和預警衛星保持監視就容易得多,戰時也可以進行先發製人的打擊,而快速機動部署就需要我們的監視面擴展,對所有可能的前沿部署地域都要保持監視,這在監視體系的建設方面,花費就更大了。而如果是潛艇部署的話,那要防住的難度會更大,反潛網和水下監聽網必須得延伸出第一島鏈,這暫時還不太現實。所以對於美軍現在重啟中導,我們是必須要格外重視的。(文/向元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