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傳國玉璽,和氏璧:幾經沉浮,最終去哪兒了?

和氏璧,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玉,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為天下奇寶。

最早見於《韓非子》。《韓非子》載: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陽南漳縣歷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楚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別它,雕琢玉器的人說:“這是石頭。”厲王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楚厲王駕崩了,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獻給那位楚武王。楚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別它,又說:“這是石頭。”武王又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足。

楚武王駕崩了,楚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而代替它的是血。楚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原因,說:“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麽哭得這麽傷心?”

卞和說:“我不是為被刖傷心,我是因為它是寶玉而被看為石頭,忠貞的人被看為說謊的人。”楚文王於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寶玉,於是命名是“和氏璧”。

絕世美玉

玉者,國之重器也。因此遭到了各國的瘋狂爭奪。

和氏璧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

楚國令伊昭陽,滅趙敗魏後,楚威王獎勵功臣,把和氏璧賞賜給了令伊昭陽。一日,昭陽率百餘賓客遊覽赤山,席中應眾人之請,出璧傳視。

其時山下深潭有丈許長大魚及無數小魚躍出水面,眾人爭睹奇跡,及至散席,發現和氏璧不翼而飛。

當時未發跡的張儀,正在昭陽門下,眾人懷疑“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後來張儀入秦為相後也還以報復。

但和氏璧終無下落。和氏璧到底是不是張儀,還是誰偷的,此案至今無解。

後來和氏璧突然出現在了趙國。

趙國太監繆賢偶然以五百金購得和氏璧,趙惠文王聞訊,將璧佔為己有。

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得到了楚國原先丟失的名貴寶玉--“和氏璧”。

也有說法是,後來和氏璧找到了,楚國公子向趙國求婚,使得和氏璧到了趙國。

完璧歸趙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當時趙國比秦國稍微弱小一些,這件事情讓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把玩著和氏璧,始終不捨得放手,卻又懼怕秦國的威嚴,心中如貓,百爪撓心,卻又不得不放手,無奈感歎:表示我太難了。

宦者令繆賢向趙惠文王覲見,推薦其門下的門客藺相如去完成這項使命,最終藺相如不辱使命,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藺相如回國後,趙惠文王認為他是一位稱職的大夫,身為使臣不受諸侯的欺辱,更讓人想不到的是,藺相如竟然還機智的保住了天下至寶和氏璧,於是封藺相如為上大夫。

此後,秦國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不給秦國和氏璧。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數十年後,秦滅趙,和氏璧終於落入秦國。

秦嬴政統一中國,稱“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璽,命丞相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形同龍鳳鳥之狀,鹹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代代相傳,因此稱為“傳國璽”。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湘山,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忙拋傳國璽於湖中,祀神鎮浪。

8年後,使者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獻上。傳國璽,夫複歸來。其事真假難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傳國玉璽

秦子嬰元年(公元前207年)冬,劉邦駐軍霸上,將玉璽獻給了劉邦,劉邦於是將此寶隨身佩戴,並代代相受,稱它為“漢傳國璽”。

璧有微瑕

後來外戚王莽篡漢,派王舜進宮索要玉璽,王莽姑母,太后見到王舜大罵,說:“你們父子受漢室恩惠,幾代的富貴,稱著疏忽的時候奪取玉璽,這樣的行為,真是連豬狗都不如!

“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乘便利時,奪取國璽,不複顧恩義,如此者,狗豬不食其余!”《漢書·元後傳》

隨即將璽“投之地”,傳國璽被摔缺一角,經黃金鑲補,但終難天衣無縫,天下至寶,從此留下瑕痕。

幾經沉浮

之後玉璽落入“位面之子”劉秀的手中,東漢衰微後,長沙太守孫堅攻入洛陽,得到傳國璽後,心生有了想要佔為己有的想法了,偷偷把玉璽藏在他老婆吳氏那裡。

誰知傳國璽並未給孫堅帶來好運,不久他就在峴山陣亡。袁術乘孫堅媳婦回老家的時候,派兵在半路搶到了玉璽,稱帝。

袁術死後,又被荊州刺史徐璆把傳國璽搶去獻給了曹操。

之後三國歸晉,玉璽被晉武帝司馬炎得到了,後來東晉八王之亂,自相殘殺,以致五胡亂華。

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王彌攻入洛陽,俘虜晉懷帝並得傳國璽。

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的劉聰,還不懂得傳國璽的意義,他把晉懷帝和傳國璽都遷到平陽“保管”起來。

劉聰死後,大將軍靳準作亂,要把玉璽交給胡嵩,說:“自古無胡人為天子者,今以傳國璽付汝,還如晉家。”(《資治通鑒》卷90《晉紀十二》)

胡嵩寧被靳準殺死,也不敢接受。不久靳準被殺,其北靳明遣卜泰獻璽於劉曜。

公元328年,石勒攻殺劉曜,得傳國璽,在璽的一邊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題辭。後趙傳至,內亂,冉閔殺了石鑒,奪得了玉璽,傳給了兒子冉智。

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鄴城,宣稱閔妻已獻傳國璽,封其為“奉璽君”,改年號為“元璽”,建大燕國(即前燕)。而慕容俊只是導演了一場騙局,妄想以所謂“天命”來維持其統治而已。

其實當時晉濮陽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為名,從冉魏大將軍蔣乾手中賺得玉璽,遣都護何融懷璽至枋頭,交給晉安西將軍謝尚,謝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時為東晉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至此,傳國璽歷四十二年而複歸於晉。

從晉元帝東渡以後,歷朝帝都沒有傳國玉璽,以至於北方人嘲笑說:“司馬家是白板天子。”(《太平禦覽》卷682《儀式部三·璽》)

到了晉永和年間,晉朝玉璽失而復得,人們這才把東晉視為正統。

璽至建康,百僚畢賀。玉璽其重若此。

後來玉璽在侯景,隋文帝,宇文化及手中幾經傳送,宇文化及兵敗後,隋朝滅亡了。

蕭皇后帶著皇孫政道和傳國玉璽逃到了漠北突厥那裡。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大唐戰神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一年,迎接蕭皇后與皇孫楊政道返回了中原,傳國玉璽歸於李唐,李世民龍顏大悅。

唐傳二百七十餘年到了唐昭宗。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得傳國玉璽,建立後梁。

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玉璽轉歸後唐李存勖。

又十三年以後,兒皇帝石敬瑭帶領契丹軍隊到了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和曹太后、劉皇后帶著傳國玉璽登上了玄武樓。

石敬瑭攻陷洛陽,李從珂自焚,於是傳國玉璽失蹤,又成了千古疑案。

傳國玉璽從發現和氏璧開始,傳到了唐朝末年,總共一千六百多年。可是從此不知所蹤。

宋元國璽

後周太祖郭威建國的時候,到處派人找都沒找到傳國玉璽,無奈自己親手讓手下做了“皇帝神寶”兩方玉璽,一直傳到了北宋。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周恭帝柴宗訓將皇位“禪讓”於趙匡胤,但是趙匡胤只是得到了後周太祖郭威“自己製作”的兩方寶印,沒有得到傳國玉璽。

因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極力宣揚得到傳國玉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傳國璽”不斷問世。真真假假,難以分辨。

宋哲宗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鹹陽縣民段義在河南鄉掘地得一寶印,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次年正月送至京師,經蔡京等辨識,確認為秦製傳國璽。也有是可能蔡京奉承皇帝故意這樣說,皇帝也開心的默認了。

三十年後,金俘徽宗、欽宗二帝,寶璽也被金人擄去。

後來元滅金國,權相伯顏只見“乃黝玉寶符,其方四寸,螭紐交蟠,四可邊際,中洞橫竅,其篆畫作蟲鳥魚龍之狀”,經監察禦史楊桓辨認,刻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於是又被確認為秦璽。

但是元朝權臣伯顏曾經把元朝收繳的各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製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也恐怕在其中遭到了不測。

明清國璽

明朝時,朱元璋以布衣之身得到了天下,他聽說元朝得到過傳國璽,而且已經被元順帝帶著逃到了大漠以北時,不惜派徐達帶兵數十萬入漠北希望奪回玉璽。

大臣解縉還為此上表請罷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後來李文忠兩次遠征,俘虜了元後妃和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璽,但是卻沒有找到傳國玉璽。

又過了許多年,有一年,在漠北,有一位牧羊的人看到一隻羊老是用蹄子在地上刨。挖開一看,發現下面埋著一塊晶瑩碧透的玉璽。

他把它獻給了元順帝的後人博碩克圖汗,也鑒定為“傳國璽”。

消息傳到漠南,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那裡,他因為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後裔,一直懷著恢復祖業的志向,聽到這個消息,馬上率領二十萬大軍來搶,經過一場血戰,果然搶到了玉璽。

明弘治十三年,鄠縣(今戶縣)毛志學在泥河濱得到了傳國玉璽,陝西巡撫熊羽中呈獻給了明孝宗皇帝。但明孝宗懷疑它是假的,得到了沒有使用。孝宗疑其偽“卻而不用”。

明朝末年,相傳由元順帝帶到沙漠的傳國玉璽,竟然被後金清太宗在林丹汗的太后那裡得到了。

皇太極大喜過望,於是改國號金國為大清。

於“上年八月得元代傳國璽於元裔林丹汗之蘇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國計”,改“金”為“清”國號。

又有說法不是這樣。

清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後金皇太極派他的弟弟多爾袞西征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獻傳國璽投降。

但皇太極得璽一看,才見上面刻的是“製誥之寶”四字。原來不是秦璽,而是漢元帝命昭君出塞時送給匈奴王的一顆羊脂玉製作的玉璽。

可是,皇太極還是對外宣稱他得了傳國玉璽,並正式改國號為“清”。

清朝乾隆年間,紫禁城內交泰殿一共貯有三十九顆璽,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宮中一直說它是傳國玉璽。

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欽定二十五寶時,把它確定為是假的,贗品。(《日下舊聞考》卷14《國朝宮室》)

國璽何在

蔡京鑒定的傳國璽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林丹汗搶到的玉璽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和氏璧自戰國時,楚國最先得到,秦始皇統一六國,製作成玉璽後,傳到唐朝末年後,總共一千六百多年。

從此不知所蹤。

朋友們,你們認為玉璽何時不見的呢?歡迎探討。

文丨小帥說歷史

圖片來自網絡,每天更新你感興趣的歷史內容,感謝關注,收藏,轉發,評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